石家庄铁道学院创建于1950年,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系全军重点院校之一,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为现名。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10所重点骨干大学之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50多年来已培养了四万多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
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l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与西南交通大学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截止2006年9月,学院已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工、管、理、教、法五大门类。学院拥有硕士生导师191人,博士生导师7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到45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学院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3大领域11个方向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
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l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与西南交通大学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截止2006年9月,学院已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工、管、理、教、法五大门类。学院拥有硕士生导师191人,博士生导师7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到45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学院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3大领域11个方向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
打造孵化基地
彰显科研实力
学院紧紧围绕国防、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十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军队、科技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电力总公司等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争取科研经费2亿5千万元,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900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178篇,连续多年排名全国高校百名左右。在2006年全国高校一流科研成果排名中,学院列第61位。显著的科研成果,彰显学院的科研实力,形成的导师与研究生良性的科研互动机制,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特刊]石家庄铁道学院 [研究生教育特刊]石家庄铁道学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39个,其中 "岩土与结构实验中心"、"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实验中心"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结构检测中心"获得国家计量认证资格;"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获河北省计量认证资格。物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力学等4个实验中心被授予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凝练学科专业
求精求强求特色
多年来,石家庄铁道学院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同时注重内涵建设,求精求强求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形成了围绕土木、交通两个优势特色学科为重点的学科体系。
国防交通应急工程:
拥有国内唯一由地方承办的国防交通研究所,是全军国防交通工程教育基地,《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主办单位。该所完成了一大批军内外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在军内外同行有较高知名度。
拥有国内唯一由地方承办的国防交通研究所,是全军国防交通工程教育基地,《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主办单位。该所完成了一大批军内外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在军内外同行有较高知名度。
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
是我院新发展的交叉学科,集中桥梁、材料、信号、机械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科研队伍,在大桥安全检测及设备国产化上成绩突出,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多项。最近,在青藏铁路无人路基沉降检测招标中,面对中科院及国内多家著名大学的竞争,一举胜出。
长大隧道通风及地质超前预报工程:
研制的全国2km以上长大隧道通风技术及配套设备正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列入隧道施工规范。长大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及TBM掘进技术,解决了多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难题,国内处领先地位。主持的《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成套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
多年来参与了国内一系列重点和难点隧道工程的科技攻关,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奖多项。
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
长期从事车辆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成功解决了提速桥梁振动控
制和提速机车振动控制问题,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7项,铁道部、教育部、河北省科研项目10多项。其
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被三大检
索收录论文57篇。
强化质量意识
学院研究生教育突出"质量"与"创新"两大主题,致力于培养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在2003年和2006年河北省组织的硕士点评估中,被评学科均获优秀。
为保证培养质量,学院始终坚持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燕赵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0人。他们对学生不仅传授工程技术,更加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结构设计大赛坚持多年,富有成效。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多次取得好成绩。与此同时,学院建立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和"双向盲审"等系列制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善的导师遴选、培训和竞争机制;强化了研究生的科技实践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设立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学位论文70%来源于导师的科研课题;创建多个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实现研究生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对接,促进成果的转化。
为保证培养质量,学院始终坚持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燕赵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0人。他们对学生不仅传授工程技术,更加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结构设计大赛坚持多年,富有成效。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多次取得好成绩。与此同时,学院建立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和"双向盲审"等系列制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善的导师遴选、培训和竞争机制;强化了研究生的科技实践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设立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学位论文70%来源于导师的科研课题;创建多个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实现研究生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对接,促进成果的转化。
注重规范管理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研究生实行在院党委领导下的研究生分院、培养单位、导师三方联合管理,以研究生分院和导师为主的管理模式。
研究生分院形成了以研究生党总支、团总支、研究生工作办、研究生会为主线的研究生内部管理机制,强化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着重于引导研究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使管理与自我管理成为有机的整体。
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对研究生进行以“做学问,先做人”、“欲立世,先立志”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和学风教育。涌现出了河北省优秀团员、见义勇为好青年李现森和“爱心捐助,扶危助困”先进班集体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
研究生分院形成了以研究生党总支、团总支、研究生工作办、研究生会为主线的研究生内部管理机制,强化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着重于引导研究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使管理与自我管理成为有机的整体。
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对研究生进行以“做学问,先做人”、“欲立世,先立志”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和学风教育。涌现出了河北省优秀团员、见义勇为好青年李现森和“爱心捐助,扶危助困”先进班集体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
质量求生存
特色谋发展
积极发挥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强校战略中的作用
积极发挥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强校战略中的作用
石家庄铁道学院副院长
杨绍普
“十一五”期间是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学院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导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思想。在生源质量、教学培养、学位论文等诸多环节严格把关,重点监控,加强指导,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加强交通、土木两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以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中的科研课题为纽带,以重大项目的集成为牵引,形成了以国防交通应急工程、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长大隧道通风及地质超前预报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为代表的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方向明确、适应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研究方向,涌现出了刘志刚、赖涤泉、朱永全、杜彦良、刘嘉武等一批在国内相关学科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燕赵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0多人;在研究生创新实践中,我们提出 “创新源于实践”的口号,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选择实践中的课题,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国家重大工程和实际问题结合度以及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与铁路部门联系密切的优势,本着“校企结合,实现双赢”的原则,建立了多个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了研究生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对接,促进了成果转化以及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院研究生教育将主动适应21世纪国家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继续推进以质量建设、特色建设、内涵建设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为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河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工程技术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导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思想。在生源质量、教学培养、学位论文等诸多环节严格把关,重点监控,加强指导,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加强交通、土木两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以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中的科研课题为纽带,以重大项目的集成为牵引,形成了以国防交通应急工程、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长大隧道通风及地质超前预报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为代表的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方向明确、适应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研究方向,涌现出了刘志刚、赖涤泉、朱永全、杜彦良、刘嘉武等一批在国内相关学科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燕赵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0多人;在研究生创新实践中,我们提出 “创新源于实践”的口号,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选择实践中的课题,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国家重大工程和实际问题结合度以及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与铁路部门联系密切的优势,本着“校企结合,实现双赢”的原则,建立了多个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了研究生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对接,促进了成果转化以及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院研究生教育将主动适应21世纪国家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继续推进以质量建设、特色建设、内涵建设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为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河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工程技术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