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我没有太多的感性。自从工作之后,我最大希望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从平凡中寻求生活的快乐。自己想有一个家,一个能够容纳自己放飞心情和理想的家。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幸运总是与自己对家的期望无缘。在那人人避而远之的“经济房”里,一呆就是7年。虽然心里经常地在奢想尽快地走出这块周围高楼林立的“贫民”故地,无奈的是这种奢望又伴随着日月的流逝在不断地削弱我那积淀在内心底处的一缕缕“求生”的希望……
真的有一天要离开它了,心里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眷恋。毕竟它伴随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尽管在这段岁月中有心痛、有希望的一次次破灭。在那段岁月,虽然自己拥有了一个只有不到50平方居住面积的“家”,但是,我却不能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那是一种“家”。相反,“家”似乎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非常甜蜜的梦。所以,一个人的痛苦莫大于有“家”而不能找到“家”的感觉,这或许是我的一种不幸,但这种不幸是我们年轻的不幸……
当然,没有“家”的感觉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物之“家”以外的“家”的乐趣。相反,自己却是经常地通过调节自己对实物之“家”的那种渴望,把对家的信心放飞到那种由亲情织成的幸福的生活之家中。她虽然没有那宽敞的房子,但却有一种浓浓的温馨充盈在屋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一个让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中的充满爱的关怀的快乐人家。正因为这样,我能够在一种“无家”之中能够真正尽情地享受着“家”的一切。
现在,自己终于走出了那块让我刻骨铭心的地方。不过,这样的搬家却没有带给我任何的快乐,更没有很多人那种对于新家的兴奋。因为,这一切在现在的我看来,都是一种自然而然,是付出了几十年的年轻代价才得来的,这里面包含着因为年轻而带给自己的很深很深的痛的记忆……
180多平方的住房,在今天的都市里,对于像我一样从事教育工作的许多人来说也许算得上没有了“无房”和“筒子楼”的担忧,或者说刚刚跃出了住房的“贫困”底线……按理说应该有一种对住房的满足感了。不过我还是担心,许久以来一直生活在“有家”而无“家感”中的我,能否真正找回那份游离自身感官已久的“家”的感觉,能不能重拾起对“家”的那种缠绵和放松,使自己真正有一种“家在”与“家感”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愉快心境……
后一篇:解读“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