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者——微评司汤达《巴马修道院》

(2014-03-27 23:53:46)
标签:

司汤达

巴马修道院

红与黑

激情

政治

分类: 书评.BookReview


http://s6/mw690/001kKb1Kgy6HE2RLGIt85&690

1、  读过《帕尔马修道院》开了学,读书慢了许多。十来天才读了一本书,这也是十多年来继初中的一个暑假读《红与黑》后第二次读司汤达的书。心理描写很细致,但结构太松散了。故事梗概:“主人公法布里斯是英俊单纯的意大利青年,出身上层贵族家庭,耽于幻想,崇拜拿破仑,只身前去参加滑铁卢战役,吃了不少苦,灰溜溜回到意大利;在一次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他杀死了情敌,被他的家族的对立派投入监狱。狱中,他又爱上了监狱司令官的女儿克莱莉娅,两人通过秘密 联络爱得死去活米。法布里斯的姑妈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是宫廷贵妇,始终暗恋着法布里斯,她伙同情人莫斯卡伯爵千方百计救出了法布里斯,并让他当上了总主教。克莱莉娅屈从父命违心嫁给了富翁,又被痴情不改的 法布里斯所感动,与他偷情了数年后抑郁离世,法布里斯不久也随她而去。 http://url.cn/LiwCAP   http://t3.qpic.cn/mblogpic/177d1cf2854af17f3c5a/2000 2014/3/12

2、  游似(@sunu723) 电影:《巴马修道院》1948:风流倜偿的法布利斯是什么时间真正爱上克莱莉娅的?是在那高达360级楼梯的监狱里,当他从窗户俯视的时候,当时克莱莉娅还在喂鸟。从此他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克莱莉娅的笼中鸟,将军关着他的身,将军的女儿关着他的心,爱她的姑妈救他走时他都不肯。人只有在失去自由时才会真正拥有爱的自由吗?在线视频:http://url.cn/MJ8mI0  ——2014/3/13

3、  《巴马修道院》简直是姑侄俩的耍宝。巴马宫廷里,一群人爱着吉娜,吉娜爱着侄子法布利斯,法布利斯爱着一个个人。后来他杀死情夫,入了狱,姑妈利用自己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位救他出狱,这时候他又不愿出来了,因为他又在狱中爱上了将军的女儿克莱莉娅。克莱莉娅为救他出去,向圣母发誓不再见他,断了他的念想,并答应父亲嫁给富翁克里申齐侯爵。法布利斯出狱以后,思念克莱莉娅,只身返回巴马。又被抓。吉娜再次利用施展风情于亲王救他出来。但他已经不爱吉娜,后与克莱莉娅偷情,有一私生子。后让儿子装死要回儿子。儿子不久去世,克莱莉娅亦随之而去。最后法布利斯遁入巴马修道院,一年后去世。http://t3.qpic.cn/mblogpic/52ee599481b30f6ed8b2/2000 ——2014/3/14

http://s4/mw690/001kKb1Kgy6HE2RQ4IHd3&690

4、  在《译本序》里,谈到司汤达的《论爱情》,其中有一句深得我心:“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者。”确实如此,这个浪漫主义就是想象,是激情,是创新,是不合适宜,是理想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这个时代,引领这个时代的艺术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先锋派就是浪漫派。——2014/3/27

5、  以比喻比较法国三位大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像气势雄伟、色彩绚烂、包罗万象的油画。作者以宏伟的气魄,栩栩如生地,但是不无夸张地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众生相。梅里美的作品像精致典雅的象牙雕刻,博得读博赞赏的是他的毫无瑕疵的鬼斧神工。司汤达的作品却象蓝天中的白云;但是有时候卷舒自如的白云会变成滚滚翻腾的乌云。 http://t3.qpic.cn/mblogpic/a2f4cb87e15ad62fc410/2000 ——2014/3/27

http://s6/mw690/001kKb1Kgy6HE36Dtrv65&690

6、  开头: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五日,波拿巴将军率领着一支年轻的军队进入米兰。这支军队刚刚越过洛迪桥,向全世界指出,经过多少世纪以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了。(这个开头无足挂齿,但可以看出司汤达小说的两个重要信息:一,主人公都崇拜拿破仑。二,司汤达的文学地理是意大利。)——2014/3/27

7、  题记:太白初现,暮色苍茫,我向往未来,凝视着穹苍,天主用并不艰深难解的符号,定下了众生的命运和前程。因为他们于高空,垂顾世人,有时也会慈悲心动,指点迷津。那满天星斗就是他的文字,吉凶祸福,早已向我们预示,可叹茫茫世人参不透红尘和生死,辜负了这种天书,对它视若无睹。龙沙 http://t3.qpic.cn/mblogpic/316a76c2252ef763d094/2000  ——2014/3/27

8、  吉娜对倒子法布利斯说:“你永远不会得到男人的喜欢,对那些庸碌之辈说来,你显得太热情了。”法布利斯注定不会得到同性的欢迎,对于弄权弄贵,成熟圆滑的他们,法布利斯浪漫多情显得不合时宜,可偏偏他又那么受女性欢迎。贾宝玉不也这样吗?——2014/3/27

9、  法布利斯看见前面二十步外有一块耕地在奇怪地晃动着……他听见身旁发出一声尖叫,两个骠骑兵中了炮弹落下马来。等到他回头看的时候,他们已经和卫队相隔二十步远了。使他感到可怕的是一匹血淋淋的马,马蹄被从肚子里流出来的肠子缠住,正在耕地上挣扎,还要追赶其余的马,血在泥泞里淌着。——2014/3/27

10、        “意大利人的心灵由于想象力丰富,受疑虑和妄想的折磨,要比我们厉害得多;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快乐也更强烈,更持久。”(这就是司汤达的文学地理,旁观者清,他可能比意大利人自己都了解意大利人。家乡原先属于意大利,母亲是意大利后裔,早年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后来一度寄居意大利…) http://t3.qpic.cn/mblogpic/851b8369b85bce08af32/2000——2014/3/27

11、        王妃因为丈夫有了情妇,所以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女人,也许就此成了天下最讨人厌的女人。(本来她可以收获同情的,但却收获了嘲笑。)——2014/3/27

12、        专制政权就有这个好处,它使一切都在老百姓眼里神圣化了。(继而,想起莫言说的,世界变化真快,没过多少年,小时候认为神圣的东西,长大了就变得一文不值了。)——2014/3/27

13、        法布利斯说:“我从来没有考虑到,专制君主对热情和智慧是那么憎恶,哪怕这种热情和智慧是用来为他们服务的。”(这有一个悖论,热情和智慧本是一个执政党夺得天下的最重要的资本,而当得了天下之后,热情和智慧同样又为反对它让它备受折磨。)——2014/3/27

14、        法布利斯是那种受到自己构图苦苦折磨的不幸的人;这在意大利是聪明人的通病。(敏感的、浪漫的、热情的、理想主义的、完美主义的、抑郁质的人大抵都是如此。他们往往会被事物的种种可能性所困扰,相反,大大咧咧多血质的人们,没什么都难倒他们。就像卡夫卡与巴尔扎克的关系。)——2014/3/27

http://s9/mw690/001kKb1Kgy6HE2RGB6048&690

15、        246页有一个针对“杀鸡取金蛋”的注释:法国寓言家拉封丹的寓言诗中,有一首叫《金鸡蛋》,说有一个人有一只母鸡,每天生一个金蛋。他以为鸡身里面藏有财富,于是把母鸡杀死,结果一无所得。(很感谢译者没有粗暴地译成“杀鸡取卵”,这种自作聪明会遗漏原典中很原始的异域信息。)——2014/3/27

16、        在一颗热情的心里,爱情往往会把最微细的差别夸大,得出最可笑的结论。(自作多情就是这么来的。一个眼神,一个词语,可以让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2014/3/27

17、        布拉奈斯神父的一个格言:“丈夫是想监视妻子,总没有情夫想会见情妇的时候多;看守想关门,总没有犯人想逃走的时候多。因此,不管有什么障碍,情夫和犯人都一定会成功。”(神父的话一语成谶,后来法布利斯这个犯人终于越狱逃跑了,还成功地做了几年克莱莉娅的情夫,这两者被他占全了。)——2014/3/27

18、        在任何案件中,都应该留着一个耳朵不受任何偏见蒙蔽,以便倾听缺席者的答辩。(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唯案件,任何事情皆是如此。尤其对待身边那些喋喋不休向你抱怨某人的某人,在他充满偏见的叙事背后肯定有一段他不愿告诉你的隐情。)——2014/3/27

19、        一个对我们最切身的利益一无所知,而且每年只见到一次面的人,哪怕是骨肉至亲中,我们还是可以称他为外人。(如此说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父母兄弟们都是外人了。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真相,以至于我们都不愿相信。事实上,最亲的人可能是最不理解我们的人,而仇人可能才是我们的知音。)——2014/3/27

20、        “在一部文学作品里出现政治,就像在音乐里响起一下手枪声,虽然粗俗,可是又不能不对它注意。”出现在《巴马修道院》中457页的这段话,非常像《红与黑》中的一段话:“在妙趣横生的想象中有了政治,就好比音乐会中放了一枪。声音不大,却很刺耳。”文学与政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014/3/27

21、        文学和政治什么关系?司汤达认为二者并非不可兼容。《红与黑》本身既是爱情小说,也是政治小说。《巴马修道院》也有着很浓厚的政治背景。但他又认为,只会写政治,“不到半年,政治便会淹死了文学”。怎么办?司汤达找到“热情”。“要使得对一定立场的坚贞并不排斥一个人心里的热情”。 ——2014/3/27

22、        小说的结尾叙事非常迅速,法布利斯逃出监狱,和克莱莉娅偷情。想把自己的私生子装死拐骗出来,结果儿子很快死了。马上,克莱莉娅也死了。法布里斯退隐到巴马修道院,一年后也去世了。一页死了三个人,这种速度只能用仓促和草率去形容了。或者干脆不要结尾还来得好一些。——2014/3/27

23、        结尾:巴马的监狱空了,伯爵成了巨富,艾尔耐斯特五世受到他的臣民爱戴,他们拿他的统治和托斯坎尼大公们的统治相比。TO THE HAPPY FEW(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结尾像开头一样不着边际,看来对万事有个交待是那时写小说的风气。哪怕这种结尾有没有力量,或者引人遐想。)——2014/3/27

24、        他着意追求的是清新和洗炼,而且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境界。因此福楼拜评价:“真正的文体!这种古典的文体,现在能掌握的人已经是绝无仅有的了。”(福楼拜所说的古典文体也许就是那种传奇式的情节铺排,不厌其烦的心理和对话。文字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在表扬的同时,也可以传达出批评。)——2014/3/27

25、        “神奇的""不朽的""完美的""卓然不群的""一字千金的""诗意盎然的"……法国人怕是用尽了美妙的形容词,也表达不尽他们对《巴马修道院》的喜爱。(我猜想这些评价都是在当时产生的吧,因为这是司汤达生前唯一一部受人称赞的作品。当然后来,《红与黑》完全抢过了他的风头。)——2014/3/27

26、        我曾经问同学们,你们更喜欢于连还是法布里斯?提问三位同学,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法布里斯。再问原因,她们说因为法布里斯对克莱莉娅的爱更感人。而于连则以女人为台阶,不断往上怕,最后竟然射杀爱她的德瑞娜夫人。看来男女读者果然是不同物种,女人从感情出发,男人更注重人物命运。 http://t3.qpic.cn/mblogpic/acc1ea1e1c5a354bde3e/2000  ——2014/3/27

http://s1/mw690/001kKb1Kgy6HE2RTS8gb0&690

27、        于连与法布里斯有哪些异同?简单来说,二人相同点是,在政治上都崇拜拿破仑。在爱情上都有激情之爱。不同点是,出身:于连是木匠的儿子,靠个人奋斗往上爬;法布里斯是侯爵的儿子,坐享其成。结局:于连因反抗被处于绞刑,法布利斯因情人去逝在修道院抑郁而亡。——2014/3/27

28、        于连其实比法布里斯更有反抗性。在法布里斯身上,只有爱情的一面。而在于连身上,除了爱情,还有政治。于连放弃申诉而选择在法庭之上怒斥权贵阶层的场景堪称经典,而法布里斯衣食无忧,全部由姑妈替他搞定。即便爱情,于连也不输法布里斯。前者忏悔而死,后者不过是想为情人做十二年的牢。——2014/3/27

29、        到于小说名,《红与黑》显然比《巴马修道院》更加含蓄丰富。红是爱情?军队?革命?鲜血?黑是政治?教会?复辟?丧服?意味无穷。而《巴马修道院》就没有这种丰富性,读小说时,一直在想,巴马修道院在哪?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只是法布里斯隐居而死的地方,但小说很快就草草结束了。——2014/3/27

 

——2014/3/27丽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