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结号》与其他电影的主题比较分析
有一个网友留言说,《集结号》“前半部是《拯救大兵瑞恩》,后半部是《秋菊打官司》。”这种说法很有意思,本来看完《集结号》后我已经找来《拯救大兵瑞恩》看过了,看到这句话,又促使我马上找来《秋菊打官司》再次看个究竟。这同时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光影之旅,我想通过这三部电影的比较分析看能否得出意外的收获。
1、《集结号》与《拯救大兵瑞恩》——对个体和集体的权衡
《拯救大兵瑞恩》一开始也是激烈的让人窒息的战争场面,飞啸的子弹,密集的爆炸,晃动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与《集结号》如出一辙。只不过,前者是海战,后者是陆战。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但接下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军方得知,有一个母亲的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已经战死,而第三个儿子也在欧洲战场之中,生死未卜。为了不让这位母亲同时收到三封阵亡通知书,军方高层做出一个决定,调遣一组精兵强将前往另一个战场寻找第三个儿子的下落,并护送他回家。这第三个儿子便是瑞恩,在长达170分钟的电影中,他几乎直到第110分钟才出现。而这漫长的110分钟便是这八位临时调遣的八人小组寻找瑞恩的过程。剩
下的一个小时一部分交给了战前的铺垫,一部分交给了战争和牺牲。因为瑞恩不愿意离开战斗岗位,寻找他的士兵便决定留下来和他一起坚守阵地。此时八位士兵中已经牺牲两位,而在最后的坚守战下来,却只存活了一位,就是那位胆小怯懦的翻译员。这一点又颇向《集结号》中的文化教员王金存。难怪有人会说《集结号》“前半部是《拯救大兵瑞恩》”了。
虽然战争场面确实很像,但如果分析两部电影的肌里便会发现,其实在电影反映的情节上,二者恰恰是相反的。《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为了一人之生存而不惜牺牲组织的生命,而《集结号》正好相反,它所表现的大部队对少数人的“背叛”。无论一场战役是何等的重要,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他们可以为了一条命而不惜一切代价,而在《集结号》中四十七个生命却被悄悄兑换了出去。二者虽然情节相反,但主题类同。《集结号》正是在个体生命被集体利益粗暴置换的情况下开始的,影片后半部分谷子地的寻找正代表了冯小刚这批有着鲜明个体意识的艺术家对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寻找,对长期被“人民”、“集体”和“国家”等抽象符号遮蔽的中国人来说,冯小刚的这部电影无疑“公然”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且这个缺口打得既漂亮又受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集结号》是向《拯救大兵瑞恩》迈进的一部电影,它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向另一位异邦艺术家的脱帽致敬。从此,冯小刚也便超越了张艺谋,可以和斯皮尔伯格对话了。不同的是,他们之间不必像张艺谋那样要通过翻译器,而仅仅需要一部作品。
2、《集结号》与《秋菊打官司》——寻找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走向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16年前的作品,和《集结号》一样,它同样是由刘恒担纲编剧的。16年前的刘恒思路已经异常清晰,在通过“乡”、“县”、“市”三级“诉讼”中,秋菊(巩莉饰)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她“讨个说法”的过程。只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结局出乎了她的预想,除了不得不与帮过她的市公安局局长对簿公堂,最后她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后来救她一命并和好如初的村长(雷恪生饰)被警车带走。我看这部电影,是带着《集结号》和《拯救大兵瑞恩》两幅眼镜去看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寻找主题,我还试图找到更为新鲜的比较分析点。这其中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我觉得“秋菊打官司”打得突然,打得倔强,打得死心眼,她的“寻找
公理”之路非但没有让人同情,反而会引起某种不适。剧中有一个村民如此调笑秋菊的丈夫——那位被村长踢到要命处的王庆来(戈治均饰):“把腿夹紧了,要是村长再踢你一脚的话,秋菊就把官司告到北京去了。”而王庆来后来也对秋菊屡次三番的“上诉”感到了不可理喻,他说:“争那闲气有啥意思呢!”“再这么闹,旁人都觉得咱不好处人了。”而秋菊仍然那一句:“旁人不旁人我不管,我就是要个说法。”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拉起辣子,一次又一次好踏上她的“官司”之旅。它没有《集结号》的情感铺垫,在《集结号》中观众可以理解、认同谷子地的寻找部队之旅,并能在感情上和谷子地保持同一律动,而在《秋菊打官司》中,因为缺少了对前提的渲染,我们只能像王庆来一样对秋菊的坚持感到不可理喻。当然有人看出“维持正义,锲而不舍”的精神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所以,《秋菊打官司》只能作为《集结号》的下半部而存在,在这个层面上,它就像庆来的下半身一样存在着难以启齿的问题。
第二、当剧情发展到秋菊要与市公安局局长对簿公堂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法制启蒙”式的电影。电影虽然叫《秋菊打官司》,但事实上,一开始秋菊的“乡”、“县”、“市”之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司”,而只是“民事调解”。只有到最后她对市公安局的民事调解不服通过律师出面解决问题时,才真正进入了法律程序,开始了真正的官司。秋菊一开始无法理解,竟然拒绝出庭。最后官司输后,继续上诉,没想又引发了更大的意外。这便说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秋菊最后一次上诉回家后就要临盆了。在一个大雪之夜,村里人都去别处看戏了,村里只有秋菊和村长家里还有人在。秋菊难产,流血不止,庆来跑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不计前嫌,当即立断马上送医院。于是火速召集村民,抬着秋菊,连夜踏雪跑向医院,终于保住了秋菊和她的儿子两条人命。村长和秋菊家的恩怨同时也冰雪消融。可当孩子满月,秋菊和庆来盼着村长前来喝满月酒时,消息传来,秋菊的上上诉有了结果,经证实,村长犯了故意伤害罪,要拘留十五天,听候处置。此时秋菊不敢相信,跑向警车方向,眼睁睁看着警车呼啸而去。影片就此结束。
看到这里,我仿佛突然明白,这既不是一部“法律启蒙”式的电影,也不是宣扬“维权意识”的电影,它表面上表现了“寻找”的主题,但真正要表现的是“反寻找”的主题。诚如庆来所说“再这么闹,旁人都觉得咱不好处人了。”中国农村因袭数千年的人伦文化仍然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它有着自身的生态逻辑,人们表面上受着现代法制观念的洗礼,但实质上更受传统文化的控制。这同时也是为什么秋菊对自己努力换来的结果感到惊慌和意外的深层次原因。
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结号》和《秋菊打官司》其实是两部“貌合神离”的电影,它们“寻找”的背景不同,这不同除了大环境和各自前提不同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对前提的渲染方面,前者用了一个小时的战争场面渲染,而后者则仅在后期“寻找”道路上的点到为止。从而造成了观众对“寻找”的不同观感和理解。另外,它们“寻找”的走向也不同,《秋菊打官司》最后否定了“寻找”,因为它寻来的只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结果,而《集结号》因为有着一个坚定有力的原由——即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所以,它的寻找过程同时也变得坚定有力,结果也变得迫在眉睫和不容置疑。
3、《集结号》与《英雄》——对无名和英雄的诠释
这里引入《英雄》,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再度挖掘《集结号》的超越性。张艺谋当年凭《英雄》开创中国“大片”时代的时候,或许他没想到,当时一位还不是很起眼的导演五年后用相反的思路再次开辟了一个时代。从天下到个体,从英雄主义到平民主义,冯小刚就这样颠覆了张艺谋的宏大历史观念。两部电影都讲到了无名和英雄,而在张艺谋那里,无名是一位剑术绝伦的刺客,英雄则是胸怀“天下”的“大彻大悟”者;而在冯小刚那里,无名是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尴尬状态,英雄则是那些鲜活生动的平头百姓。张艺谋将电影命名“英雄”,将最厉害的刺客命名“无名”,本身就暗示了自己的历史和价值观念。在他看来,个人的恩怨和小国之间的战争是微不足道的,天下一统才是关涉百姓福祉的关键所在。在这种宏大
历史观念下,甚至连“无名”都可以上升到“美学”意义:无名是一种境界,只有那些天下无敌胸怀天下者才佩叫得起这个名字。而在冯小刚看来,战争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和命运,尤其对那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战士来讲,战争并不像常人想得那么神圣与伟大,一丈下来,他们只关注一个结果,是生还是死。正像博友凝镜所说:
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诞生都是特殊环境的产物,新指导员王金存和在东北巷战中牺牲的老指导员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老指导员冲动,有血性,而王金存只是个文弱书生,就是这样一个懦弱的人在环境的逼迫下也会成为一个英雄,因为没有路可以选,战争作为暴力的最高形式,它本身是反逻辑的,也不需要任何程度的思考和犹豫,作为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那一刻和高尚的人民解放为目的的战争是没有必然关联的。九连面临的处境只是,要么去死,要么拉几个垫背的再去死,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精神高度可言。
所以我们也便明白了谷子地的那句话:
你让弟兄们都咬咬自己舌头,看还知道疼吗?活着比什么都强!缴那么多破铜烂铁管什么用?
他这句话说得轻松,却分明道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可怜处境。另外,谷子地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爹妈都给起了名了,怎么全成了没名的孩子了。
当时,谷子地正和孙桂琴在一处无名烈士墓地寻找战友的墓碑,结果他们却只能看到一个个的无名木桩。谷子地寻觅不到战友的坟墓,结果哭着说出了这句话。谷子地说完这句话就走了,镜头用摇臂吊起,呈现给观众的是一排排更大面积的无名木桩,这一幕让人不免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中老年瑞恩所在的那一个个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十字架墓碑,不同的是,美国的墓碑不仅用料精良,还刻有名字,每个十字架记录着阵亡战士的详细信息。或许我们的国家经济不济,我们没办法为战死沙场的烈士享有一个个汉白玉墓碑。但更重要的不是这里,木桩也罢,汉白玉墓碑也罢,既然是墓碑就总要有个名字。可惜我们的木桩没有,只有“无名”二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冯小刚要做的便是让谷子地凭一已之力开始一场从无名到有名的追认之旅。他这一追,追出的便是整个历史的真相。这里有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那个时代的真实。这一点凝镜同样概括得很明白:
影片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战争和人性的真实,每一个场景的处理都是可信的,这一点在近几年的所谓国产大片中是难能可贵的,每一个角色都忠实地体现了他自己的社会身份,他们处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他们能说的,他们能做的,他们最朴实,最辉煌的一面。
当然,这里拉出《拯救大兵瑞恩》、《秋菊打官司》和《英雄》三部电影,仅限于特定主题下的具体分析,而不牵涉到整部电影的优劣。关于光与影,声与电,叙事技巧与画面处理等等都是决定整部电影素质的重要因素。这些电影既然能在这里出现与《集结号》一并评述,本身就表明了它们的水准。这些都是优秀的电影,价值和艺术的多元才是这个世界的大道。而这里所做的仅仅是在《集结号》声纳圈内呈现不同电影的另外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