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藏的论语》里仁第四

(2018-11-24 19:16:48)
标签:

论语

新燕顿旺

文化

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蒙:里仁第四

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为水应山势,多受阻滞而水气上升为蒙,意思是不通、不清晰。《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好比我们迷惑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应该努力培德求道,向前人学习寻求启蒙,求悟生死大道。所以“里仁”全篇是讲如何悟道、蒙以养正的。

 

仁发于心,入于智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里”原意是乡里,引申为“安住”。择是“假使”的意思。以前的注解说“里仁”是居住在有道德之乡,“不住仁德之地,怎么能有智慧呢?”孔子是在告诉我们怎么买房子、选风水?那请问:哪里有这样的风水宝地?果真有的话,世上岂不永远不会再有弱智儿童了?真谬之极矣。

《论语》到这里,就涉及到孔子的中心思想“仁”。钱穆在《论语新解》上说:“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可见仁并非来自书本,也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孔子在为人处事中领悟出来的。那么要彻底了解它的含义,也需要在生活中历练印证才行。

“仁”这个字是“二人”,古时候象形字的写法,是两人鞠躬的形状,它的造字方式是并列、有规律的,表示“亲”、“平等心”的含义。《中庸》记孔子之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以仁表示与人相处以亲的最高原则,即以平等、亲爱的心态面对二元世界,虽不是心性的最高学问,却是外用的立足点。拿道家的思想来说,太极表示心性,这时没起作用,一起作用就分阴阳,所以两仪是用的起始点,“仁”就好比“两仪”,是心性通达一元而行于二元的用,而里仁则是通达一元的途径,可悟出万物之始的“太极”——“道”。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安住在仁的境界里才是最宝贵的。如果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呢?”

 

本篇只要把握“道、仁、智”三个字的关系,就好理解了。“择不处仁,焉得知”是点出中心思想:保持仁的心境,才能得到智慧。仁为心性之用,智得成于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智慧与聪明是有区别的,世人所说的聪明指自己不吃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于某一时、某一事。智慧简单讲就是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其立足点是多赢,是大格局的。仁是人人本具的平等心,能对人事保持一视同仁,以此为出发点权衡利弊就是智慧——吃亏是福、大智若愚的智慧!一定要基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识,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说惟有里仁才能得智。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达到仁的人,既不能长期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也不能长时间保持快乐的心境。通达仁的境界的人,才愿安住于仁的心境,懂得运用智慧,才能发挥仁的妙用。”

 

不仁的人以“小我”为中心,向外索求无度,所以难以长期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贫困呆不住,快乐也保不住。为什么?乐即有苦,福中伏祸。不仁者烦恼多,欲望重,做了皇帝想成仙,整天为自己的利益愁苦。另一方面,为富不仁,则富不过三载,无法长时间保有富贵,所以不仁者始终无法固守快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有人将“利仁”解释为有利于仁,说智慧能帮助达到仁,这就把仁、智分开了。其实仁、智是通道者的一体两面而已。“利”作利用、发挥解,仁者愿意安住在仁的平等心的境界里,智者懂得发挥这种平等心的妙用。什么妙用?就是仁者安仁的妙用。不管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让自己生活在平等、清净的心境中,这就是智慧。智与仁的一体两面的关系,就如珍珠吐光,还照本珠。

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即包括了阴阳的两面,他们对立统一。《黄帝内经》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仁和智就如同道的阴阳之性,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更不是说“智者”和“仁者”是两种人,这点务必切记。


仁者无敌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wù)人。”

 

孔子说:“只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才懂得爱人、厌憎人。”

 

这话毛病大了,怎么普通人还不能有自己的喜恶?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普通人的好、恶皆从小我、私利出发,仁者则不同,好恶由“平等性智”出发,以利益别人为原则。仁者通达而知利弊,“好”是利己利人,“恶”也是利己利人。

有人误以为仁者是那种你打他右脸,他还把左脸伸过来的笨蛋。其实错了,圣人也是会骂人的。你若魔性大发,圣人说不定会宰了你。有个故事说一个仁者坐船,晚上听到一伙盗贼商量如何杀人劫财。他看形势无法劝阻,又无法让其他乘客离船,于是晚上趁盗贼睡着时,将那伙盗贼杀了。其杀亦仁。《孟子·梁惠王》说“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亦即此意。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真正有志于成仁的人,是没有憎恨心的。”

 

苟表示真正、真实的。真达到仁的境界,已经无我,与宇宙万物同根同源,与一切众生一体同悲,内心并没有怨恨。他所表现出来的好恶,不过是因他人善、恶言行所感,而教化别人的方便手段而已。《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

这段话是对上章的补充,目的是纠正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理解上的偏差,一看孔子说好人、恶人都是仁者,于是宵小之辈便去杀人放火,还美其名曰“遵循孔子的教导”,以恶劝世。所以孔子点出好恶的关键:内心根本没有恶,恶只是一种表演而已,表面金刚怒目,心中菩萨低眉。

“仁者无敌”不是说仁者练成了绝世武功,而是仁者心中根本不存在敌人,大家平等而亲仁,又何来仇恨与敌对呢?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失?)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贵人人想要,如果不是正当方法得来的,宁可不要。贫贱人人讨厌,如果不是以正当方法脱离的,也宁可不脱离。君子如果与仁背道而驰,还算什么君子呢?就连一顿饭的工夫都不能违背仁,言语造作时合乎仁,颠沛流离时也要合乎仁。”

 

“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的“得”应为“失”或“离”之误。古人将字写在竹片上,写错就用刀片刮掉重写。以我写文章的经验,总难免会有错别字。孔子及其弟子也可能一不小心写错字,凡圣无二嘛。

见富贵不动心的,至少我没见过,但取之有道是可以做到的。过去中国人对爱钱的人往往嗤之以鼻,觉得有钱就必定是庸俗、没有格调之人。可扪心自问,谁不爱钱?那些视钱财如粪土的人确属不易,但也不可说他们的品德就如何高尚。真正品德高尚的人,钱财只要取之有道,可救人济世,何必视它为粪土而包装自己的清高呢?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说明君子要时刻不离仁。离仁而谈富贵贫困,就好比离仁而说好、恶一样,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颠倒妄想。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句话存在不同的理解。南怀瑾先生说是:“我没见过好仁的人会去讨厌不仁的人的”,但下文将“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并列,分别加以阐述了。可见“恶不仁者”是专指一群人,与“好仁者”是并列的关系。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当然是无可比拟的;厌恶不仁的人,其实也是仁啊,因为他不会让不仁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都致力于追求仁的人吗?我没见过能力不足的人(只有不愿意那样去做的人),也许有能力不足的吧,可我没见过。”

 

孔子感慨没有真正好仁、恶不仁的人。

《大学》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真正恶不仁者,也可以达到仁,因为他讨厌不仁而能杜绝自己做不仁的事。可问题是没人真愿意整天都努力地保持仁,为什么呢?因为人难以克服各种习气,得不到解脱受用。

通常所说的修道——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不难,你只要把所有不是“自己”的全放下,赤条条放无所放的,不就是自己吗?静坐的时候,耳不闻、眼不看、鼻不嗅、口不言、身不动、思不兴,房子女人全靠边,慢慢呼吸也绵长,也停止了,回光一照,哪个是我?不就找到了嘛!自己有的本性要开发出来,又不是无中生有,怎么会难呢?难就难在放下,就怕你挂念房子女人,心不清净,如同镜子脏了不能照天照地。所以孔子所讲的显发“道”体的方法,就是放下。里仁——时刻把仁放在心上,就等于把物、欲放下,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除非你自己不愿意做。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党也指党朋、交际圈。“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有人说是“人的过错,各有不同”,有的说是“人犯的过错总是与他党团里的人性质是一样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建立在“人以群分”基础上的,认为过错也可分出党朋来。那我就不服气了,古人言“出淤泥而不染”,谁说人一定犯朋友们一样的错误?共产党有贪官不假,也不能一棍子掀翻整条船吧。

 

孔子说:“人的过错就在周围的人事中。省察这些过错,就了解仁的内涵了。”

 

“党”是周围人事环境。“观过,斯知仁矣”要与上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联系起来,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处处省察,知道哪些是错的,慢慢就能使自己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而能接近仁了。


放下即休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明白人生的真谛,晚上死都不怕了。”

 

读到这句话不得了,非要弄明白什么是“道”了。我是很怕死的,知“道”了连死都不怕,真是太好了,“道”怎么那么宝贵?

我们研究“五十知天命”的时候,稍微提到了道家对于“道”的解释,他与儒家的“道”意义是相同的,指人的本来面目,形而上的道体,能发起各种作用的功能。

孟子说:“穷心尽性,穷性尽命。”可见命便是一切生命本体之起源处。问题在于,从古至今,没人能描述“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凡是走过一遭回来的,说的是同样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见道的情况无法表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玄了,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实证的原因,是不是老前辈在骗我们?我刚接触“道”的时候,年轻气盛,心想:我不名一文,他们骗我干什么?想必是他们没水平表达,且待我去打探一番,回来说个详细的给大家听听。可搞到现在,也不敢担保自己说得明白,实在是“不可说,不可说也”。外人都评价“一桶水倒来倒去”,那我今天说个不倒来倒去的:

说来头头都是道,空无一物太寂寥。

深在香闺无人识,一朝谋面乐逍遥。

是不是好一首香艳的情爱诗?有听明白的吗?有就恭喜了,和她逍遥去啊。前人弄一些玄虚,其实都是幽默,只是你不明白罢了。这事非得自己去打探一番,抱得美人归就什么都明白了。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类似道这样有,而又无法言明的名词。比如说“快乐”、 “能力”是什么?都没有实相,不像杯子和碗一样能拿给你看看。可快乐和能力又是可以通过其他事物、现象来显现的。比如开心微笑时,你感受到快乐了;见一个人办事干练有效率,就知道他的能力情况了。道也是一样,无以言说,惟有在发起生命的各种作用时才显示出来。见一切事相,便知一切性。所以道无相不等于无——断灭相,他是可以起作用的,能通过各种方式去体悟、参究,让他现出本来面目。

可有一条:自己没明白,不好胡乱否定它。孔子说有,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异口同宣都说有,你没弄清楚就说没有,似乎被你道破了天机似的,却害得年轻人都不愿意志求了。这是断了别人的慧命,后果很严重。

佛法本无定法,如同指月之手,对应不同根性从不同角度指示你达道,与孔子“因材施教”是一样的。如今的学者不肯努力向手所指处用功,偏将那些指月之手收集收集、分析分析,以为能研究出个月亮来,真是可悲。道德学问更应重“行证”,而非考证,哪怕已经凤凰浴火、涅槃重生,也还需要一辈子去雕琢,怎能凭借世间的聪明伶俐,妄自度测一番便落断灭之见呢?道就是见地、修行、实证一体的,非要亲履本地风光才能彻悟的“生死之道”,性命攸关。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è)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志于道的人,却只挂着贪图享乐,就不值得与他论道了!”

 

士是古代由平民晋升为贵族的阶层,相当于现代讲的公务员、知识分子。这里指追求上进的人,不必明显翻译它。

“道”既得自里仁,放下即休,可放下的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要知道,我们日常所用,平时所想,皆是幻象。放下首先是放下外物,好比房子,它由石头、水泥、钢筋构成,当它们各自回归到自己,房子就不存在了。其他一切事物皆是如此,没有一成不变的自性,时刻变化没有实体。再如钱财,只能为我们所用,不能为我们所有,到临命终时,什么也带不走。如果心系外物,向外驰求,到头终究是空。

外物知道是虚幻,内欲呢?比如爱情,真有一成不变的爱情吗?情由心发,心随境迁。上一秒的爱,会变成下一秒的恨。那些夫妻相残、反目成仇的例子还少吗?情也是瞬息万变的,同样靠不住。当然,有一种情靠得住,那就是悟道者的情。它出自智慧,是理性的情,“止于至善”、“无恶也”。但一般凡夫,因执着“我”在,追究下去都只是爱自己,所以“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当头各自飞”。

内欲就是我们的意识心,耻恶衣恶食者也。今天高兴的人是谁?如果是你的话,那么明天悲伤的是谁?如果也是你,那岂不是有两个你?可见高兴的不是、悲伤的也不是,真正的你是那个能发起高兴、悲伤作用的功能——它本身没有悲、喜,清静自在。再如人的妄想,我曾写过一个偈子:

闲坐山林不思量,忧烦却有百年长。

叮咚泉下狂心歇,清明时节把家还。

人的妄想如同瀑布,似有“百年长”,想断妄想便如抽刀断水,只是徒劳。若能于妄想境当下觉知是空,明了那能一念觉知便是妄想起处,则可顿时化烦恼为清凉——烦恼即菩提,它本来是空,哪用刻意再去空、再去寻个清凉啊?

世间的色相、外物,都非真实,而内心的意识,也念念归寂,如空花水月。但“空”不是“绝对的无”,好比做梦,似有,还无。道“放之弥于六合,卷而退藏于密”,它能起大用,实相无相。兴致所至,和慧能一首偈子:

菩提无树荫世人,明镜非台现大千。

空物皆我幻化相,尘埃不碍一真全。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人和事,不会非要这样做,也不会决然不那样做,而以最有利、最适宜的标准来权衡。”

 

适,归服、前往。如“适彼乐土”、“民知所适”、“或适秦、或适卫”等,都是“归”、“往”的意思。莫,否定词,决然反对。有人将“适”理解为通“敌”,“莫”理解为通“慕”,很牵强。义是适宜、妥当。比指“权衡”,这里指以义为准绳。

《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行。生活中本并没有“好事”与“坏事”的截然划分。“放生”很好,可要是做的不当,令捕杀之风更长,或使家庭不和,反成坏事。有些学佛者热衷于四处讨“功德”,可圣贤的教育说得很清楚,所谓功德,乃清净相。生活中只要不执着“小我”,吃饭、睡觉都是功德,没有说放生比教育子女更有功德的。有想要“功德”之心,便是学魔而非学佛了。“无适也,无莫也”乃是仁、智一体的大自在。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时刻想着高尚品德,小人时刻想着荣华富贵。君子时刻留意国家法律,小人时刻留意利益好处。”

 

土在古代就意味着权势,裂土封疆代表着官职和财富。

君子心里装着两件事,一是追求道德修养,一是怕做错事情受法律制裁。小人为了追求利益则什么都敢干,根本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内。

本章是对上章“义之与比”的发挥,义即包含德、刑的正反约束,好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一样。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凡事只考虑利益而行,就容易心生怨恨。”

 

这句话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放一解“仿”,依据,仿照;一解为“放”,放任。怨一解为“招来怨恨”;一解为“自己心生怨恨”。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如果要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似乎取“放任于利而行事,自己内心多生怨恨”为佳。结合上章的小人怀土、怀惠,此处意在点明小人的做法内心多怨,不能成仁。


渐修以礼


13』子曰:“能以礼让为(wèi)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治国方法吗?不以礼让治国,又如何向全社会推行礼制呢?”

 

“为”通“卫”,“有助于”的意思,与“为学”、“为政”音“围”,作“从事、做”的解释不同。为不可理解为“建立”,因为建国靠的不一定是礼。近代儒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就“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问题与毛泽东有过一次著名的辩论,梁很固执地追求以礼建国的方向,是不是错将这里的“为国”理解为建国呢?我赞同毛泽东的观点,以礼治国是古今中外治国的基本智慧,但以礼“新建”一个国家却很难,即使贤良如周武王,也是以武力夺取的天下。然“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革命总是逼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国家终究要回到和平发展的主线上,这就需要礼治。

聊句题外话,梁漱溟先生被人称为“近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我想这肯定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否则也太小看孔子的智慧了不是吗?如果儒家思想的确是真理的话,就一定会后学如云的,哪会有“最后一位”?

企业要想获得发展,会对员工进行培训,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国家要想大治,就更离不开礼乐教化。《礼记·学记》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则尤以礼乐最能深入人心。

本篇一直讲仁、道的学问,为什么突然转到以礼治国?因为悟道由生活中随缘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属“顿悟”,需要上等的智慧、大魄力和大福报,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根性的,所以还可由遵循“礼”而渐悟道体。本章一笔带过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转而叙述仁、道修行的渐修法门。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wèi)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权位,就怕你无所建树;不怕籍籍无名,但求能令自己声名在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立”既指道德学问,又指功绩。“莫己知”是倒装句,就是“没知名度”。“求为可知也”,为通“卫”,作“帮助、有助于”解,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去追求能让自己出名的实在的本领。这是孔子对权、利、名的观点:只要你道德、能力、功绩到了,名利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得本,不愁末。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所说的道是一通百通的。”曾子说:“嗯。”孔子出去以后,其他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怎么讲?”曾子说:“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这一章是千古奇案,古今注解各有所述,不尽相同。我则认为当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吾道一以贯之”,一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于是不是孔子印证曾参悟到心性,是否如禅宗的机锋,不必过多理会。

先看“吾道一以贯之”。“道”是率天命而行,是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答案。悟道就可以一通百通。如佛教所说的:开佛知见,彻万法源,通一切智。我用两句话来概括:“性空而妙用无穷,形寥而觉照万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一、由迷入悟。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悟道,往往会言行颠倒,像一首歌唱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流浪,流浪……”不悟道就容易迷在各种事物的表象里,当然谈不上“一以贯之”了。一旦悟透根本,生命的现象清清爽爽,就不会再迷惑于外境。

二、由局部到全部、由相对到绝对。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心物一元。“色即是空”是说一切物质皆是因缘聚合,没有一成不变的实相。“空即是色”以梦为例,梦中山河大地,男女人我,对梦中人来讲真实不虚。但究其缘起,是由做梦之人本空的意识心所幻化出来的。一切幻象皆由心性而起,心性本身就是心物一元的,此外无物、无心。我们将之分别为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是因分别情见而起,“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如果执着于身体或意识心是我,凡事就以“我”为中心考虑,形成人我对立。相反,证悟到“我”本自然,则事事物物头头是道。内自色身,外自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便可胸宇有大千,俯仰无天地,不会再去计较得失了。又好比盲人摸象,若执持部分真理,始终充满对立与矛盾。一旦全体皆放,超然身外,自然通天通地,一以贯之。

三、知因识果。既知我、他不异,则生活中率性而为,皆可合乎中道,事事贴合因果,接人待物也可“一以贯之”。

以上三条,是“一以贯之”的结果,却也是通达道体的路径。如果我们尚未悟透,可从言行、心行上合于自然,渐渐也可体会本来面目,是为“渐修”。

本来,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将他往上一着,体悟那个“道”,曾子回答说“唯”,等于“嗯”了一声,曾子是明?是不明?以我的推测,曾子了悟无疑,乃当下自认。正因为此,他才懂得观察其他弟子的根性,将孔子“一以贯之”的一,转述为“忠恕”的二,就是为方便其他弟子渐修,此虽不中,亦不远矣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忠恕”,为什么说它代表渐修:

忠者,忠于人,敬于事。致心一处,渐渐能物我两忘,于因缘聚合时,能脱开相对的知见,悟入绝对的心性。恕者,宇含万物,渐渐可平等人我,清净心行。

忠是内忠于义,以义为比,严格自律。恕是外恕于人,但见己过,不见他非。六祖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非不见也,乃不记取于心,心性便不会受到邪思、邪见的污染。忠、恕都要通达空相,破除执着,才能“止于至善”。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行事考虑该不该做,小人行事考虑有没有好处。”

 

喻是喻比,作为准则。本章发挥“忠恕”的忠,内忠于义。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毛病多的人,就反省自己,以求不犯他那样的错误。”

 

本章发挥“忠恕”的恕,外恕于人。

《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众,而所以自任者轻。”意思是说:人首先应该致力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德,而不是对别人挑三拣四、指指点点。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应于内心时刻警醒自己,以义为比,以过为耻,而后能改。孔子要我们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是要我们去责骂别人。


孝子难为


18』子曰:“事父母几(j)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谏。(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要违逆,(看机会再次劝谏,)就这样忧心操劳,内心却不怨恨他们。”

 

几谏是轻微、婉转劝告的意思。

有人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话的毛病很大。父母也是凡人,也会犯错,岂能一生孩子就变成圣人?父母犯错也是要劝谏的。《孝经·谏诤章》说: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父亲在外当官,老婆孩子在家受贿的情况,或“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也有人因父母无德,吃了不少苦头,便憋出一种变态心理,老了再折磨自己的儿女,祸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劝谏父母这件事不容易做,在孔子看来,起码有三个要点:

一是注意劝谏的方法。几谏者,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比较温和委婉地说。可问题是:父母有什么样的错误才劝?从本章来看,应该属于小过错,还不太严重的时候吧。如果很严重了,赌博把房子都输掉了,你说还有几个子女能轻言细语地劝说?人非圣贤,要求不就太高了吗?

二是保持恭敬、孝敬父母的心态。如果父母把你的劝说当成耳边风怎么办?孔子的意思是叫你别生气,依然对父母恭敬,不要违逆。那什么事情不违逆?是在父母错误的行为上继续纵容吗?我觉得不是,而是叫我们在正当要给予父母的照顾、经济上的帮助的方面不要违逆。要是父母爱赌博,天天向你要钱,是否可以违逆?我看行。纵容父母犯错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何能称孝?所以,父母有一般的小毛病,包容就好了。如果错误行为影响了家庭,就要委婉劝阻。如果涉及家庭暴力,可以分开居住,用报警、提起诉讼的方法解决。如果还更恶劣,父母行凶、无恶不作,那就要大义灭亲,协助警察剿灭败类了。可就算父母犯了天大的错,始终是我们的父母,子女内心始终应祝福、祈祷父母能回头,不要存怨恨之心。

三是要有耐心。“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里的事情报警还不好使,关键还是靠自己的耐性。我常说想做孝子,就别想做“笑”子,特别是家有“不良”父母者,那真叫惨啊!你最好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南怀瑾先生说:见父母不听劝阻,只好跟在后面大叫、大哭、大闹,因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你看这个样子蛮可怜的,为人父母而不知自尊、自重,实在害人不浅。现代人个个都要工作,哪有心思这么折腾?所以更要有一股随缘的淡定。

《弟子规》上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道德有亏欠,或者对你厌憎有加,而你还能真心孝敬,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了凡四训》中说:“(积德行善)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意思是说碰到业障深重的父母,犯有大的过错时,做子女的就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德行为家族增光,以减轻父母的罪业。孝道中“父慈、子孝”的着力点都是做好自己,父亲先要做个好父亲,儿子也做个好儿子,各自正心诚意、行善改过,以使家风不堕。

孝弟乃仁道之学的根本,也是对“忠恕”行为的一种具体阐述。忠于义,父母有错也要劝阻,并正心诚意地做个好榜样。恕于人,父母即便不听,也要“又敬不违”,如此劳而不怨。在孝的行为中,忠恕的落实是相当具体的。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非去不可的话,也要明确告知父母自己所要去的地方。”

 

古时候人们出远门靠脚力、马车,行程很慢,动则三五年在外,怕父母生病或逝世,不能侍奉床前。“方”是方向,明确的地方。儿行千里母担忧,古时候通讯不发达,有事全靠人去送信,如果子女没有告诉父母准确的地方就会失去联系。

侍奉父母是社会一般的礼,也就是渐修的应“忠”之义。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又见《学而第一》篇。用在这里表示远游、父母不在身边时,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修道不易,应矢志不移,仍是对“忠”于义的发挥。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啊:既喜其高寿,又恐其来日无多。”

 

生老病死,人所难免。父母越是年高,越要小心照看。

父母之年对渐修的启发,如同年年进步,值得高兴,可尚未悟道,又有忧惧,不敢稍有松懈。以此心情于平常日用之中,必得进益。佛教中有种“念死”的法门,时刻将“死”字挂在心头,提醒自己世间名利虚幻无实,应放下外缘,致心道业。

以上几章是以孝的品德作为例子,来讲“忠恕”之道不易为,需落到实际才行,光这个“孝”字,就有多大学问哪,一辈子也难做到完美。这种小中见大的阐述方法,在第二篇“为政以德”中也采用了。这么编排的好处,一是将高深的道理生活化、具体化,使它变得可落实了。二是使人对“孝弟为本”而能一以贯之的修学方法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不肯轻易出言,就是怕自己做不到而感到羞耻啊。”

 

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喜欢吹牛。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说得妙,做不到,怎么能安住于仁、通达于道呢?未得言得,实是修道的大忌。

我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颇感慨张居正死后所遭受的打击。肇事之始固然是因政敌蓄意攻击,但真正落败的原因却是他自己“口能言而行不逮”。他以勤俭自居,可生活中又非常奢侈,多方收受。张居正毕竟不是张良,其能无差良莠,其德却非仲伯,在名利场中自然就难以全身而退了。


忠恕以为里仁之门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严格自律而有过失的人,是非常少的。”

 

“约”有多种理解,一说简朴;一说守约、守信。但从全篇内容来看,主要探讨里仁,行文至此是对全篇提出几个要点来作结论。本章的“约”应该是指自我约束、严格自律的意思,是“忠恕”之忠的部分,侧重在“克己之欲”。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总是想着少说话,多做事。”

 

与上章一样,这里也是对“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的强调,叫我们切实做到言行以礼,严格自律,侧重在“言行以礼”。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美德非是孤生,必定就在你的身边。”

 

一般解释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可我从文字上实在看不出“必有邻”是“有人来亲近”的意思。德是个主语,指美德、高贵的品德,不孤指不单独存在。拿一句名言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德也是一样,只要你有一颗好德之心,自然能从身边发现美德。孔子是教我们以“恕”的眼光看待别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美德,侧重在“见贤思齐”。

 

26』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繁琐地规劝领导,难免受到羞辱。繁琐地规劝朋友,交情就疏远了。”

 

“数”指屡次、繁琐。

本章仍然是对“忠恕”的“恕”作强调,侧重在“见过思改”。

本篇篇末各以两章强调“忠”,两章强调“恕”,再次突出“忠恕”渐修方法的要点,以及“忠恕”对修道的重要性。

 

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主要讲述怎样里仁,仁的基本含义,及仁与道的关系,里仁悟道应注意的要点及实修方法等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