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喂养魔鬼的人

(2008-05-03 16:56:11)
标签:

文化

分类: 广告江湖

喂养魔鬼的人

作为广告人,我已经习惯在看电影时提前入场,目的是看广告:谁投放的?效果如何?什么样的电影适合什么的广告主?看电视的时候,到了插播广告时间,本来想换台,但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应该看看这个时段的广告都是谁?或者,最近有什么新的广告在投放?

 

看《钢铁侠》,蒙牛的“特仑苏”广告比较搞:一个穿T恤衫的男子,风度翩翩地行走,这时我以为是七匹狼之类的服装品牌。切换,公寓里一位漂亮性感的外籍女子,脖子上的丝带忽然被风吹走。这是我以为是卖浪莎丝袜或者女人服饰的广告。窗外风度翩翩的男子正巧经过,接住丝巾还给外籍女子,女子神情暧昧地冲男主角微笑。这时特写男人手里拿了利乐装的特仑苏牛奶。出字幕“优雅”。我就听旁边的观众笑道:“这就叫优雅啊?!”男子接着往前走,忽然一辆车奔驰车停在他身边,从车里出来一位外籍老人,出字幕和旁白“高贵”。而这位乘坐奔驰车的外籍老人居然是个侍者,端着一杯高档洋酒(看颜色像白兰地)过来,向男子鞠躬。男子摇摇头,表示不要洋酒,举起特仑苏牛奶喝了起来。旁白说:“就像特仑苏牛奶……。”这时电影院哄堂大笑,这条广告创意太雷人了!

 

夸张,而且是极度自恋的夸张。蒙牛特仑苏牛奶,包装设计得一点都不高档,虽然是高端液态奶的定位,撑死了能卖10元一利乐装吗?居然就优雅、高贵,坐奔驰的侍应生都对喝特仑苏的男人另眼相看,而且主角还什么都看不上,只爱喝牛奶,是不是从小断奶没断干净惹的祸?总之,我看不懂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将特仑苏表现为社交饮料?还是媲美洋酒、洋妞的高端生活元素?如果是的话,那就太失败了。因为再贵的牛奶,别人也不会当饮料和白兰地喝。人们愿意付高价钱买更好的牛奶,是因为他们相信花了更多钱,估计能买到营养更全面、品质更优异的好牛奶而已。你直接说牛奶的品质更好不就得了,花花绕整了一大圈子,弄的观众不伦不类笑掉大牙干嘛。

 

还有一条类似的广告是红双喜香烟的。在一个高尔夫球场上,一瓶红酒摆在高尔夫球的位置上,被高尔夫球棍打烂;又有一只瑞士手表被高尔夫球棍打烂。旁白大意说:懂得舍弃,才有品鉴的空间……红双喜,品鉴如一,世纪经典。

 

这是什么意思?珍贵的红酒和瑞士手表都不值一提,只有你的红双喜烟才值得品鉴?这不瞎扯吗?红双喜撑死了70元一包(主销的估计也就是30元左右),一瓶酒王好歹值几千,瑞士手表假假的也值个十几万吧。哦人家都可以打烂,不值一哂,就你的尼古丁最值钱,最值得品鉴?!什么道理嘛。

 

这就是典型的意淫。根本不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企业主或广告人一厢情愿地发闷骚,结果让人倒牙。而且,红双喜的广告还有下篇:下大雨的时候,在高尔夫球场,大家都休息了,只有那几个抽红双喜的哥们在雨里接着打高尔夫。那不傻吗!抽烟抽傻了都。

 

一说高档就来高尔夫、奔驰车,完了将产品美得没法比,还能有点真品味不?还让观众活不?雷人,是因为把观众的智商、品味都看低了。还有一层,蒙牛、红双喜这两个品牌都是广告投放的大户,广告费挺惊人的。越是这样的广告主,越不讲究创意。老实说,就像有钱人不愁泡不到妞,他们已经习惯用钱砸人了,不愿意多包装自己的学识、涵养和风度。但是请别忘记,女人会为了钱逢场作戏,但是让女人真正倾心相爱的,还是男人的学识、涵养和风度。消费者也一样,一条坏广告经过大量传播,也能让消费者记住你,买你的产品,但消费者“爱”的品牌,是那些能带给他们认同和好感的品牌,钱再多都买不来。

 

我跟朋友们说,广告人就是喂养魔鬼的人,他需要深入消费者的心灵,发现他们的潜在欲望,并悄悄喂养它,让他们受心魔所控,甘心情愿地为品牌付出。花一元钱能带来上万元的利润才叫创意。花一元钱只能带来一元钱的利润,那叫失意。蒙牛和红双喜的广告创意,其实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更有品位,而且品牌的利益点可以包装得更深入人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人发笑,觉得老土甚至有点傻。看完广告就觉得这个品牌好像是刚有点钱的财主,动则拿出一沓钞票摔到餐桌上,大声跟服务员说:给我点最贵的菜,看谁敢说我没档次。这样的品牌是拿钱喂养广告主自己心中的魔鬼,而不是喂养消费者心里的魔鬼,失控的将是品牌和企业,消费者只会坐看好戏,无任何参与其中的欲望。最终,广告主和广告人将为自己的粗俗,为漠视消费者内心的感受而埋单。

 

忘记聊聊电影了。《钢铁侠》比《功夫之王》好看。虽然情节也有点俗套,但是胜在场面宏大,制作优良。好莱坞也是懂得喂养魔鬼的人,将全世界观众的脉把透了,善于用最简洁的模式下料,用一元钱换回上万元的利润。这是中国需要学习的地方。商业,说到底是研究人的欲望,随欲而治。

 

我的一个同事说广告人死后大概都要下第十八层地狱。我说不然,看破者得往生,世间一切事业,无不是功名利欲习染所生。虞舜也是随欲而治者。研究欲望,才能引导欲望。喂养魔鬼,驱使他们做牛做马服务人群,善哉善哉。好比香港马会,将人们的博彩欲望转化为社会慈善的力量就是最好的例子。前两天看别人的博客,有个人觉得自己很贪,为此他很苦恼。我说:贪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精进。就看你懂不懂转化。

 

美国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虚伪和狡猾。可是,你要佩服他们运用好莱坞电影喂养魔鬼的技术,他们通过商业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美国塑造民主、自由的象征,而中国、俄罗斯、伊朗乃至其他所有的敌对国、假想敌,都描写成专制、黑暗的国家。它将美国人塑造成英雄,在一切时、一切地拯救他人、他国于水火之中。彗星撞地球时固然如此,在别国历史的转淚点上同样如此。比如近期播出的《黄石的孩子》,就是写抗战时期美国人在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之前还有一部电影叫《面纱》,也是描写美国人在中国治病救人的故事,而中国人反而误解了他们,恩将仇报等等。比较起来,中国电影人之单纯,已至可爱的程度。

 

我想,将来中国要在世界上发挥更重大作用的时候,也是必须培养出一批国际巨星的,我们且不必管他们的私生活和潜规则,但求一条:让他们在电影中扮演9.11的消防员,挽救懦弱的、相互推诿攻奸的美国人;扮演关塔纳摩的揭秘记者,揭露美国政府的残酷、专制和黑暗;或者扮演美国南北战争的士兵,最终替犹豫不决的林肯总统完成伟大决策;或者描写华人在美国的血泪史,他们为建设这个国家着力最大而牺牲也最大等等……总之,多写写中国的英雄,给世界人民种一颗善意的种子,慢慢地浇灌嘛。

 

多学多看,孔子说:这是我学习的方法。还要多想,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的关键和诀窍。做广告如此,做什么都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