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环环相扣的《大学》

(2007-08-08 09:03:38)
标签:

人文/历史

《大道经纬》

子思

儒家思想

传统文化

大学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环环相扣的《大学》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的一纲:明明德。接着“止、定、静、安、虑、得”就是明明德的具体方法:六证。空口无凭,给你个方法显明明德,让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不是蒙人的,我们的本来面目、体性如如,本来就纯善无比,亲仁慈悲。接着这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六证”心诀的高度概括,最后再作的进一步解释,所以我特别将这句话与“六证”放在一起来讲,以使大家认识到它对前后文的承接作用。

 

通过前面的细述我们知道,“六证”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能一步步印证。那么有没有一个更简洁的纲领贯穿始终呢?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六证最紧要的就是“知止”嘛,止于明德、亲仁、至善,也就是言行以礼,心存诚敬!有点熟悉吧?《论语》抓的就是这个重点,“则近道矣”。这是本章透露的第一重信息。

 

第二重信息更关键。“六证”的过程又复杂,又漫长,可实际上却并不是非做不可的。这就象一个高明的科学家,经过无数年的心血证明了“1+1=2”,告诉我们,怕我们不相信,所以把他论证的公式、过程细细列明,使我们都能顺着他的脚步亲自认证。可这有什么必要呢?同理,孔子们为众生吃尽了苦头,释迦牟尼佛花十二年修九次第定、修苦行,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最后终于领悟到宇宙人生的究竟大道:“人性本善”、明德圆成——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我们只要相信圣人们的证量就行了,按图索骥,言行中“知止”以克制妄想执着,当然就“近道”了,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吃过的苦头再吃一遍呢?所以“六证”尽管是悟道的重要步骤,是内圣的修行路径,可是《大学》却没有详细演绎,反而把大块文章放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因即在此:相信圣人的证量,即可拿来就用。

 

打个比方,圣人就像日子过得苦兮兮的科学家,他们发现了电、发现了种种真相规律,我们不用再发现一遍,直接受用就行,幸福快活!“电灯、电话、电视机……有了电,真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同样的道理,知道并相信自己明德本具,与圣人、如来无二无别就行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明德的智慧和亲仁妙用,真正过上圣人、如来那样智慧解脱、常乐我净的生活,方不负此生。

 

“明德”大道的真实受用就在于信、愿、行。禅宗到六祖慧能的时候,喜欢直接指示,提倡顿悟,目的是要大家少走弯路。山那边是什么?还是山!信了就行,好好在家开心过日子,哪非要千里迢迢走一遭呢!但是话说回来,“顿悟”只是理悟,并非证悟,只有上根利智、大福报的人才能彻信不疑。还有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自己懂了,可后来又犯嘀咕:山那边真的还是山吗?我怎么听别人说是海呢?……于是心有挂碍,忧虑不安,放着当下的美妙光阴不享受,光惦记这个。那就没办法了,你老人家就自己爬一趟山顶。或许真让你看见海了,开心得不了,以为发现了不同的真相。可海那边又是什么呢?辛辛苦苦再游过去吧,累死还好,没累死会被气死,因为你仍将发现海那边也还是山!这时恨不得抽自己耳光吧?悔不听孔子、子思和释迦牟尼佛的话,一生白白劳苦!

 

现在我们回头看子思写文章的方法,太妙了!先告诉你人人都具明德,这是真的哦,不信你可以一步步修证到,只是有点复杂。可还有简单的办法,“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就已近道了,时刻保持“诚敬”功夫,简洁圆顿!这不就是佛教的净土法门嘛,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口,就能去极乐世界(近道位,到极乐世界再进修、成佛)。然后子思再告诉你:既然“知止”就近道了,那你大可以直接发挥明德的妙用啊!这样既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又更适应人们的根机,简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另外,《大学》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可怎么才能让帝王将相、省长主席们迅速契入明德之境呢?他们愿意放弃高官厚禄,抽出十二年专修的时间来亲证“内圣”清净圆满的德行吗?我看难!你以为个个是明嘉靖帝啊,成天不上朝,躲在宫里学道士。就算他们愿意学,也不一定能顺利爬上山顶,半路迷路了怎么办?古往今来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寥寥无几!所以圣人们以自己的修行体验,直接告诉大家人人本具光明德性,无染无缺,再教我们抓住这个本末、终始,在生活中“知所先后”,心存诚敬就行了,如此近道而行,不就是无量的功德吗!

 

当然,也要特别提醒一点,由理顿悟虽好,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才能得到切身体会,否则可能落入狂慧,“诚敬”不行,就容易变成“小人儒”、伪君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