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释疑(4)万物一马是君子

(2007-05-17 19:14:05)
标签:

国学

子思

中庸

传统文化

新燕顿旺

儒家思想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中庸》释疑(4)万物一马是君子 

 

万物一马是君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则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守中庸,是因为君子时时恪(kè)守‘中和’的原则;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明的德行了吧!人们难以做到已经很久了。”

 

“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俺同意。

前面定义了“中庸”,接着告诉我们:“中庸”是极其高明的德行,唯有随时恪守‘中和’原则的君子可以达到。“时中”的时,是无时无刻不中庸,尤其体现在慎独上。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主要是以独处时为区分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不在其“公众形象”和表面文章。小人有时也喜欢披一件“中庸”外衣,可是,一遇到黑暗的母体,阴谋、私欲就开始张牙舞爪啦。

如果我们真把前边的定义弄懂了,就很容易能明白“中庸其至矣乎”。因为中庸就是率性而行的“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总起来讲就是一个“道”字,可见“中庸”在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分量!儒家思想也讲“道”,但侧重于人道——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它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这个“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而是人的全体、人性,仁就是人类所共有的人性。仁者爱人,仁又是孔子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所开出的药方,他教我们学会爱,只有相互友爱,人类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可是,凭什么我要爱人,而不是别人都来爱我?

这就必须把“道”讲清楚。道是天地至道,运行不息的规律,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相。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说起来怪玄乎的。为了大家更容易了解,举个例子吧——道就是万物一马。其实这是庄子举的例子。《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是用指、马来解释“道”。

“道”就好比“马”的概念,它是绝对完美的,毫无缺陷,融贯于所有的马,是大一合。可是,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匹真实的马,都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白马、黑马、母马、壮马、三条腿的马……都是“马”的完美概念之下,不完美的一种表现。而“马”的概念,却是从这些特殊的、不完美的个体中总结出来的共性。一切不完美之和,才是完美的概念——形而上道。所以,每一匹马都符合“马”的概念,而又不能直接等同于这个概念。形而上“道”也一样,万物皆备于“道”,可又不完全等同于“道”。道无形无象、无处不在,它是完美无缺的体性,不能用言语来确切表达,一落言诠,即失实义;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因万物的瞬息生灭而有丝毫改变。道与万物,是体与相的分殊、理与事的分殊、圆融与片面的分殊。但是,谁又能说这种分殊是真正的分殊呢?如果你真懂得了万物一体,皆本于道,便能于一切差别事相中,领悟到它们原本圆满无暇、清净常恒的性体,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所以《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同样,“仁”就是所有人的个性之和,每个人都是“仁”道之完美概念下的差别个体,我们的体性本来就光明圆满、清净纯善,而且人人一样,无差无别。所以人们应当宽容友爱,发挥真实本具的光明性德。儒家思想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絜矩之道”等,都是基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真相而发展出来的。人为什么要爱人?因为人生而平等,而且人性本善!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便在于“万物一马”、“人我平等”和“人性本善”认识上的差别。

君子知天命,所以随时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人则违背中庸之道,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及天地万物之上,所以贪婪暴戾而无所不至。君子的“中庸”,首先是表现在人、我的平等心上,平等心是莫大的智慧,唯平等性智,能领悟中庸、实践中庸。而小人的反中庸也首先表现在人、我不平等的偏执上,陷入“我”的极端,总想着损人利己。“偏执”和“坚守”不同,偏执是对外产生伤害的做法,坚守则是自我修养的做法,所以执守美德符合中庸之道,而偏执利欲是违背中庸之道。

小人的典型特征是玩得起、输不起,见便宜就占,一旦吃亏,必须要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否则他咽不下这口气,或有气急攻心、吐血而死之虞。见到道德君子,偶见自惭形秽,而立即又想方设法抹黑、诋毁此人。平日以辱骂圣贤和君子为乐,比如骂孔子为孔老二,骂雷锋为傻冒等。平生则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座右铭。

那么,岂不是做小人更得实惠,大家都惹不起?答案是否定的。极端的利己,其实正是对自身利益最大的伤害。原因很简单,那不符合天地运行的真实规律:自私自利会破坏他与天地万物共荣共存的关系,最后一定陷入孤立。人之不“仁”,就将人之不“人”,自我堕落、自我毁灭,人所共弃。固然,仁者爱人,当然也爱小人,但爱的方式不一样,仁者对君子之爱,慈眉顺目,对小人之爱则是金刚怒目,以制其害。所以,惟有行中庸之道,才符合万物与我为一的真相,才能维持与万物共荣共存的关系,故而说中庸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