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集 |
最近看了两本书,都属老外看中国型的。
一套是《大唐狄公案》,作者高罗佩,是荷兰职业外交官,通晓15种语言,传奇的汉学大师。1943年高罗佩任荷兰驻重庆使馆一秘,娶了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为妻。高罗佩与沈尹默、齐白石等名流交往,对中国文化的迷恋达到狂热。品茶、弈棋、抚琴、吟诗、作画、练字、治印、写小说……俨然一位名士。
高罗佩著作等身,流传最广的便是《大唐狄公案》。高罗佩当时见西方侦探小说风行,许多人甚至认为除英美德法之外全无这类著作。为了不让中国历代公案小说家“含冤于九泉之下”,便慨然命笔,将古本《狄公案》翻译为英文。为了使故事更精彩,高罗佩经常要对小说进行大量的改写,甚至整本推翻重写,实际上,《大唐狄公案》更象是他的著作而非译著。这些小说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他意犹未尽,便又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用英文撰写《钟楼案》、《迷宫案》等中国侦探小说,并用单线白描法自绘插图,共出了20多卷《狄公案》系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有的还拍成电影。
其夫人水世芳谈到高罗佩时说:“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最爱吃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这位“中国人”高罗佩,使我们感到既骄傲又惭愧。骄傲的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使他心悦诚服终身浸淫其中;惭愧的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在研究中国文化、宣扬中华文明方面,做得远不如他。
其实关于高罗佩著作、经历方面的资料还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狗狗一下。我最早买这套书是因为南怀瑾先生的推荐。读后拍案叫绝,这一系列小说确实构思奇巧,写作技巧熟练,文字流畅,令人欲罢不能。本书同时还是极有趣的智力题,我还在阅读时破了一桩案呢。猜猜凶手是谁,就象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也许就是侦探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这套书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交杂,尤其是《四漆屏》部分的翻译水平较差,可能是某个译者推懒让他的学生代笔的,其中充斥着“站在我的角度,我能帮你什么吗”之类的中国话英文。
另一本书是《中国人本色》,买这本书是因为孔庆东老师的推荐。作者何天爵,是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他1869年来华,在中国呆了16年。这本书便是从一个老外的眼光,看待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非常有趣,仿佛让那个年代的具体生活场景又象放电影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对当时事物的批评和看法,都非常正确,看完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当然,书中也不乏错误、误解和偏见,但大体上是客观、直接的,对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非常有益。当然,这本书对比《马可波罗游记》很不相同,毕竟,何天爵看到的是中国最积贫积弱的时代,文化上又是最迂腐保守的时代,所以,书中描写的各种现象不可成为其他历史时期的完整替代,尽管相通之处也是明显的。
早些时候也看完了《圈里圈外》,看完也有想改写它的冲动,呵呵,怪不得郭敬明会抄袭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写得好,而是因为它的缺点太明显,明显得让你不舒服,恨不得赤膊上阵“修理”一下。小说的语言是充满调侃、有趣味的,但是故事有明显雕琢的痕迹,这还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出在感情方面舒展不开,全书没高潮,爱情不象爱情、亲情不象亲情,作者犹如只作书斋缺乏感情体验的孩子,又想写得很深刻和充满批评,反变成不断挑逗你又缺乏高潮,你说会让读者多愤怒!故事的后半部分才情明显见拙,作者象是法宝已经出尽的杂技演员,干呆在台上不谢幕,又没有办法使观众兴奋起来,最后便草草收场了。若为了消遣,读一读还是不错的,起码又见了几分王朔当年的影子。
最近俗务繁忙,工作压力大,所以博客不能象以前那样基本保持每天更新了,请大家原谅。我的工作特点,是年底、年初极忙的,呵呵,年中比较清闲些。眼见年底将至,各种项目比稿、新客户洽谈都要来了。如果还清闲,来年可就没银子养老婆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