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学问之道》读出一身汗

(2006-08-07 18:48:28)
分类: 评论集

读《学问之道》读出一身汗

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确实不爽,之前的《史记》、《智囊》因为是文言文,看了一个多月,还没能看完。所以想换换方法,今后先读白话文的《史记》、《资治通鉴》,作文时需查资料再间断地查看原文好了,这样比较有效率,又不影响工作。

今天读的是季羡林文丛之《学问之道》,27万字,四个小时完成,呵呵,还不错吧?网上曾有人惊叹于我的阅读速度,那我就摘录一段《学问之道》中季羡林说他是如何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吧(P349):“……经过两年的苦练,我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而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可见季老比俺厉害多了。越是看人家的阅读速度快,越是要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因为自己的“开发潜力”如此巨大嘛。而不是相反,不敢读书了。

下午又开了个杂会,现在可以静下心来写点读后感了。我今天想谈的,是《学问之道》一书中季老做学问的态度,颇令我脸红,羞出我一身大汗。其中两段原文如下(P358):

 

……大家常说,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能掺半点假。通过个人努力或者集体努力,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实事求是的。这样做,就算是有学术良心。剽窃别人的成果,或者为了沽名钓誉创造新学说或新学派而篡改研究真相,伪造研究数据,这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骗子。在国际上和我们国内,这样的骗子亦非少见。……

这样明目张胆的大骗当然是决不允许的。还有些偷偷摸摸的小骗,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戒心。小骗局花样颇为繁多,举其荦荦(luò)大者,有以下诸种: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在公开学术报告中听报告人讲演,平常阅读书刊杂志时读到别人的见解,认为有用或有趣,于是就自己写成文章,不提老师的或者讲演者的以及作者的名字,仿佛他自己就是首创者,用以欺世盗名,这种例子也不是稀见的。还有,有人在谈话中告诉了他一个观点,他也据为己有。这都是没有学术良心或者学术道德的行为。

 

我这个人还没有做过什么学问,明目张胆的大骗当然是够不上的。但是,上文所述的“小偷小摸”行为,我确实是有的。到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而是平时不注意治学的严谨,惯常“拿来主义”,对别人说得对的,即刻点头称是,记于心中。呵呵,说不准哪次,就在谈话和文章中写出来了。却并未注明原著、原创者,或者根本就不记得是谁的了。惭愧啊。

由此我不得不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如果今后要走治学的路线,则季老的严谨、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非常值得我辈们好好地学习。不过尚好,目前本人“拿来主义”的部分多属修身范畴,没什么学术观点的纷争。而《论语知新》中他人的观点,大多都一一注明出处了。我想,今后写文章还是要养成使用“脚注”的习惯才行。

前几天,强国博客有个游客在我那篇《黎鸣为老不尊“三”宗罪》一文中,说我:“你在不懂装懂,不知羞耻!”也把我吓了一跳,再把此文阅读一遍,好象也没有什么不懂装懂和值得羞耻的地方。想来是网络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人纯粹是一个低级“骂崽”。我不欢迎骂,但是很欢迎那些能实事求是拿出事实证据的严肃的批评。所以今后请来我博客的朋友帮帮忙,看看我文章中有没有原属别人的观点,但未注明出处的。比如“《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是是非非”一文,就是虚云和尚和土默热先生的观点。这是要是非分明,原则坚定的。

当然,《学问之道》一书有些观点我不敢苟同。比如季老赞赏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是反对的。因为“大胆假设”、欺世盗名容易,但要实实在在、辛辛苦苦地求证,很难。所以很多人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幌子,实际上只见他扯大旗想一鸣惊人,而并不见他“小心”求证,象季老所言能“倘遇到过硬的证据,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或者部分不能成立,自己必须当机立断,抛弃全部或者一部分假设”(P49)。其中,胡适作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始作俑者,都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做过毁灭“过硬证据”的事情(见《土默热红学》,李敖也曾就此事表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文人“小心求证”的品德各有良莠,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标准啊。所以我同意汤用彤的观点——“小心假设,又小心地求证”,最好是更小心地求证。

另一点,关于文化和文明,我不认为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P214),相反,我认为文明的对立面是愚昧,而文化的对立面才是野蛮。文化是对一个群体物质、精神生活优秀成果的积淀,是去芜存精后的产物,所以文化的对立面是野蛮。而文明,则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积累的种种智慧,例如科技、人文领域的天文、数学、医学、历史观、哲学等等方面的智慧结晶,所以文明的对立面才是愚昧。其他方面,例如“天人合一”等观点,我都是非常同意的。只是,将来不好随便就用,得注明是季羡林的文章观点才行。呵呵。

本人厌恶“小偷”的行经,愿意努力做个勤勤恳恳的学术耕耘者,请大家监督,谢谢。

 

 

投我一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