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读书,边犯迷糊

(2006-07-30 23:18:13)
分类: 评论集

边读书,边犯迷糊

其实昨天就看了《龙虎门》,却提不起兴趣写评论,因为电影实在太普通了。其号称“十年无法超越的动作片”,真是牛皮吹大了。虽说动作部分虎虎生风,可故事太薄弱,比张艺谋的故事还差劲,确实没法看了。牵强的地方很多,比如开头小龙的离开,原因不明。再如石黑龙找王降龙学功夫的时候,觉得王降龙很牛啊,可一碰上罗刹邪神怎么就那么不经打?还有什么白云山的奇侠,似乎很世外高人的样子,故弄玄虚。总之,看后有点晕。

今天又去书店逛了一圈,人太多了。看起来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我找了半天,还是一本没买。前几次买的书,有的还没看完,不想欠旧帐。想买的书,过些天去当当网买,便宜很多。如果没记错的话,好象博客里有人留言问我读书的方法。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大家可以去看孔庆东博客的那篇《读书与成长》,我的读书方法几乎和孔老师完全相同。

关于读书的内容,我谈五点。第一,经典要精读。比如四书、五经,一定要多读几遍,把古今的注疏也读一遍,把经典看透,一生受益无穷。如果大家爱好佛经,也应该把《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基本经典反复读诵、看他人的注疏。“一经通,一切经通”,此话断然不假。对经典,不要急,不必设定时间限制,可以用一辈子去研究它。曾国藩就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第二,小说等文学著作速读、泛读。任何小说,看完就丢,只当扩充知识面。实在有兴趣的才重读。象红楼梦这样的好书,文笔和思想内涵都是一等一的,重读才有好处。第三,历史要坚持读,时不时地读。我的历史知识也很可怜,也没有花时间重点研究某个历史时期,只是泛泛而读,有时间就翻一翻。自认为如此得益。曾国藩说读史最好要有带入感:“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第四,专业书一本一本读。吃饭的家伙,即便很难啃的,最好也硬着头皮看完一本再看下一本。一本书就是一个系统,读一半和读完全本所得到的利益差得很远。第五,热点书要挑着读。这一点我和孔庆东老师不太一样。因为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或研究文学、文艺的,所以热点书不必全看,只挑自己感兴趣的,挑精致、隽永一些的书来读。比如易中天、孔庆东、余秋雨的书,我会读一读,但韩寒、小四的书,我确实没什么兴趣。读热点书有两个好处,一是能了解社会热点;二是以热导读,看自己的心得与时人的热评有何不同。

关于读书的方法,我谈三点。第一,随时翻翻字典,或写写划划。“读书时一定要拿着笔,只要是自己的书,就不能让它读完了以后还是干干净净的,这样才算占有了别人的知识。精读的书一定要作专门的笔记,读一本杂志至少要对其中一篇文章作笔记。天长日久,企图水平不提高,是不可能的。”(孔庆东《读书与成长》)第二,读书别太功利,最好是当成人生的一大乐趣。象我,若在逛街与读书间选择,我一定选读书的,因为阅读本身能给我带来快乐。第三,抱着科学的怀疑精神。什么叫科学的怀疑精神呢?既要敢于怀疑别人,不管他名气多大、地位多高、资格多老,都可以大胆怀疑;同时又要敢于怀疑自己,不管多么根深蒂固、确信不疑,都要拷问拷问。对所怀疑的问题点,尽量去追寻答案,却不必急于作出答案。急忙所下的定论,通常是自欺欺人。

我今天读楚辞,是经典。第一遍先标点,注音,大概的句子先捋一捋顺。第二遍,读诵玩味之。祈望读其情、通其志、得其神。第三遍,考证文中典故、个别词的微义、异议等。现在才读完第一遍。所以还对楚辞犯迷糊,句子尚未通顺,遑论其他了。就我所知,屈原的《九歌》,所祭祀的神灵到底是什么,争议很大。闻一多、郭沫若和何新,都有自己的解释。比如,何新就将《九歌》配了十神,暗合五行阴阳之数。可究竟如何,尚可存疑。

书且一路读,犯迷糊就先犯着把,将来有了机会,豁然开朗,方能大快人心。不是有人说读书也分三个阶段吗: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觉得自己很牛,什么都懂似的。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读书越多,考证越谨”(钱穆)。读书越多,疑问越多,越感觉到自己胸无点墨。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绕一大圈子,有点当下自肯,了然于胸了。

昨天路过晴儿的博客,恰好博主以贴图征词,我斗胆配了一首五言诗。图与诗如下,请诸方大家指正。

边读书,边犯迷糊

守侯

早春青丝雨,孤灯绿意眠。

千年共一梦,相对已忘言。

 

 

投我一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果有一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