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专栏写,已经刊登,转载请联系《乐》)
博客、短信、e-mail、msn里,最怕看见连用的惊叹号和问号。
“我吃过了!!”(几年没吃了)
“请速回电!!!”(是不是要比“请速回电。”更重要)
“我已抵京!!!”(您冲破了多少艰难险阻才安全抵京的)
“何时来沪???” (行程里面蕴藏着好大的疑窦)
“我们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是不是感叹号最多的就能中标)
“这件事为什么会这么被动
心惊肉跳。
一个问号,代表疑问。三个问号呢?很有问题?那么六个问号的问题可能连爱因斯坦转世也解答不了。
原来以为这是没有文化、语文不过关的表现。后来发现,同事、同学、朋友、合作伙伴,很多如此。中间也不乏一些文化人、精英、前辈,书念得比我多多了。
也许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抓眼球的东西太多,只有一大排惊叹号排队站一块儿,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吧。是惊叹号贬值了,还是人的情绪贬值了?
老婆老是埋怨我全无理财概念, 她批评得很对。而我偏偏心疼这些一分钱不值的标点符号们,浪费可耻。
上个礼拜,我和老板、股东、公司旗下一本杂志的主编一起招待一位资深女记者。席间股东谈起遇到过新一辈做杂志的人,跟他说:“现在讲究的概念是‘浅阅读’,读懂了就行了,阅读是信息获取的途径,只要能获取信息,无所谓错别字、语法、和标点。杂志里都是错字,照样卖得好。”他当时听了这个,觉得天旋地转:“那人不都成文盲了?”换言之,六个惊叹号能传递的感情色彩,是绝不需要用一句话去赘述的。
“那我们还苦哈哈地排版、校对、核颜色、把最好的图文推广给读者,咱们这儿干什么呢?”几个人面面相觑。形容词副词基本可以取缔了,我们又回到了伟大的象形文字时代。那以后校对的主要工作,就是数惊叹号的个数吧。商机无限,肯定有公司会抢注惊叹号的专利使用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人把这个毛病也归类成“后80年代现象”,我认为不对。韩寒骂人够快够狠,字里行间也见不着篱笆墙似的一排惊叹号。我姑父一把年纪,也给我发短信:“我已经到了!!!!你在哪???”
不过事情总有两面的极端,我手下的一个业务经理,每次向我汇报工作的时候,都说:“这件事情很十分特别非常极为尤其难办因为特别很非常少的人配合我。”让我的思维一下子短路,真想掐了她的副词预算,再特批给她一吨标点符号,先用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