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窦桂梅: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
标签:
杂谈 |
窦桂梅: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
作者:张贵勇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要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几乎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出于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起步,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主张,并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所思所想、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
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找到的就是小人书。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与小人书为伴。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她对这套书喜欢得不得了,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窦桂梅的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坐火车。在候车室等车之余,她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
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忘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地沉寂。完了!火车早就开走了。于是,她不得不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小人书。机缘巧合,2003,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绘本,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绘本,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于是她带着一大堆书回家,其中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天空在脚下》等,并以绘本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绘本最有影响的教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绘本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一位老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是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们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对孩子们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如今,人到中年的窦桂梅,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四处搜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开始了一段瑰丽的人生,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崇敬和好奇。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地不知疲倦地阅读。当她从最初的聆听走向纯粹的自主阅读后,无论是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知识更新的速度,都开始加快。
人需要栖居大地,倾听大自然的呓语,也需要仰望星空,聆听道德的律吕。窦桂梅说,读中师那三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是她反复打磨课堂的不竭源泉。
窦桂梅说,每次晚自习到图书馆读《红楼梦》,她都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对书的主题,那苍天之下的一生叹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现在还能背下来。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书园里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内心的感觉和手中的书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国外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了生命的柔软与美丽。”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文学情境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在她看来,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底线就是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通读了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并深入钻研。为了讲好绘本,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绘本,反复对比、琢磨。也正因为这样,讲台上的她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迈向研究与生长的高度。就像有人所评价的,“她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她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应多读读人文经典,窦桂梅以切身经历告诉身边的同事,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而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惊喜而又令人期待。

写,是另一种阅读
在小语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上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便会历历在目,让她的内心生出一种美的享受。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上百万字的文摘卡片和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了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她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东西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写,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日记。从日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等25篇文章。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在为此行撰写的《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日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回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过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2011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动。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多家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想到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写教育随笔,窦桂梅还写教学思考,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作出选择?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人继续更头疼地思考。”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观照自己的课堂。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儿童喜欢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