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阅读模式探究

(2019-08-22 02:31:34)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阅读模式探究

 【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阅读模式探究


  作者:于保东

《教学与管理》2018.1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初中阶段的课文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在学习单元中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部编语文教材中课文,“教读”“自读”“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样设计教学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纠正语文教学中不读书、读书少的弊病,试图用教材中例子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如何使用部编教材时,建议老师针对语文阅读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怎么理解和具体实施“1+X”阅读?怎样定位“1”的地位和价值?怎样确定“X”的内容?读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本文试以选入八年级上册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例,谈谈这几个问题,以请教于方家。

 

    《我为什么而活着》原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这次修订教材把这篇文章选入到八年级上册中。这篇文章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的一篇哲理散文,原文不长,但蕴含的人生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就出现了两种认识:一是不少老师认为《我为什么而活着》没有什么好讲的,最多也就讲几个难句,这样的课十几分钟也就结束了,有的老师甚至根本就不上。也有的老师认为,按照这样的思路上课肯定是不行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须要审视和重构,需要短文长教。选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后,如何实现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价值和地位? 短文长教须从艺术朗读、语言训练、课文赏析等方面入手,但一节课的课时容量毕竟是有限的。究竟把哪一点拓展开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设计和学生基础如何?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部编教材的理念?……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仍是不分“教读”“自读”的表现。要实现这篇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学习系统价值,就要认真研究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价值定位,理解部编教材的意图,真正进行“1+X”的群文阅读,实现教材的规定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阅读的主动性、思维发展的主旨性。

 

  

  

一、“1”的统领和灵魂作用

 

     教材中群文的“文”,并不只限于文章,而指的是教学用的文本,即作为例子的课文。“1+X”模式下,“1”作为教材文本,具有“例子”的作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自读”课文,读什么,怎么读,“1”作为范文的定位和价值定位应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1”具有统领和灵魂作用,应对“1+X”模式下的学习活动具有统领作用。统领可以围绕主题、问题、题材、作者等进行展开,且是本次学习活动的基石,教师和学生应围绕“1”的统领作用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才能充分体现“1”以学生阅读(自读)活动为基础的核心价值。否则,仍然采用过去不分“精读”“自读”,一律“讲读”的教学模式,甚至为了考试、围绕考试,很多教师对自读课文仍进行精讲精练,“1”的教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1”仍然是孤立的“1”,并不和学生围绕主题、围绕问题、围绕题材的其他文本建立“类文”和“群文”的阅读模式,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心理模式就难以自我建构,当然,从长远的观点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很难得以主动建构。确立了“1”的价值和定位,就能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

 

    《我为什么而活着》从教材编者意图来看,就是一篇“自读”文、“范文”、“例文”。自读文自然不需要教师多讲,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范文和例子的自读课文的基本功能有:习作的例子,这是写作型文本的价值定位;读范文的例子,这是群文阅读的例子。这两大基本价值定位决定了“1”是从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这两方面来进行价值考量的,既要进行阅读方法的引领,又要进行写作方法的引领。教师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成阅读整体。

 

  

  

二、“X”的选择和确定

 

     在认清和明确了“1”的价值定位后,教师还要帮助、指导学生对“X”进行选择和确定。选择和确定“X”,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会散漫、无序,直至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会发生。因此,教师应该对“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进行规划,提前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了解。

 

    “X”的选择和确定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这几点可以视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的不同作出“X”种选择。

 

     1.选择一部名著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题是谈人生哲理的,主题就是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每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从主题角度拓展,我们可以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这些也是部编教材中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也可以选择外国作家的著作,比如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

 

     2.一篇类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为一篇哲理性散文,从主题和文体的角度,可以选择蒙田的《我们应该过诗意的生活》,这篇文章回答的是人应该过什么样生活的问题;也可以选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还可以选择西方很多哲学家的类文,进行自由阅读。

 

    3.一段名言

    围绕主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进行名人名言的选择,学生的自由度可以大一些,对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进行整理、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如可以选择保尔的这段耳熟能详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选择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爱因斯坦的“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 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耻的”,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的“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崐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等等。

 

     4.一则名人故事、视频、电影

    故事的可读性,视频、电影的可观性,都可以作为“X”的内容呈现形式。比如,可以选择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可以选择革命烈士的故事,可以选择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故事,也可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还可以选择身边的凡人。电影和视频可选择《英雄儿女》《李四光》等,还可以选择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这不但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5.一则感悟,短文写作

    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启智、明理,学生通过读与“1”相关的“X”种文章有了自己对“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感悟,及时把这种感悟记录下来,这样的感悟是随笔式的写作,教师和学生不必追求手法的艺术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只要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我手写我心即可。字数不作过多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作的短文也可作为学生进行自我读书评价的依据。

 

    6.一次展示

     教学离不开评价,“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评价也可采取丰富多彩、简便易行、形式多样的评价。评价应更注重过程评价,没有过程的结果评价是假评价。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以实现动态的形成性评价结果。教师也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解,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纠偏。学生阅读形成的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板报、手抄报、微信公众号、QQ 空间、博客、课前3分钟演讲等,评价可以采取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性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

 

  

  

三、阅读的方法

 

     1. 教师规划设计是前提

    “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整合教材和课外阅读的资源,深入领会教材编者意图,以进行规划设计。这是“1+X”模式下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做到这点,就须要自己大量读书,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教师根据以上的模式进行“1”的定位和“X”的选择。教师要对一个单位时间内的群文阅读作出计划,这个单位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一周或者更多。比如,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时的安排,“1+X”的阅读只进行一节课,教师就应该自己作出课时(45分钟或者40分钟)规定下的内容选择和设计活动,不必要让学生再耗费时间去寻找类文。这样虽然看起来学生缺乏了选择的主动性,但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内容。如果教师采取比较长的时间进行阅读,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围绕“1”这个例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计划,提前进行内容的选择, 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这样的方式学生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2.学生具体实践是路径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动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审美鉴赏得到提升,文明文化得以传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正是这种教学模式最根本的价值追求。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多读,所谓多读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对有些文本不一定要细嚼慢咽,可以让其慢慢消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分享。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接受的过程。应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相互分享的过程。多运用各种阅读方式方法,批注、浏览、略读、跳读等,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3.适当评价是促进

    教学需要评价。“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应侧重于过程评价,采取鼓励为主的结果评价。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可能隐含在多方面,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阅读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来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素养的体现。基于这个观点,“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的。评价的主体要注意多元化,家长参与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的内容要多维化,尽可能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综合,避免陷入纯知识化的单一维度和考试模式。

 

    总之,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语文活动,“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实施的关键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视野。只有在真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支撑下,“1+X”群文阅读,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才成为可能,在“1”的统帅下,“X”关联得越多,教师的教学视野和学生的学习范围就越宽阔, 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阅读模式探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