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走向
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走向
作者: 太仓市弇山小学
《江苏教育研究》2016.6B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好的学校应该有扎实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体系决定人才规格与质量,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结构与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一流学校的必备条件。”由于对课程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各校在课程校本化建设中呈现出多种状态,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把特色项目等同于校本课程、课程建设封闭、强势推进而缺乏主体的活力等等。
基于对课程、校本课程的认识,我们在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
“三级课程管理”是国家依据课程制定实施的主体作为划分逻辑,对学校课程建设仅仅提供结构保底的刚性要求和自主建构的指导意见,而不能替代学校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近半数的教师不太了解三级课程管理,但大多数教师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由此可见,学校常将“三级课程管理”理解成固定结构,盯住了“校本课程”这个局部做文章,常见的就是为凸显学校特色项目增加统一的“特色课”——比如书法特色学校增加全校性书法课等等,或者为了追求课程的多元丰富,在校本课程空间里设置艺体类等有显性体现的“小课程”。
“特色课”的单一性难以顾及学生作为个体的实际条件和需求,很可能会牺牲大多数学生的时间和爱好,以陪衬少数学生的优势。而“小课程"外显丰富,但是没有从“大课程”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容易零散、无序,缺乏持续的生长力。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校本化的重构时,应凸显对教育的理解、传统优势或独特的条件,做到系统建设,有序推进,持续发展。我校以“实践阳光教育,谱写阳光人生”为核心理念,追求“让学生在和煦的阳光里放飞心灵、彰显童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重构——由“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全员化实施”两大板块组成。
|
课程 |
课程内容 |
|
实施途径 |
实施评价 |
课程资源 |
|
国 家 和 地 方 课 程 |
1.国家学科课程 |
语数外、音体美 品德与社会、科学、班队等 |
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抓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探索“阳光课堂”校本化实践模式 |
阳光银行 5+X评价 |
“教学内容 问题化”资 源库 |
|
2.学科拓展课程 |
语文阅读 数学活动 英语口语 |
||||
|
3.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以“阳光文化研究”为主题,选择和自编教学内容 |
|||
|
校 本 课 程 |
1.德育体验课程 |
“我阳光,我快乐”德育体验和阳光少年 特长展示系列 团体心理辅导课 |
以“晨会、班队、集会”为实施阵地,有序、分层实施 |
自编校 本教材 |
|
|
2.学科拓展课程 |
数学思维、语言表演、 英语口语 |
每周1次,以“课程超市”形式全员走班参与,同类课程在各学段相互关联,目标分层。 |
|||
|
3.艺术特色课程 |
手风琴、葫芦丝、书法、版画、儿童画 |
||||
|
4.体育竞技课程 |
篮球、柔道、绳毽、乒乓、围棋、象棋、轮滑 |
||||
|
5.科学实践课程 |
机器人、科学小实验、纸模船模、美好家园制作 |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以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堂为阵地,以“阳光银行5+X评价”为保障,建设体现“问题化”校本特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资源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全员化实施”在传承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开设了五大类校本课程——德育体验课程、学科拓展课程、艺术特色课程、体育竞技课程、科学实践课程。学生自主选择,以“课程超市”的形式全员走班参与,同类校本课程在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呈现内在关联,并阶梯式攀升,既注重了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又体现了同类校本课程的持续生长力。
二、从线性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以我校“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板块为例。国家课程相对具有封闭性,但我们以“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课题为抓手,进行了校本化的建构与实施——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在教师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两方面的探究,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搭建“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平台,研究有集聚效应、可持续提升的资源平台,在分享中实现共进共创。前者从“学习内容问题化、问题解决互动化、互动时机适切化、目标达成检测化”四个着力点进行推进,追求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课堂活动形式的转变;后者重在建设资源库平台,形成动态的、有集聚效应、可持续提升的校本化高效资源平台。
三、从行政规划走向民主参与
一个开放的课程系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自由、包容的文化环境。在课程校本化实施阶段,不能完全以行政手段强势介入,而应该激发全体师生的内驱力,共同参与,让课程产生应有的活力。
教育,不可能靠袖手旁观者的坐而论道,而要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我们应当以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为突破口,坚定地寻求教育和办学的突围之路,成就学生发展,彰显学校文化,真正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