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改革】“钱学森的中学时代”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19-08-04 09:40:11)

“钱学森的中学时代”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育改革】“钱学森的中学时代”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作者:王莉萍  刘沪

《人民教育》2016.15

 

 

 

全人格的教育,

是使学生活用其人格的活动力,

来实地经验各种高尚、有价值的生活。

 

 

说起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就会想起钱学森先生,想起他那段语重心长的话:“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段话他用了两个词,一是“培养”,二是“冒出”。人才的“培养”与“冒出”缺一不可。

 

    为什么钱老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吁呢?这既与钱老的爱国情怀和远见卓识有关,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钱老中学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师大附中”)读书,他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影响钱学森等杰出人才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

 

    师大附中是一个不大的校园,但在这里产生了很多奇迹。校友中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不下百位,赵世炎、张岱年、于光远、汪德昭、姜泗长、马大猷、林家翘、张维、李德伦、于是之、郑天翔成思危、王光美……据不完全统计,校友里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土30多位;林砺儒、杨秀峰、张承先、张文松等6位师大附中教师或学生担任过新中国教育部的正副部长。

 

钱学森的成长经历是杰出人才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从钱老留下的文献资料看,他亲口或亲笔回忆自己在师大附中受到的教育就不下几十次(),他以师大附中的教育为例,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钱学森的成功之路,也是一大批杰出人才共同的成功之路。

 

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成长有两个重要因素应当注意。正是这两个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当时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

 

一是教育改革。90年前,中国经历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教育改革,即1922年开始实行“六三三”新学制。随着这次学制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授内容都彻底更新。师大附中在大学教授们的参与下率先实行“三三”学制,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有很多创新,使我们的中学教育与世界接轨,自然学科与当代科学发展结合,社会学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世界文明,在中学教育彻底挣脱了封建教育的羁绊。钱学森1923年考入师大附中,他是“三三”学制改革最早的受益者。这次重大教育改革,对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全人格教育”。上个世纪初,国内很多教育名家倡导全人格教育。蔡元培先生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的论文中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师大附中老校长林砺儒先生也是全人格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他说:“我认定理想的中学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林砺儒1922年一1930年在师大附中当校长,钱学森1923年一1929年在师大附中上学,钱学森的中学生活全部在林砺儒先生当校长时期。在此期间,师大附中有14个学生后来成为科学院院士。由此可见,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的涌现,充分证明了全人格教育的成功。

 

 

全人格教育是杰出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

 

全人格教育思想是把整个基础教育的过程(018)看成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过程。新生儿出生时只具有潜在的人格。经过18年家庭、学校、社会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人。人格是做人的资格,这个广义的人格既包括人的品行,也包括做人所需要的本领。全人格教育是全面的人格教育,它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更是杰出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

 

    林砺儒先生对全人格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必包括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青少年对周围的生活越有兴趣,人格的活力越扩张,人格就越完善、人也就越健康。人本性、全面性、充分性、趣味性、实践性是全人格教育的特点,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师大附中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促使中学时代的钱学森和同学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全人格教育注重品行的养成,良好的家风、校风给学生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

 

    钱学森的父亲曾请林砺儒先生给儿子讲《伦理学》。《伦理学》是讲道德的理论,学习《伦理学》不仅使人对道德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1935年,在钱学森出国留学前夕,同学亲友纷纷给他留言赠语。大部分内容都是:“祖国待君!”钱学森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1955 年冲破重重阻碍返回祖国,为我国国防工业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爱国爱家思想是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

 

良好校风和学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钱老回忆说:“当时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附中提倡多看课外书,学生知识面要广。学校设的选修课很多。我们班每天中午吃了饭,在教室里大家互相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什么都有。”他们不为“分”而学,追求的是科学的真谛,全人格教育促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追求真才实学的校风学风。

 

 

 【教育改革】“钱学森的中学时代”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要让学生实地经验各种高尚、有价值的生活

 

林砺儒先生就全人格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作过多方面论述。他说:“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学生活用其人格的活动力,来实地经验各种高尚、有价值的生活。”中等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职业准备,而应当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陶冶,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师大附中实施全人格的教学。

 

钱学森回忆说:“这一个学校(指师大附中)的教学内容很深刻和现代化。”当年的必修课门类和今天的几乎相同,只少一门现代才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丰富多彩。高中文、理科讲授很多大学知识,数学、物理一般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之外,开设德语、日语、法语等第二外语。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也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现代世界流行的大学先修课程,八九十年前在师大附中已经实现了。

 

钱老的中学数学老师是傅仲孙先生。傅先生与本校数学教师合译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新著《几何基础》,把完备的几何公理体系引入中国。钱老回忆说,给我影响很深的是傅仲孙先生,他常说: 你只要承认公理,定理是根据逻辑推断的必然结果。他特别强调,在中国是如此,在全世界也是如此,拿到火星上去它也得是如此。钱学森认为,傅先生的这个讲法彻底极了,正是在初三年级听了傅先生的几何课,才使得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

 

全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师大附中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师们经常带学生走出校园。生理卫生老师带学生去医学院解剖室上解剖课;博物老师带学生到野外采集矿石标本;生物老师给钱学森一条蛇,让他做标本;教务主任给钱学森和同学们到实验室做各种实验的自由。

 

师大附中图书馆藏书丰富,很早就达到20万册。钱学森在附中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他读《通俗相对论大意》,知道了爱因斯坦;读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了解到发展铁路将成为国家的命脉,萌生了学习铁路专业的想法。到上海交大读书后,钱学森对航空技术发生了兴趣,于是他把大学图书馆里有关航空的书籍读了个遍。

 

学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和课外小组活动。仅文艺社团就有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民乐队、口琴队、美术研究会、国剧社(京剧)、军乐队、诗社、钢琴小组、朗诵小组、书法小组等。钱学森从小爱画画儿,他专心向美术老师学过国画。中学时期,钱学森还打下了音乐、摄影、书法等多种艺术爱好的基础。钱老把艺术与科学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他一直认为艺术对陶冶情操、开发创新思维大有帮助。

 

 

 

“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教育改革要为培养杰出人才开路。2005年,钱学森先生与秘书作了最后一次系统的谈话,他描述了加州理工学院创新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 “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对杰出人才的成长多么重要。

 

环顾当前我们的教育,功利主义比较严重,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可低估。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由教育改革开路。政策要指引方向,课程要改革创新,环境要净化优化。杰出人才不是高考考出来的,中学教育在完成高考规定动作之外,还需要做大量的培养工作,回答钱学森之问才有可能。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概括:“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他还概括了创造性人格的五个特点: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

 

    师大附中的全人格教育,不仅激发学生的智慧,同时奠定他们的人格基础,钱学森等一批杰出人才成长的宝贵经验,既印证了林崇德教授的理论,对今天优秀人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课程和学校文化。课程是全人格教育的载体,教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行动。今天的师大附中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全人格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把人生基石课程、个性发展课程、拔尖创新课程作为这个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融通。我们以全人格教育为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学生的成长置身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中,把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中国大课堂和世界大课堂。

 

    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杰出的教师。钱老晚年有一篇手记,是回忆对他影响最深的17个人,包括父母和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2位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其中师大附中的教师就有7位,可见中学老师在杰出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钱老提到师大附中的7位老师是董鲁安、林砺儒、俞君适、高希舜、李土博、王鹤清、傅仲孙,他们都是教育大家,都是大师级人物。钱老在美国的博士导师冯卡门,是美国的航天之父,也是教育家、大科学家。钱老的成长经历说明,是一批教育家培养了这位大科学家,是大师造就了大师。当我们期盼杰出人才冒出的时候,特别需要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杰出教师。

 

    (王莉萍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



【教育改革】“钱学森的中学时代”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