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俊昌:做真实有用的教育科研

本报记者
刘
文
《中国教师报》2014.10.22
怀有一种向善向好的教育情怀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从事一线教学与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季俊昌:一线教学偏重的是实践,科研偏重的是理论探索。但这种偏重是相对的,不存在脱离实践的科研,也不可能有脱离理论的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中国教师报:从一名一线教师到教育科研工作者,一路走来,是什么在支撑着你不断前行?
季俊昌:有一句老话叫“干一行爱一行”,我就是这样的心态。当时中师毕业去教书,感觉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就有一种成就感在里面。开始参加工作时条件很苦,教室是土房子,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备课资料除了教材,只有一本自己买的《现代汉语词典》,学习资料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灰心,心想只要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风雨无阻地走下去。现在回过头来看,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下来,主要是一种信念,一种向善向好的教育情怀。
在教育科研道路上彰显专业品质
中国教师报:有不少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是一种浪费,因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忙忙碌碌的教学工作,即使搞科研,也很难做出一定的成果,您怎么看?
季俊昌: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的需要。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使中小学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转变,已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对于教育科研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首先,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搞好科研与做好教学工作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能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到理性的升华。同时,探索教学规律,获得科研成果,并把这种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又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着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受过训练的专业理论工作者虽然容易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脉络,但由于理论工作者缺少丰富的学校教育生活经验,所以很难体察教育活动中复杂的人际互动和深层的意义建构。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建立在“反思性”基础上的,他们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因此,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中国教师报:现在,一些地方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自愿结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这是不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捷径?
季俊昌:这种形式我认为是值得鼓励的。目前,许多学校的教研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教研气候。而这种自愿结合组成的教研科研共同体,大家志趣相投,就能相互激发,碰撞思维,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方式、新策略。但这种形式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求较高,所以一所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要想全面、有效地开展,设立一个类似于教务处(室)的科研管理机构还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教师报: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主要载体,近些年您所从事的课题都有哪些?
季俊昌: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内涵提升和特色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科研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一个人的专业研究方向跟他的专业兴趣是分不开的,我曾在基层学校当过十几年语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我深知,没有优秀的教师,则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基于此,我始终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方向,先后申报、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
我的第二个兴趣点是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研究。虽然脱离一线教学已经10余年了,但我一直怀有很深的课堂情结,这种情结既在研究中释放,又在研究中固化,故而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是我的主攻课题。早在1996年,我结合东营市“诱思探究教学”实验应用推广研究,将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与东营课堂教学实践相对接,形成了具有东营特色的“诱思”模式和“探究”方法。1999年,我承担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实施‘五个转变’的研究与实验”的理论建构工作。该研究是当时市教委推动的一项全市整体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
我想,一线教师都应该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中国教师报:教师即使做了很多课题,但有时缺乏真实的研究行为,“挂名课题”、“空壳课题”数量不少,您认为应如何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
季俊昌: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和毅力,撰写过几篇论文没发表便垂头丧气,认为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料。要引导他们树立专业自信,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另一方面,要完善评价、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对于有用有效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大力表彰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中国教师报:在很多人看来,教育科研是很枯燥乏味的,您从事教育科研这么多年,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季俊昌: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一开始从事教育科研,教师可能感觉非常枯燥。它不像一线教学,教师吃透教材,备好课,教好学生就行了。教育科研有更高的要求,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但时间久了,研究得深入了,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确立了专业发展目标之后,会慢慢地发现教育科研也充满了乐趣。我认为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更多的是一种道义担当和价值坚守,只有不断地追求专业理想,我们的职业生活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服务一线教学中体现专业修为
中国教师报:如何解决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季俊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一些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科研过程中习惯于按照“做课题”的程序完成原定的研究任务,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并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采取不断反思与批判的态度,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能使其从中获得一种内在的启迪和解放的力量,从而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确定新的探究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中国教师报:现在都在提大数据,感觉基层的教科研缺乏定量研究,缺乏方法意识,光有热情解决不了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季俊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参与教育科研,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科研培训中的导向、计划、管理、监控、激励等功能。在培训中,学校一方面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师与外面交流,向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学习,吸取、借鉴别人的成果和经验,从中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加速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深入发展。
中国教师报:从您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做什么,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些什么?
季俊昌:专业发展是一次生命和灵魂的旅程,需要志趣的驱动和激励,也需要创新的勇气、信心和耐力。在这一过程中,主管部门要为教师参与科研营造优良的环境,大力支持教师搞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教”,并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要勤于学习,尽快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在专业上尽快成长起来。最后,我想用以前我经常说的一段话和全国其他从事科研的同道共勉:“教育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培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并在实现专业目标的路上进一步刺激、强化专业兴趣,进而发展为专业志趣;只有形成专业志趣,才有稳固的专业志向和发展愿景,才会真正地走上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职业生命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
【作者简介】
季俊昌,山东利津县人,高级教师。现任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教研室主任。2014年9月,被人社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