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难点和对策

(2019-06-02 13:29:09)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难点和对策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难点和对策


作者: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徐永生

《江苏教育》2011.1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智慧三者统一起来,看作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德育目标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好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就当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一些难点及其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难点一:德育观念的狭隘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德育不应作为单一的德育形式而存在,课堂教学的德有渗透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狭隘的德育观念却制约着学科教学渗透的德育目标的实现。其表现有:

 

1.德育窄化。德育窄化观即德育政治化观念,这种观念把德育内容理解为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就是思想政治课。它局限了德育视野,忽视甚至漠视德育内容丰富的内涵,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结果把德育推向由思想政治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化育人育政治化人

 

2.德育点缀。各学科课程标准虽然对学科德育目标即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对这一目标的思考和落实。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科,大多数老师认为本学科教学渗透德育难度大,或认为德育就是学科教学的装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就是教育的唯意识形态化。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科教学中肆意贬低德育在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究其本质,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思想在现时的翻版。

 

3.德智分离观。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不少学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不强、方法简单。其至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固守课堂内教书,课堂外育人”、“科任教师教书,政治教师和班主任育人”等模糊认识,这种德智“分离”观阻碍和影响了学科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自然影响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针对狭隘的德育观念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树立全面德育观。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它不是德育的全部内容和唯一途径。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生活情趣、完善的审美能力、端庄的仪表态度、文明的言谈举止、和善的处事待人规范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学习动机、顽强的意志品质、严谨的法制观念、高尚的道德观念等都是德育应有的题中之意。把德育视为单纯的“政治化教育”的观念必须摒弃。

 

    2.树立全体德育观。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所有的学校工作者都应认识到德有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任务。虽然政治课是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化的部分,它本身就是德育学科,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是各科教师的重要任务。育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教书不育人,就没有完全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

 

 

 

难点二:德育体系的缺损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大德育”思想上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本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但仅就以学校德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而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所必需的德育体系本身也是缺损的,它制约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其具体表现为:

 

    1.组织领导体系涣散。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科任老师往往把问题直接推给班主任;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失范行为,不少老师视而不见,等等。这些现象反映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德育体系涣散,从而缺乏对德育工作的协调管理、引导监督。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缺乏组织统筹管理而各行其是的现状成为制约德育工作效能的“瓶颈”。

 

    2.德育内容体系残损。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而其他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却缺乏这样的系统性,德育元素散见于课程内容中,这样给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学科到底渗透什么样的德育内容不明确。目标不清、内容不明甚至不同学科用同一德育内容来教育学生,也给学生带来抵触情绪。

 

    应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努力把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确保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健全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学校领导、政教处、政治教师、班主任要形成合力,通过组织统筹来规划、规范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

 

2.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保证德育渗透工作正常进行。针对学科教师中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一些模糊认识,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有序、有效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德育渗透评价机制,把“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当作教学常规检查教学业务检查、教学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渗透的方法和实效要设置为一个重要的子项目,从而实现从“强行入轨”到“自觉行为”的变化。

 

3.建立完整的德育目标任务体系。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体系。各年级、各学科、各教研组、备课组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集体认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充分发掘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的元素,确立德育渗透的主体目标,在以学科学习内容为主要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来拟定学科的个性方案。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组织领导系统根据各个体的方案拟定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总体方案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健康进行。

 

 

 

难点三:德育方法的单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著名教育家实桂梅说过:“德育渗透,是让德育浸泡在学科中,即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

但目前学科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在某些学校、某些教师、某些学科中“顽强”地生存,这必然导致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式、手段也是简单的。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1.德育灌输法。这是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对应而滋生的德育方法。德育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接受进而内化的过程。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任何人、任何理论、任何行为规则都不应自封“真理”,而应平等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从而通过合适的引导使之认同、内化。而“灌输法”则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这固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方法简单、生硬,缺乏与学生心灵的联系,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德育效果。

 

    2.“穿靴戴帽”法。由于有些学科教师“坚定认为”德育就是学校领导、政治老师、班主任的事情,因而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当作是一件“差事”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内容与德育渗透点的探究,认为“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中说几句“高大全”的假德育口号就完成了德育渗透的任务,这样,不仅使德育渗透失去了“面子”,也损害了学校德育的“肌理”和“质本”。

 

针对这此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应对。

 

1.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模式。在坚持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德育活动。如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学科的情感体验活动以及自然学科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按“有意原则”来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

 

2.营造德育氛围。虽然政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勇于担当,但更应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各种服务性工作等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构建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管理模式,并通过规章来对每个教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德育工作考核,使之真正树立并实践“德育就是我的事情”的理念。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难点和对策











从心底流出时代的旋律

——音乐家施光南留下的启示

 

周飞亚

 人民日报 》( 20190530 

 

 

 

 

  上世纪90年代初,施光南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以纪念他对音乐创作的突出贡献;在2018年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人中,施光南也名列其中。近日,由浙江省出品、讲述施光南人生故事的原创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进京展演,随后又赴上海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观看北京演出之后,唱过他的歌、听过他的歌、被他的歌所影响的音乐人,相聚在以“致敬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施光南”为主题的研讨会,研讨施光南何以能在短暂的生命中为我们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丹青留史的歌曲。

 

  施光南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音乐人。他一生写了上千首歌,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精品。那些优美的音符、饱满的激情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让无数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时代的召唤。

 

  施光南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他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时代共鸣的激情、坚持为人民而歌的真情是分不开的。

 

  为时代立传,是施光南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他以一首《祝酒歌》抒发全国人民欢庆胜利、憧憬未来的欣喜与豪迈,引起广泛共鸣,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就会驻足聆听。这首歌的演唱者李光羲一直保留着这首歌的录音,随时播放给热情的听众,听到这首歌,大家的思绪会立刻回到40多年前,感慨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祝酒歌》和《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传唱,使施光南有了“时代歌手”的称号。

 

  《打起手鼓唱起歌》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展现出各族人民无比热爱家乡、努力建设祖国的豪情与信心;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表达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同时,寄托着动人的家国情怀……施光南对改革开放的讴歌、对新生活的热爱,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女士回忆,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是晓光先生拿着歌词到家里来,施光南一看歌词立马写出来的。他的音乐早已饱含在心中,不是绞尽脑汁,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对那个时代有异常敏感的触觉,总能找到与时代匹配的旋律与节奏。

 

  为人民而创作,是施光南一贯的选择。唯其如此,他的歌才能唱进人民的心坎里。他一向重视深入生活,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中吸收营养,他写《孔雀向往的地方》,是到云贵地区体验生活后现场写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也是认真研究了新疆的民歌和民俗之后创作的,现在当地群众自己还在唱。他还提出了将“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大众化”的理念,并在创作实践中使民族歌曲得到艺术升华。他的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些歌曲,不仅滋养了人们的心灵,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家。

 

  要创作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的音乐,是施光南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在施光南看来,歌唱艺术是人们心灵中崇高的审美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他从《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中看到了艺术的伟大价值,他要用歌曲铸起民族之魂、播撒祖国希望之光,让人们在真善美的旋律中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坚持原则,甘于清贫,为心目中最重要的宏大乐章呕心沥血。

 

  施光南非常重视歌剧,他曾说,歌剧是反映一个国家音乐的整体水平的。他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创作了歌剧《伤逝》;而歌剧《屈原》更是他酝酿半生的梦,也成为他一生的绝响。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正值流行音乐开始兴起,艺术歌曲走入低潮,歌剧这样的艺术更显得“曲高和寡”,懂得欣赏的人很少。更何况,由于文艺院团普遍缺乏经费,歌剧即使写出来也很难上演。施光南当然明白面临的困境,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就是要留给后人演!”歌剧被喻为舞台艺术里的“重工业”,是很难创作的,而他要证明:中国具有创作优秀大型歌剧的能力。

 

  当时,写艺术歌曲的收入微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稿费只有30元,仅够买一张流行音乐会的门票。而以施光南的才能,出一盒流行歌磁带赚大钱是非常容易的事,他却断然拒绝了。在他看来,音乐是崇高的艺术,而自己的时间和天赋,绝不能浪费在其他地方。

 

  “我希望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兵。用自己的笔,尽力地写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这是施光南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发自肺腑的庄严承诺。他用优美的旋律、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这个诺言。

 

  “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临终前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没有留下脚印。”这是施光南在鼓励别人创作时说的话,也是他自己的心声。而今,他创作的每一部精品,都成为他留在历史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施光南留下的启示,对于当代音乐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扬优秀音乐家的优良传统、高尚品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愿所有活跃在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能够像施光南一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自己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