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难点和对策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难点和对策
作者: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江苏教育》2011.1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智慧三者统一起来,看作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德育目标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好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就当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一些难点及其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难点一:德育观念的狭隘
1.德育“窄化”观。德育“窄化”观即“德育政治化”观念,这种观念把德育内容理解为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就是思想政治课。它局限了德育视野,忽视甚至漠视德育内容丰富的内涵,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结果把德育推向由思想政治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化“育人”为“育政治化人”。
2.德育“点缀”观。各学科课程标准虽然对学科德育目标即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对这一目标的思考和落实。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科,大多数老师认为本学科教学渗透德育难度大,或认为德育就是学科教学的“装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就是教育的“唯意识形态化”。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科教学中肆意贬低德育在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究其本质,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思想在现时的翻版。
3.德智“分离”观。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不少学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不强、方法简单。其至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固守“课堂内教书,课堂外育人”、“科任教师教书,政治教师和班主任育人”等模糊认识,这种德智“分离”观阻碍和影响了学科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自然影响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针对狭隘的德育观念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难点二:德育体系的缺损
1.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努力把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确保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健全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学校领导、政教处、政治教师、班主任要形成合力,通过组织统筹来规划、规范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
2.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保证德育渗透工作正常进行。针对学科教师中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一些模糊认识,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有序、有效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德育渗透评价机制,把“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当作教学常规检查教学业务检查、教学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渗透的方法和实效要设置为一个重要的子项目,从而实现从“强行入轨”到“自觉行为”的变化。
3.建立完整的德育目标任务体系。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体系。各年级、各学科、各教研组、备课组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集体认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充分发掘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的元素,确立德育渗透的主体目标,在以学科学习内容为主要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来拟定学科的个性方案。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组织领导系统根据各个体的方案拟定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总体方案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健康进行。
难点三:德育方法的单一
但目前学科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在某些学校、某些教师、某些学科中“顽强”地生存,这必然导致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式、手段也是简单的。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针对这此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应对。
1.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模式。在坚持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德育活动。如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学科的情感体验活动以及自然学科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按“有意原则”来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
2.营造德育氛围。虽然政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勇于担当,但更应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各种服务性工作等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构建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管理模式,并通过规章来对每个教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德育工作考核,使之真正树立并实践“德育就是我的事情”的理念。
从心底流出时代的旋律
——音乐家施光南留下的启示
周飞亚
《
上世纪90年代初,施光南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以纪念他对音乐创作的突出贡献;在2018年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人中,施光南也名列其中。近日,由浙江省出品、讲述施光南人生故事的原创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进京展演,随后又赴上海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观看北京演出之后,唱过他的歌、听过他的歌、被他的歌所影响的音乐人,相聚在以“致敬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施光南”为主题的研讨会,研讨施光南何以能在短暂的生命中为我们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丹青留史的歌曲。
施光南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音乐人。他一生写了上千首歌,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精品。那些优美的音符、饱满的激情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让无数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时代的召唤。
施光南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他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时代共鸣的激情、坚持为人民而歌的真情是分不开的。
为时代立传,是施光南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他以一首《祝酒歌》抒发全国人民欢庆胜利、憧憬未来的欣喜与豪迈,引起广泛共鸣,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就会驻足聆听。这首歌的演唱者李光羲一直保留着这首歌的录音,随时播放给热情的听众,听到这首歌,大家的思绪会立刻回到40多年前,感慨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祝酒歌》和《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传唱,使施光南有了“时代歌手”的称号。
《打起手鼓唱起歌》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展现出各族人民无比热爱家乡、努力建设祖国的豪情与信心;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表达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同时,寄托着动人的家国情怀……施光南对改革开放的讴歌、对新生活的热爱,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女士回忆,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是晓光先生拿着歌词到家里来,施光南一看歌词立马写出来的。他的音乐早已饱含在心中,不是绞尽脑汁,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对那个时代有异常敏感的触觉,总能找到与时代匹配的旋律与节奏。
为人民而创作,是施光南一贯的选择。唯其如此,他的歌才能唱进人民的心坎里。他一向重视深入生活,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中吸收营养,他写《孔雀向往的地方》,是到云贵地区体验生活后现场写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也是认真研究了新疆的民歌和民俗之后创作的,现在当地群众自己还在唱。他还提出了将“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大众化”的理念,并在创作实践中使民族歌曲得到艺术升华。他的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些歌曲,不仅滋养了人们的心灵,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家。
要创作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的音乐,是施光南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在施光南看来,歌唱艺术是人们心灵中崇高的审美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他从《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中看到了艺术的伟大价值,他要用歌曲铸起民族之魂、播撒祖国希望之光,让人们在真善美的旋律中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坚持原则,甘于清贫,为心目中最重要的宏大乐章呕心沥血。
施光南非常重视歌剧,他曾说,歌剧是反映一个国家音乐的整体水平的。他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创作了歌剧《伤逝》;而歌剧《屈原》更是他酝酿半生的梦,也成为他一生的绝响。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正值流行音乐开始兴起,艺术歌曲走入低潮,歌剧这样的艺术更显得“曲高和寡”,懂得欣赏的人很少。更何况,由于文艺院团普遍缺乏经费,歌剧即使写出来也很难上演。施光南当然明白面临的困境,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就是要留给后人演!”歌剧被喻为舞台艺术里的“重工业”,是很难创作的,而他要证明:中国具有创作优秀大型歌剧的能力。
当时,写艺术歌曲的收入微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稿费只有30元,仅够买一张流行音乐会的门票。而以施光南的才能,出一盒流行歌磁带赚大钱是非常容易的事,他却断然拒绝了。在他看来,音乐是崇高的艺术,而自己的时间和天赋,绝不能浪费在其他地方。
“我希望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兵。用自己的笔,尽力地写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这是施光南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发自肺腑的庄严承诺。他用优美的旋律、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这个诺言。
“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临终前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没有留下脚印。”这是施光南在鼓励别人创作时说的话,也是他自己的心声。而今,他创作的每一部精品,都成为他留在历史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施光南留下的启示,对于当代音乐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扬优秀音乐家的优良传统、高尚品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愿所有活跃在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能够像施光南一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