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2019-05-30 19:40:49)

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作者:杨 晓

《课程.教材.教法》2018.4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获得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我。这是对长期以来薄弱的实践教育环节制约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破解;是对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对真实社会、自然了解甚少,不动手试验制造、不创造发明的教育教学现状的改造;是对学习分数至上的功利性教育的变革。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活动是这种改造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用眼睛、用脚、用手、用心认识大自然,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社会机构与民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爱好,以及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它解决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世界相脱离的困境,深化学生对实践性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把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及时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或困惑;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在旅行中的合作精神。  以下就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与理念

 

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是作为学校之外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见,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活动。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活动,它既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性体验性学习,更是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的集体性学习活动,是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社会和大自然等课堂里面学习,在旅行中研究,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教育形式。这种综合性实践育人的形式促进师生了解国情、社会、自然、他人和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

 

研学旅行的首要目的是依托旅行让学生进行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直接把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之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体验是学生认知的关键,教师的角色就是在旅行环境中,让学生确定问题情境或问题,通过刺激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乐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参与到事先计划好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做出假设,解释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收集数据,测试假设,并进行解释。其次,教师帮助学生反思问题情境和思维过程。教师让学生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回顾探究过程。学生在校外进行旅行,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太自由了就可能无法实质性地学到该学到的东西。学生在感知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自由去形成认知,他们也需要足够的指导来保证他们的认知。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时候需要思考何时指导,提供多少指导。学生在既有自由探索又有教师指导下,才能真正获得与探究相关联的新知识,提高思考和推理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不确定的鉴别能力。

 

()学校课程与丰富多彩生活世界相联系的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重要教育形式,它与学校教育相比较最大特点在于空间的变化与拓展。学生短暂地离开学校,学习的环境和对象是大自然和社会,而不是课本。学生走出校门的旅行总是能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让大自然和社会都成为课堂,使学校与自然、社会环境血脉相通。当课本和课程是周围真实的生活世界时,学生每次研学旅行都是把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读了一页。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鲜活的事物和抽象的词汇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任何书本没有办法给予的。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广阔的生活空间都是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可学,事事能学。教师善于把学生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与其整个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才会把学校、社会、学生连成一个整体,使其不受隔离之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使其生活丰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担当定的责任。只有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才能得到丰富的资料,跨越分科之苦,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接触大社会的士、农、工、商等各界,用谈话、观察、看书、行动、思考的方式进行探讨,自由地向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在接触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

 

()相互合作建构学习共同体

 

在研学旅行中,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舒展个性、表达自我。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氛围建构生生、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师生、生生通过合作的活动或活动化的合作,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承担责任。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是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社会学习。这种学习不单纯以认知为目的,而是注重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对话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共同体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思想和感情,相互接受与支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的集体意识,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形成自律、自强的精神,养成遵守规矩、守时的好习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组织管理的协同化

 

研学旅行活动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但参与组织这个活动是多方的,有社会旅游机构,有学生家长、学校,还有校外专门成立的研学旅行的第三方机构。正是这些组织机构让研学旅行这项校外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也正是这些组织机构让研学旅行呈现不同的特色。通过资本融合的方式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和旅游机构而形成第三方研学旅行专门机构,这种机构以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主要组织者,并在此基础上协同整合社会其他机构如财政部门、科技部门、交通部门等,与博物馆、科技馆、海洋馆等建立长期联系形成研学旅行基地,方便中小学研学旅行,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

 

()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表现,是一项持续的过程,贯穿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之中。研学旅行活动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的多元化。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活动基地的指导者、研学活动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家长等。二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服务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悟性学习等内容进行评价;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探究的问题进行评价以判断学生发现的问题质量如何,如问题解决是否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或批判性思考,是否能够解释和说明事实、现象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否从不同角度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否促进学生对事物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否发现解决问题带来的效果,等等。三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作品评价、口头答辩、演说和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成果。

 

 

二、研学旅行的类型

研学旅行活动把校内课堂活动拓展到校外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把书本学习与对实际事物的研究相融合,把静坐的课堂与行走的课堂相结合,把旅行、学习与研究相衔接,体现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直观体验性、综合性、整合性和多元性,形成了其实施的复杂性、灵活性与因地制宜性,也形成其分类标准的多重性。研学旅行可按照不同的分类法而使之从属于不同逻辑联系的序列,每个序列都各自构成一种研学旅行的系统。分类是为了建立科学的研学旅行的体系,以加深对研学旅行的理解,提高研学旅行实施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以研学旅行组织实施的主体为分类依据

 

研学旅行组织上实施的主体主要有学校、旅行社或社会文化机构、国家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管理机构等。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与学生所学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活动在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体系之下具有一定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其缺点在于容易出现“只学不游”的现象。旅行社或社会文化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在旅游资源、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师资匮乏,对学生学习的课程以及学习基础状况不了解等弊端。在大多数旅游景点即使有高新科技活动,大多是导游的“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与互动频率不高,容易导致“只游不研”的现象,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变革。这两种研学旅行实施主体是我国实施研学旅行之初的主要主体。2016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多个部门融合协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成为趋势。相比较而言,日本作为现代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他们在《日本学校教育法》中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学校与专门的修学旅行管理机构作为研学旅行的实施主体。

 

()以研学旅行活动的内容为分类依据

 

从研学旅行活动的实验和正式实施后所开展的诸种活动来看,其活动内容主要有历史文化类、红色革命类、科技活动类、职业体验类、军事训练类、亲近自然类。红色革命文化类主要是通过红色革命旅游胜地的参观,了解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程,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活动类除了参观科技馆之外,学生利用各种器材进行创客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体验类主要通过参观一些机构来了解社会机构的功能以及这个机构中工作人员的职业性能,促进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社会的了解,满足对职业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效性。这类活动在我国开展得较少,随着高中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实施,这类活动是今后研学旅行的热点。军事训练类主要通过军事训练活动、野外生存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耐力、毅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亲近自然类主要有对周围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的了解。研学旅行的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内容综合在一起。如何综合主要在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目标。日本修学旅行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环境、乡土文化、社会机构、职业体验、军事训练、体力耐力训练、物理学、地理学、植物学、历史、文学、美术等。日本修学旅行活动随着年级的增高空间不断地扩展,内容不断地丰富,时间也不断地延长。

 

()以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范围为分类依据

 

到什么地方研学旅行,可以分为家乡、县、市、省、全国和世界。我国学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研学旅行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主要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乡土乡情为基点,从乡村的公园、牧场、池塘和丛林出发,一切教材、一切知识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来排列,强调直观教学、实物教学、乡士教学,使儿童从周围生活极其直观的范围中去寻求知识的始点。试图使学生随着生活与直观范围的扩大,有机地、统一地发展知识。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主客观分离的世界观演进为主客融合的有机整体观,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有机体的综合的、整体的知识,[4促进学生认识大范围的“生活共同体”--整个世界。

 

 

三、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

 

()正确认识研学旅行活动的性质和作用

 

研学旅行本身是一项具有综合实践性质的活动。直观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让学生亲临事物本身,并以此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学校改革传统课程的一个策略。这种策略也让我们认识到研学旅行的意义与价值,除了能开阔学生视野之外,它还具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功能。教师和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更清楚地认识到认识与感知须臾不可分离,学生真正的认知是建立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体悟、制作之中,感、做、悟、学、知合一。

 

研学旅行让学生行走在外部世界里,也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如果面对综合化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让学生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需要把周围事物作为学生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我们不能夸大旅行在智育中的作用,过分强调综合化、直观化的功能和作用,而是应该把这些因素看作学生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的手段。不能给予研学旅行太多的功能与作用,把它看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而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以使其了解自然、社会、  他人和自我。它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但同时又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这种形式作用发挥大小取决于学校对这种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取决于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思考的程度。

 

()教师转变角色,辩证处理好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在研学旅行中,面对广袤无际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角色与在学校中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对外部现象进行深人思考,确保学生安全,联系校外指导教师或基地工作人员,多元评价学生研学旅行的表现,促进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其次,充分认识到研学旅行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如研究性学习与旅行的关系,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的关系,正规学习与闲暇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的关系,直接感知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系,学习知识与思想提高的关系,乡士教育与国际视野的关系,拓展视野与提高智力的关系,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相结合的关系等。这些关系也是研学旅行内部的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树立良好的研学旅行的理念必须处理好以上各种关系,防止出现倾向于一端而忽视另一端的偏颇, 但也不能把这些关系简单机械相加,而是需要辩证发展地在具体情境中处理以上各种关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确定研学旅行的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研学内容与方法

 

学校首先要确定研学旅行的总目标和每次研学旅行的具体目标。目标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关键,决定着研学旅行的具体内容和路线规划。确定目标,概括地讲,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该活动目前或将来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和视野拓展是否有益;要从周围环境和可资利用的乡土资源出发,考虑这些内容如何开发利用成为学习的资源,如何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考虑这些目标是否包括外部世界,哪些能转化成为研学课程和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能在他们自己与他人以及更大的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信息、选择事实、考虑现实,确定问题和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根据目标确定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的方法。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访谈、动手操作等方式来深化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新旧知识之间的平衡点,拓宽学生关于感知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多种选择方式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全部潜能。

 

()管理与运行机制上,协同合作保障安全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综合性,涉及部门的多样性,需要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成立专门负责研学旅行的机构一国家研学旅行管理中心。在这个中心下设各省、地市、县的研学旅行管理中心。中心协调研学旅行涉及的各个机构,规范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筹措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支持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开发研学旅行的项目和内容,研讨交流研学旅行的策略和心得,培训保障安全的各种措施,汇报研学旅行的成果等。总之,协同合作保障安全,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学校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规划与实施主体,也应承担统筹规划与管理的职责,与研学旅行管理中心有效对接,对本校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将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研学活动内容进行融合,形成研学旅行活动的总体实施方案;同时基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阶段性发展总体目标,制定不同学龄阶段学校学年研学旅行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开发有效研学旅行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杨晓,1971 年生,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