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要素分析与行动策略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要素分析与行动策略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
《中小学管理》2018.05
幸福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标,教育要能够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基。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根据笔者2014年对北京市16个区县79所中小学4741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进行的分层分类抽样调查显示,有22.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职业倦怠感,其中情感枯竭的程度较为严重,49.0%的教师感到工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职业幸福感不强。要培养幸福的学生,就需要幸福的教师,教师如何才能找到幸福的源流呢?
一、什么影响了教师的幸福感?
2016年,笔者再次对北京市某区两所普通中学的238名教师进行职业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当被问及“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时,您感到幸福吗?”时,68.0%的教师表示“不太幸福”和“不幸福”,只有32.0%的教师回复“比较幸福”。据笔者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和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原因,而工作压力又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
1.社会期望高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现在,社会常常把过多的职责赋予教师。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把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学习习惯、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监管”责任统统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教师成了孩子的保姆、监护人和教育者。过多的责任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神经高度紧张。调研显示,79.6%的教师担心学生发生各类意外问题。
2.学校评价繁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和检查项目繁多,教师们疲于应付。据调查显示,84.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考核和评比太多。各种学科统测的成绩排名直接与绩效挂钩,让教师不堪重负。
3.学生差异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个性差异很大,尤其是处在叛逆期和青春期的学生自我认同冲突,情绪波动大。如何把学生教会、教好、管理好,是很多教师最大的困惑。调查中,64.6%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
4.家长要求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愿望,但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得家长们常常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名次,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孩子出了问题,有些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与学校和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而是责备教师和学校,甚至是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直接导致家校间产生矛盾冲突。
5.工作时间长
2014年的调查显示,35.0%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8~10小时,59.0%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82.8%的教师反映自己经常加班,59.3%的教师感到“下班后快要累死了”;77.9%的教师每天都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49.1%的教师感到“工作让我精疲力尽”。高负荷工作让众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26.5%的教师经常失眠,28.7%的教师有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25.5%的教师经常感到呼吸困难或者头晕。
6.工资待遇低
近年来教师待遇逐渐提高,但相对于教师的付出和生活成本来说,收入还是相对较低。对于更多的承担着买房、养家、子女教育等生活重担的男教师来说,经济压力尤其大。待遇问题也因此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行业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尤其是小学阶段,男教师比例过低。
7.自我激励少
二、教师幸福要素知多少?
人若是心灵枯萎,就会缺乏创造力和维持幸福的能力,难以应对压力,容易产生挫败感、空虚感和无助感。心灵旺盛的人才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才有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先生(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幸福的PERMA模型: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感(Meaning)、成就感 (Accomplishment)。教师可从PERMA模型入手,将幸福的五要素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缓解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程度。
1.积极的情绪
积极情绪是幸福的第一要素,能够激发人们想从事某种活动的愿望,给人们带来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让人们对过去满意、满足、骄傲,对当下愉快和欣慰,对未来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积极情绪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愉快度高,能给人带来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唤起度强,能激发兴趣,唤起兴奋,使人情绪饱满。教师在教学中保持愉悦积极的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带动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心中。
2.投入或沉浸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家把幸福形象地比喻为“揉面”,是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活动中,创造一个沉浸在工作或活动中的“幸福流”的状态。无论是来自生理上的快感,如感受花香、品尝美食,还是精神上的愉悦,如欢欣鼓舞、神往心醉等情绪都需要参与者投入其中,专注地从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全身心的参与,可以拓展智力、提升技能和增加情感智慧,对我们的学习、成长和培养幸福的能力非常重要。
3.和谐的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ChristopherPeterson)指出,真正的幸福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积极心理学,就是“他人是重要的”。人类是群居动物,只有在与其他人的情感和身体的互动中才能茁壮成长。把他人放在心中,尊重、理解、宽容、感恩,同时又能助人、利他,才能获得内心的幸福。
4.丰盈的意义感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只为追求物质财富,更要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过有价值的人生。个人对社会或他人有帮助、有贡献,可以收获安慰和支持,增加归属感和价值感,达到人生的丰盈状态。
5.充分的成就感
达成目标或抱负的过程也是人们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过程。在生活中取得成就可以推动我们持续成长体验到成就带来的幸福。
三、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六个“一”
1.有一颗爱心---挖掘福源泉
“爱”不仅是教育的生命之源,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来源。爱是可以创造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温暖的话,一份积极的情绪都能够造就爱;包容、理解、感恩、积极回应则会产生持久的爱。爱学生源于积极的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苛求完美。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恰恰是其成长的契机和动力,教育是一个慢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2.有一张笑脸---提升积极情感
积极情感是幸福的镜子,笑脸是幸福的名片,不仅能够让自己愉快,还有感染性,能让他人舒心。笔者时常听到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所以上课要板起面孔、树立威严才能控制住学生。其实,学生首先是“亲其师”,然后才“信其道”的,一位面带笑容走进课堂的教师,顿时就能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真诚的笑容传递了积极情感。教师的笑容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激活思维,激发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让人持久地维持学习动力并提升学习效率。
3.有一双慧眼---发现优势美德
马丁·塞里格曼说:“培养学生不是更多地修正他们的错误,而是识别和培养他们最强的品质,帮他们发现使他们生活得更好的力量。”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身上普遍拥有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心灵的超越等六大类美德
。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并运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就是一种叫人幸福的心理资本。
教师要改变看待学生的视角,优先关注学生的优势特长和良好品格,而不是盯着不足和缺点不放。正向的视角以及鼓励的话语往往能够激励学生持续成长,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会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4.有一点智慧---善用积极策略
惩罚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强化却能增加和塑造良好行为。所以在教育中要少用惩罚,多用强化。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当良好行为出现时,给予愉快的刺激,使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当良好行为出现时,撤销不愉快的刺激,也旨在提升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两种方式的目的一致,都是增加良好行为。教师们只要换一种思维,从积极正面的视角看问题,改变教育策略,就会产生教育智慧。
有位“90后”班主任在面对新接手班级中的“捣蛋大王”时,就使用积极策略,巧妙地解决了班级秩序问题。他发现这位同学在班上有一定威信,所以建议班级成立由班长、团支部书记和一位群众代表(这位同学)组成的三人领导小组,负责班级事务的相关决策工作。这样的策略让这位同学不但规范了自身的行为,而且积极主动地为班级服务,班级秩序变得井井有条。
5.有一张甜口---多说积极语言
很多时候教师出自好意的劝说,不但不能达成教育目的,还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引起师生间的冲突。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期待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这是人类“向善避恶”的本性。用积极的话鼓励和激励学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而积极情绪本身会让学生产生做某事的愿望和决心,激发学生潜能。
6.有一个信念---不忘教育初心
教师的工作辛苦、繁杂、压力大,有时还不被家长和学生理解,但教师若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就不会轻易气馁、沮丧。教师需要接纳自我、悦纳自我,树立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应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与挑战。有管理学生的良方,有工作的自主性,与时代同步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职业的幸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