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批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8-12-07 07:18:34)

文学批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文学批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谢海林  陈虹瑾

《上海教育科研》2017.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是古人解读、赏鉴文学作品时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如以意逆志、推本溯源、意象批评、选评、辨体、摘句等。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人批评、阐释古诗词的方法,以作者为导向,以作品为主体,以培养审美能力为目的,这不失为一条更能回归课文、探赜本旨,以古释古、以古还古的有效途径。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可拆分为“知其人”“论其世”,二者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前者多针对作家创作主体的特殊性而言;后者侧重作家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包括作家与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生活诸多层面。知人论世是解读古诗词的一把钥匙,大大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有效快捷地找到突破口,而不至于一筹莫展,或误入歧途。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并未与教学很好地结合,有一些误区。例如,有些中学教师犯了“喧宾夺主”的毛病,在介绍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时铺叙过多,大讲细节,一堂语文课演变成了历史课或故事课。譬如在讲《长恨歌》的写作背景时,大谈特谈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占用了课堂时间,对诗歌理解的帮助也并不大。有些教师则坠入“一带而过”的泥淖,随口介绍一下作者,如《石灰吟》的于谦、《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蜻蜓点水,未将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作者生平经历上,导致学生困惑丛生,不能充分理解诗人本意。

 

    了解作家的生平履历、情感经验尤其是创作心态,对于理解作品本意显得尤为重要。“知人论世”是正确把握诗歌内涵的前提。在学习诗歌之前,教师不妨还原历史“现场”,模拟当时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诗歌之前,先了解诗人的情感心态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长恨歌》为例,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已不复当年的强盛,杨贵妃之死象征了一个盛世的悄然离去。而李杨的爱情悲剧很容易触动中唐文人的情怀,不断激发起人们怀旧和伤逝的情绪。身处中唐的诗人白居易,自然难免带上特定的社会心理烙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有一次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明皇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深有感触。为了不使李杨故事消没人间,朋友劝勉“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为之作诗。因末句曰“此恨绵绵无绝期”,故诗题名为《长恨歌》。“恨”是遗恨,是诗人对作为大唐皇帝与贵妃的爱情尚不得善终而抱恨无穷。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首先了解诗人的情感怀抱;其次考察社会背景和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整体象征意蕴;最后判断语言技巧的得失工拙。在欣赏古诗词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同情之了解”才能够与作者心灵相通,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以杜甫名篇咏史诗《蜀相》为例,我们不仅要对杜甫生平经历、理想抱负以及此诗的创作心理和时代背景作全面深入的探究,还要对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方能正确而充分地理解此诗的深层意蕴。首先要了解杜甫其人其志。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以诗为笔,忧国忧民。其次要清楚杜甫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春天。杜甫虽结束了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浣花溪畔构筑草堂暂定居下来,但此时的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安史之乱犹未平息。诸葛亮位居蜀相,胸怀大略,忠贞鲠直,辅佐两朝,为了匡复汉室,数出祁山,未捷身先死。最后两相对照,唐肃宗并非知人善任的明主,杜甫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和“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眼见李唐国势衰微,却报国无门,还不如“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频烦天下计”。这不仅是晚年杜甫对诸葛亮挽救时局的无限仰慕,进而对其英雄悲剧报以深深的哀怜,也是对时不待我、机遇难求的自伤。有了这样的了解,再来读诗,就较易理解杜甫的创作心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也不再是袖手旁观、恶搞诗圣的看客,而是真切体味到杜甫悲天悯人、壮志难酬的胸怀,也较易理解诗中“古柏”的象征意义。

 

 文学批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二、以意逆志

 

    由于有些作品的意象、意蕴具有含蓄性、多重性的特点,导致读者众口异辞,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诗人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抒发情感较为隐讳,借助意象、结构来暗示、隐喻、象征。所以作品的最终旨意需要读者来审美体验,并参与创造。一旦离开了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诗人的创作旨趣和作品的深层意义也只能隐藏在作品之中,得不到妥帖圆融的阐释。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但却要“知人论世”难把握得多,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现理解的偏差。运用“以意逆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掉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误区。如白居易《长恨歌》中云: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是写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仓皇逃亡蜀地的情景,不少师生却坐实峨嵋山,认为峨嵋山与玄宗所经过的路线并无交涉,并将此句改为“剑门山下少人行”。其实诗中“峨嵋山”只是泛指蜀地之山,根本无须拘泥于文字,歪曲作者之意。这便不是“以意逆志”,而是“以辞害意”。此外,古诗词教学最忌主观武断,我们绝不可随意理解作品,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的“床”字,以今释古,理解成室内的睡床,这就与“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背道而驰了。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准确解读诗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历进行讲授,同时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与联想,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赏析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产生共鸣。以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山重”“柳暗”一联写山水之色,十分生动形象,写景又蕴含人生哲理。诗人在山间漫步,山泉在山涧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几乎让诗人以为无路可走。正当迷途之际,诗人却发现柳暗花明,农家村落在花木之间若隐若现,顿觉豁然开朗,喜形于色。这种境界虽然前人也有描摹,却不如此联委婉别致,令人叹赏。教学时不妨采用“情境代入”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体会此联。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未知前途的美好憧憬,也道出了经典的人生哲理。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既互相补充,又互相检验。二者结合起来更能理解诗意,大大减少误读和过度阐释,也能更贴近作者抒发的本意:仍以《游山西村》为例,此诗在教学中还须结合背景来解读,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自然愤愤不平。对照虚伪狡诈的官场,简朴的家乡生活更契合自我。诗人看似闲适悠然,却并未忘记国家大事,他坚信总有否极泰来的一天。心境和所游之境正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文学批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三、辨体

 

    如果说“知人论世”侧重的是作家角度,“以意逆志”强调的是读者主体,那么“辨体”批评旨在对作品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优秀作家的创作个性,往往通过对文学体裁“出乎规矩之外”的艺术创造来彰显。南宋张戒说: “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从具体作家经典作品的文学体制、风格体式作为切入口,把握其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判断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例如“以赋为词”,在讲授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除了疏通大意之外,更多地给学生讲解这首词是如何“以赋为词”的,而不是一上台就大讲特讲杭州的地理风物、政治地位、历史传统和市井生活,对词尾主旨句却一笔带过,罔顾“以赋为词”从写作内容(都市风景)、章法结构(铺张扬厉)到中心主旨(曲终奏雅)在此词中的运用,更忽略了“献赋”干谒的社会功能。教师未能将此词在词史上的贡献特意拈出来:题材上从秦楼楚馆、闺楼庭院转移到都市风景;词艺上新创“以赋为词”的技法;词调上突破了以小令为主的花间模式转向慢词。

 

    再如韩愈的“以文为诗”。清人赵翼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以其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该诗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政治背景知识和作者被贬过程的了解。这样的教学固然没有较大问题,但我们假如从“辨体”的角度来理解,则会对作者有不同的认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风格特征和艺术个性的了解,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第一,此诗借鉴了散文的章法,有纵横捭阖之气。前四句直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开门见山地抒发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后四句紧扣诗题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五大句跳开一笔,就景抒情,情悲壮,于苍凉阔大的景色中凸显出诗人伟岸的形象。在章法上,又照应颔联。最后两句则紧承第四句,从容交代后事,语句虽然悲凉酸楚,语气却并不孱弱,而是难得的悲中有壮,沉痛而稳重,作者坚强的意志也由此表现出来。俞陛云评道:“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也。”第二,此诗借鉴了散文多用虚词的特点。全诗运用了“欲为”“肯将”“何在”等虚词,使得全诗腾挪跌宕,感情张弛有力。除此以外,颔联亦叙亦议,一问一答,一回顾一前瞻,用立马蓝关来表明心志,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谪,不惜残年而矢志无悔,既抒发了心系国事的高蹈情怀,又含蓄地吐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品鉴批评方法是古诗词阐释中运用较为频繁的方法。对于作者来说,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身世履历、心态思想,无疑更易熟悉作品背景,走进作者内心,体味作品本旨。对于读者来说,运用“以意逆志”来培育读者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能力,作者与读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读者有“了解之同情”之后,更能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也能充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作品来说,运用“辨体”批评方法切入古诗词教学,更易探骊得珠,领悟到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成就。

 

文学批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