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论文的“框架”建构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 薛仕扣
《江苏教育》2018.3
万丈高楼平地起,即使是只有一丈高的房子也需平地而起。教育论文写作的过程犹如建一座房子的过程。在确定选题之后,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我们就得思考如何架设论文的结构了。
一、“砖混”还是“框架”?
在建筑领域,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是两种不同的建筑方式。砖混结构是指由砖墙起承重作用,混凝土柱只是构造柱,起到增大整体刚度的作用;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全部力都由混凝土梁板柱承担,而砖墙只是起到填充的作用。
房屋建筑结构方式给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也提供了启发,我们同样可以把教育论文的建构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步骤化的、一层一层堆积的“砖混”建构方式,另一种是先结构后内容、由表及里的“框架”建构方式。
“砖混”的论文结构方式,在确立选题后,从问题的提出到实践探索,从理论实践的探索到富有个性化的表达,逐步完善,最终成文。“砖混”结构多适用于篇幅不大、形式灵活、角度单一的教育教学论文,如向综合性教育期刊、报纸投稿,这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建构论文的方式。
框架式论文结构方式则是更为完整的论文结构,适用于对学术规范性要求较高、内容相对复合、论证严谨的教科研论文,能够完整呈现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成果等。笔者曾多次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这一高品质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以下就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重点谈谈教科研论文“框架”的建构。

二、框架式论文的建构程序
建筑上的框架结构主要包含“构件”“节点”和“墙体”三个组成要件,框架式的论文建构,也应有相应的程序。
(一)材料准备
确立主题后不能急着进行写作,任凭思想奔驰,随意下笔,容易导致思绪错乱,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盲无指向的写法,常会偏离中心主题,或是在几个小的论点里打转,使文章空泛而又欠缺一贯性。
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论文是作者对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高,是作者对相关主题内容认识论上的升华。因此,在搭建框架前应有充分的写作准备。比如,了解相关主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已经进行了哪些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现阶段的研究程度如何,还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可以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与年鉴等工具书,也可以制作文献目录等。
(二)框架搭建
框架是论文的前期形态和简化形式,搭建框架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架设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的过程,是作者借助文字符号使思路系统化、定型化的过程,是把论文格局形态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中心突出、层次井然、疏密适宜、结构严谨的论文结构体系。作者借助框架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行文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找到修改的恰当方法。因此,必须在分析研究材料、认真构思基础上建构框架。
1.内容的布局。
主题和材料是论文的内容,结构和语言是论文的形式。为了表现主题,展示思想,必须合理安排内容结构。根据主题需要,勾勒出文章结构的大块图样,并把材料分配到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便是建构写作提纲。
论文提纲有详细与简略之分,两种提纲的采用,既和论文涉及内容的范围、复杂程度和篇幅长短有关,也和作者的喜好、习惯相关,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去选择。前者比较概括,只列出论文各部分的大小标题。后者除大小标题外,还在每一标题下较详细地写出所要阐述内容的要点。一般来说,论文提纲的拟写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尽量写得详细。
2.框架的形式。
框架架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并列式、递进式等。
并列式框架是围绕论文主论点从同一个角度列出多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证,平行安排分论点和论据。各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逻辑关系,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递进式框架是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递进式的论文一般有两种格式:一是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实际上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框架,通常论文呈现出的是复合型框架。如并列式框架与递进式框架相结合的方式,即递进式论证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递进的推论,形成复合的立体结构。
(三)推敲修改
初写论文者建构框架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纲目不清晰,分类不妥当;整体思路上的逻辑关系不顺;不同论点相冲突,前后论述出现重复现象,不同段落的笔调不一致;层次之间衔接不紧,过渡不顺,等等。在建构框架时就应注意此类问题,框架搭建好后,更要反复细致地推敲、琢磨、调整、增删,纠正其中的问题,使之逐步达到完善。
推敲修改框架时要考虑的问题有:框架是否完整,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分论点能否成立,论证有没有疏漏,小标题是否合适,题、文是否相称、相符,结构安排、章节划分在逻辑上是否合理,义脉联结是否紧密,有没有跳跃、过渡不顺的地方,材料安排是否恰当,等等。
为便于推敲,框架最好写出来,从视觉上整体把握。两边留出空处,先在中间写出纲目框架,再利用两边的空白处加以补充、调整、更换。推敲提纲要反复地进行,最好是持续一段时间,与查寻、核实资料结合起来,直到理顺思路、形成规整的框架为止。
论文的结构搭建既有定法,也无定法,应根据论文的学科特点、复杂程度和个人的写作习惯来确定。拟定结构的意义在于激发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写作时既要遵循结构框架又不要过分受其束缚,要边写边思考,不断开拓思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