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陈白棣
《教学与管理》2018.1
“结课环节往往是指课堂结束前的 3~5 分钟,该环节与课堂导入环节一样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用调查、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总结出了八项结课的基本原则。
一、比较性原则
在结课时教师利用下课前的3~5分钟时间,引导学生选择比较标准,选择两个可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比较的可比性是指两个对象有相同的特质。如: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相同特质的概念(或理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点,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特征。学生可能在选择比较的标准时不符合逻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选准正确的比较标准。
比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充当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结课方法:采用对比式结课。用列表、图示等方法对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对比,比较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巩固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是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所有教学规则的统一整体。”艾宾豪斯遗忘理论告诉我们,遗忘是与识记相伴随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这一理论在结课时及时对本节的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及时巩固,达到增强识记和保持信息的目的。
“什么是PM2.5?PM2.5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什么危害?请大家收集整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写成短文,也可以根据PM2.5 的组成汇成图表。”
教师在结课时结合本节内容和下一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问题、留下悬念,引导学生看书,去寻找答案,给人“课结思未尽,言尽意未完”之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两节课的内容联系较紧密时,一节课的结课不完全是一节课的结束,也可以成为下一节课的开始。悬念性结课原则可以让学生对下一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有期待感,促进学生事先了解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四、延伸性原则
教师在用这一原则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或指导学生选学某些内容。教师要具体指明延伸的具体地址,如某一本书的某一章的某一个理论或方法。延伸一定要具体,避免学生盲目查阅,浪费时间。
五、简洁性原则
结课是一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中心环节,教师以精练的语言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巩固或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来结课。结课扮演的只是一节课的收尾工作,因此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是3~5分钟,以免喧宾夺主。简洁、快速、提纲挈领是结课的特点。
结课是必要环节,每一节课都要有结课,否则就不完整。不同类型的课要有不同的方法。概念课、计算课多采用归纳式结课,也可以设计练习、回答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复习课可以采用对比、归纳式结课。
结课是一结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要简洁、有力度。要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帖、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要干净利落,既能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的脉络,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忌画蛇添足、拖堂压课,也忌虎头蛇尾、草草结课,教师要在备课中分配好结课的用时。
结课的语言要简练、幽默、活泼。用简练的语言理清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用幽默的语言提醒开小差、打瞌睡的同学,用激情去拨动每个同学的心弦”,让学生在下课前感到轻松、活泼、愉悦,为下一节课奠定基础。
六、目的性原则
结课既可以是一种收敛思维,也可以是一种发散思维。采取收敛思维要总结课的重点知识,理顺知识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知识的使用范围。采取发散思维是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延伸知识的内容,设计悬念让学生下课后自己思考解决。比如设计一题多解,分析条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解答方案。
“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在结课时也要有目的地教会学生学会总结。不仅要总结知识,也要总结某一学科具体的方法、技能,总结为什么这么做,还要总结元认知,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视、调节和控制。
结课要有目的,不能面面俱到。不论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还是归纳总结课堂知识体系,都要根据课堂实际氛围,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选取合理的结课策略。要归纳提炼出一节课的重点,重视思想方法,以及知识建构体系。
七、学生主体性原则
“结课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发表见解,通过他们的思维加工,构建其知识的结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结课过程。“教育成长的标准是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一节课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树。对于学生的归纳,教师要做到“放手不放任”,要立足于引导、启迪、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