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能、更舒适: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
更智能、更舒适: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

作者:李轶凡
《中小学管理》2018.4
教育教学空间作为培养人才的物质载体,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理念均在教学空间的形态特征上有所体现。在当代社会,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个体化成长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学空间变得更为开放、多元,校园内的各种原本独立的空间正在不断融合,发展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空间。
目前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教学空间主要有两种:普通教室和教学组团。笔者将列举和分析教室和教学组团这两大核心空间的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希望能为广大学校管理者的学校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引。
一、常规教室设计:更关注空间和功能的复合性
1.空间划分更加灵活多样
作为校园中最基本、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教学空间,教室的设计是校园设计的关键。相比传统教室,面向未来的教室需要承载更多功能,因此也要求更加充裕的空间。在新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小学和中学普通教室生均使用面积从旧规范的1.10㎡和1.12㎡分别提高到1.36㎡和1.39㎡。在2005版《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中,小学和中学普通教室生均使用面积均达到了1.8㎡。一些标准较高的小学低龄部“母班制”教室的生均面积甚至可达2.5㎡,走班制学科教室生均面积也有提高的趋势,这些内容的增减和组合根据学校类型、学年、教学模式及选课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蒙特利梭学校的教室内部以操作活动空间为主,操作活动空间又进一步通过柜子和 地面材质划分为语言工作区、数学工作区、历史工作区、科学工作区和艺术工作区域。
2.空间功能更加复合化
教学活动形式的日益丰富也要求教室空间上能够进行多功能升级。应对此种情况,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其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教室内的座位尽量向前排列,教室后部留出比较宽裕的活动空间。其二,也可利用 折叠隔墙、轻质可移动隔断或黑板等构件,利用L形等有变化的平面形状,改变教室空间的大小,将教室划分出视线、声音隔绝的多用途空间。其三,这些区域的家具布置和私密程度的设置也会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美国的Intrinsic schoo借助隔板打造出了封闭的实验室、讨论室等,划分出个人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小组讨论、集体授课等不同区域
3.空间设计更加关注学科需求
相对于传统教室,学科教室更符合走班制教学的需求。学科教室可为不同科目、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加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同学科教室陈设体现出的学科氛围和特色,也增加了教室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科教室的设计可以采用模块化、可灵活移动和组合的家具或设备,为教师的二次设计提供便 利。学科教室还可以通过多个空间的拓展和连接进一步升级为学科学区。
二、教学组团设计:更强调开放与融合
教学组团是可以独立进行系列完整的教学、娱乐活动的教学空间的组成。新型教学空间设计以个性化教学、学生间的交往及社会性人格塑造为设计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学组团中的许多空间,如功能复合化的新型开放空间;与教室一体化的开放空间;重视交流的空间,包括班际交流、年级集会的场所,两人甚至是一个人独处的小空间;与大自然亲密互动学习的空间等,弥补了传统教学空间功能单一的不足。随着时代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还会有越来越丰富的 功能为教学组团增添活力
1.
传统学校中,教室是用来上课学习的,走廊是用来疏散交通的,室外广场是学生活动玩耍的,学校各功能空间相对独立。而在新型的教学组团中,各个功能空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被完全打破,同一个空间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休闲、观演等多种需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空间进行丰富的教学创新和教育探索。
(1)室内空间的区域融合与功能叠加
室内教学组团的空间模型可简单分解为“若干个新型可开合教室+一个开放空间”。新型可开合教室既可以封闭起来作为一个班级的独立教学区,也可以与开放空间相连组成一个更大的学习延伸区,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开放空间可细分为公共活动区与私密活动区。公共活动区既可作为课间较多学生的活动和交流区,也可与旁边的可开合教室一起构成一个大的半开放式学习延伸区。私密活动区靠近组团外围一侧,适合单个学生的思考冥想或两三个学生间的交流探讨。由于此种教学组 团兼顾了传统和创新的两种需求,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空间创新多采取此种方式。
在此教学组团中,开放空间除了承担原有走廊所承担的交通疏散功能外,还被赋予了服务组团内学生的多种新型功能。北京师范大学盐城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在教学组团中的开放空间设置了观演活动区、展示空间;多媒体教具;较好的声学环境;空间;观演活动区通过置入一个大台阶实现;年级图书角让学生不用跑到中心图书馆便可随时借书;学生交流讨论区通过橱柜、推拉隔板、家具等分隔而成。学生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这样一个充满趣味性的空间里游戏玩耍,放松身心。
(2)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进一步融合
室内外教学组团的空间模型可简单理解为“新型可开合教室+室外庭院”,教室与庭院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可通过在教室与庭院之间的多个角度设置一组或多组滑动玻璃墙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室内课堂相融合,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可收获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及仅靠教师讲授、阅读教材难以理解的知识。
2.结合教学理念的设计方式
(1)年级教学组团设计
年级教学组团在基本教学组团(如三间教室+开放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了教师办公空间、后勤空间、会议室等。在此种组团内,普通教学、课间兴趣活动、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等都可以进行。
年级教学组团和跨年级教学组团这两种组团构成模式还可进一步组合,构成完整的教学空间,各组团间相对保持独立又共享一些更高层级的开放空间和交通附属设施。
(3)学科教室教学组团设计
学科教室教学组团内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学科教室,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课程容纳的人数灵活调整空间布局,旨在满足越来越多学校采取的走班教学模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