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

作者: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校长
王文英
《人民教育》2014.22
家长的忽视,升学的压力,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唯分数”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体力劳动者根深蒂固的轻视,使“劳动”这一颇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于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今天在校学生的普遍状况。难道,这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我们能够为之骄傲的教育成果?显然不是。
拿我们学校来说,学生来自全国 22个省份,是一所政府定点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原以为这些来自农村、山区的孩子在劳动技能、自理能力方面要比城里的孩子强一些,然而情况并不容乐观:一年级新生不会系鞋带、不会使用卷笔器的比比皆是,新生班主任常常充当老师、“保姆”双重角色。即便是五六年级的孩子,使用扫帚、拖把时依然笨手笨脚。与家长谈及这样的现象,他们往往感慨: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四处打工,干又苦又累的活。他们希望孩子专心读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于是,劳动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可有可无。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第三条这样诠释“爱劳动”的含义:“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可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需,是一名合格小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教育离不开劳动。那么,怎样将我们的学校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让劳动在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
有的作用?我们作了一些尝试与努力。

第一份入学作业
在每一年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提前召开新生家长会,会议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解读《给新生家长的十八条建议》,其中除了对学习用品的准备、仪容仪表的要求、安全接送的建议之外,还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一份入学作业:
1.
建议准备木制铅笔,型号为 HB,学会使用卷笔器;
2.
学习正确使用橡皮,做到既擦得干净又不会破洞;
3.
建议准备3个文件袋,分别装入语文、数学、英语书及相应的一些学习资料,能熟练地进行整理收纳;
4.
学会使用扫把、簸箕、抹布,能完成简单的打扫任务;
5.
学会系鞋带、穿衣服。
这是孩子们入学的第一份作业。这份作业不是读书、写字,而是关于学校生活自理能力的几项要求。开学第一周内,每位班主任都要认真检查这份作业的完成情况。按照要求掌握技能的学生,会获得一张“劳动奖励卡”。同时,每个班还要选出技能高手参加年级层面的比赛,如“整理书包小能手”“卷笔大比拼”“扫地之星”“系鞋带大王”等。这项比赛对孩子们颇有吸引力,他们参与欲、表现欲都很强。除了参赛的学生,一年级学生都要观看比赛。我们还邀请家长、任课老师一同观摩。在加油、鼓励、赞许声中,孩子们涨红了小脸,使出浑身力气投入到比赛中……热烈的场面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动的意识也随之植入他们的心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这份特殊的作业,孩子们开始做到了!

我的学校我“装扮”
什么是爱校的表现?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自觉维护学校环境是爱校;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爱护学校设施设备是爱校;不与同学吵闹,形成文明友善的校园风气是爱校……爱校的表现有很多,在我校,还有一项特别的爱校行动,那就是——我的学校我“装扮”。
我校于2006年8月整体搬迁。新的校园,免不了要进行整体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布置。对于这项工作,可能很多学校首先想到的是联系广告策划公司,由专业人士来完成。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认为,学校是师生共同经营的大家庭,它的布置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独特的气质,而这些对于不熟悉学校、不了解教育的设计师而言,是很难完成的。为此,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献计献策。
如今,漫步在校园,处处都有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令人赞叹不已的“浮雕”就是其中的代表,那是用废旧报纸作原材料的杰作。全校师生一起将收集的报纸和着胶水打烂,由美术老师在墙上、板子上勾出各种图案的轮廓,然后学生顺着轮廓将纸浆一点点粘上。那时,一到午休时间,孩子们便急急忙忙地赶往“施工现场”。参与“施工”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粘着纸浆,其他孩子则在一旁充当“技术指导”,“这里再粘厚一点”,“那里的线条应该细一些”……热火朝天的场面,让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膀子酸了,脖子麻了。
这些“浮雕”已有6年历史,至今还完好无损,依然那么美丽。每天,它们都会迎来孩子们的身影,“这幅是我姐姐做的,你看,多好看!”“你姐姐真了不起,我也想学!”“小心,要轻轻地摸!别弄坏了!”这些声音告诉我们,孩子们对这些浮雕已经有了别样的感情。是啊,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才会如此自豪,才会那么珍惜。
还有,万象馆外墙的“水娃图”,那是美术老师制版、学生喷漆由5个水娃构成的装饰墙;百耕园外的颇具江南特色的围墙装饰图,那是师生一起画线条、描图案而成;校门南侧的学生作品展览区,摆放着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玩具、“时装”、小发明……
孩子们的创意作品点缀着校园,也让爱校行为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属于孩子们的“一亩三分地”
学校东南角有一块空地,约一亩三分。特殊的数字激发了我们的灵感,何不向政府申请,建一块属于孩子们的“自留地”——劳动实践基地?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这一亩三分具有江南水乡农家小院特点的菜园子——百耕园建成了。
百耕园分为 3
个区域:农耕工具陈列区、育苗区、果蔬区。园子的西侧沿着围墙搭建的长廊是农耕工具陈列区,里面陈列着由家长、教师捐赠的各地农耕工具,从纺织类、农耕类到渔业类,大大小小共有两百多件。育苗区位于农耕工具和果蔬区之间,是一个大约180
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棚,专门用于培植幼苗。果蔬区在园子东侧,四周挖了水渠,水渠上建了两座木桥,孩子们可以由此进入菜园。
蔬菜的种植承包到各个班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育苗、压条、栽培;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进行日常的管理,如浇水、施肥、拔草、培土,等等。孩子们认真记录从播种、发芽到成熟的时间,观察蔬菜瓜果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撰写使用农具生产的心得。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从未听到孩子们喊累;这个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但在学习之余他们总会挤出时间。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蔬菜长成了,这时候他们还要负责“销售”。他们会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张贴告示,上面写着哪一天什么时间段开卖什么蔬菜。于是,校园内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小菜农”们像模像样地将新鲜蔬菜整齐地摆在学校广场上,与闻讯前来购买无公害蔬菜的老师、家长讨价还价……
种菜、收菜
、卖菜,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有了劳动的体验,他们的作文越写越生动;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他们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品味到劳动的喜悦,他们开始对体力劳动者“另眼相看”。
这一亩三分实践基地,让那么多难以实施的“教育难点”变得简单、有效!

因为劳动所以赢得荣誉
“思思”“源源”是我校学生的形象代表,女孩形象为“思思”,男孩形象为“源源”。被授予“思思”“源源”称号是我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因此,评选条件相对较高。首先,作为学生形象代表,就要具备我校学生的气质特点:专注、快乐。此外,还另行约定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我校学风为三个“学会”,即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如何衡量是否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我们用的是“劳动奖励卡”。
“劳动奖励卡”,顾名思义就是奖励通过劳动为自己带来方便、给他人带去服务的表彰卡,具体奖励措施如下:
1.
达到学校要求的自理能力,获劳动奖励卡一张。
2.
维护学校餐厅秩序满一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获劳动奖励卡一张。
3.
做满一周图书馆义工,工作认真负责的,获劳动奖励卡一张。
4.
提供手工作品,并在展示区展出的,获劳动奖励卡一张。
5.
出色完成班级卫生清理,可获劳动奖励卡。
(每班一个月一评)
只有具备专注、快乐的气质特点,同时又集满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奖励卡的孩子,才有资格参选“思思”“源源”形象代表。对于劳动奖励卡的数量,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班级“思源”代表、年级““思源”代表与校级“思源”代表的数量又有所不同。这一特别的评选条件,促使孩子们形成劳动的习惯、服务的意识,由此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因为劳动所以赢得荣誉,只有付出才会被别人肯定!
慢慢地,学校发生了喜人变化——校园更整洁了,孩子们更快乐了。
小冰是个随班就读的孩子,黑黑的她头发总是乱糟糟的,整天耷拉着脑袋,不爱说话。但进入四年级后的一天,我在走廊里碰到她,尽管还是黑黑的,但她梳起了马尾辫,整个人精神不少。经过我身旁时,她郑重地行了队礼。奇怪,是什么让小冰判若两人?原来,她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参加了开放式书吧管理员的招聘,经过一番努力,她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图书的上架、下架以及修补图书的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她与人交流慢慢多了起来,性格也开朗了不少……
在这些变化中,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到访我们学校的客人会对我们学校“一见钟情”。是整洁优美的校园,是雅致温馨的布置,是文明有礼的学生,更是其乐融融、充满活力的氛围!而这一切,源自我们别具一格的劳动教育。正如高尔基所说
,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是的,劳动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涵养品行、发展智力、强健体魄、提高审美素养。那么,就让劳动教育拥有一席之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