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2018-09-11 09:46:13)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作者:唐盼

《江苏教育》2018.1

 

 

 

 

一、关于厌学心理的概念界定

 

    1990年,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下册)》中将"厌学"界定为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感到非常痛苦,因而出现上课心不在焉、开小差等现象,甚至会出现装病、找借口逃学或旷课的现象(傅安球,2002)

 

    高利兵认为: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并且持冷漠态度或否定态度,及在行动中表现出不良行为方式的现象(高利兵,2004)。而杨平则认为,厌学就是指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杨平,2004)

 

    综上所述,众学者对厌学心理进行定义时,基本是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进行阐述,厌学心理指学生对学习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产生远离或逃避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二、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谷唱,2010)。高利兵认为厌学的标准是:

 

    (1)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学习,且表示厌恶的学科必须在四科以上;

    (2)完全是被动地学习;

    (3)学习成绩差,又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态度(高利兵,2004)

 

    马述礼认为,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外在表现是对学习感到厌烦、对教师产生反感、对家长较为逆反、对白己缺乏自信(马述礼,2016)

 

    另外有学者从厌学程度上进行分析,将厌学划分为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轻者,表现为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重者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吴小霞,2015)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三、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因素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以及由此发展为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家庭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母是创造孩子未来的“雕塑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家庭因素中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吴小霞,2015),家长对孩子缺少关心和过分溺爱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发展,产生厌学行为(申自力,2013)。家长对子女溺爱、娇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导致孩子没有上进的动力,不知道确立自己的目标,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选择放弃。

 

     ()学校因素

 

     有学者认为教学设施陈旧,教师教学过于单一,师生关系紧张和学习作业繁重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张夫伟,2014;邓红,2008)。学习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不少学校将学生的早晚自修时间都用来辅导、上课,布置的作业过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烦甚至恐臭的心理。

 

    ()社会因素

 

    有学者认为,网络、不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舆论、各种读书无用论,都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致使学生厌烦学校生活(任胜涛,2016)。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一些消极的价值观,让学生误以为文化知识在逐渐贬值,一些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各种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如观看不良视频、沉迷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慢慢放松对学习的追求。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自身因素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造成中小学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把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联系在立起,没有认识到学习对于今后生活的重要影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也就不去解决(刘兴友、余欣欣、孙桂芳,2012)。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有些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自我评价十分消极,也会影响学习情绪,产生厌学心理(康红君,2010)

 

     2.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没有学好,不够扎实,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虚心请教,对学习缺乏信心,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方冠群,2014)

 

     3.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习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良好的耐力,意志力也比较薄弱,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疏解,反而得到消极的评价,一些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产生厌学情绪(申自力2014;聂金菊.2005)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四、应对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的建议与对策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应对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的建议与对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家庭方面

    父母要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有研究发现,家长越是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孩子就越不会产生厌学心理(李一博,2016)。父母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注重言教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其二,坚持严慈相济的原则。在教育子女时,父母要相互配合,同时坚持严格要求与慈爱相结合的原则(彭立荣,1995)

 

     ()学校方面

    学校既要注重深化教学改革,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1)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2)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3)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5)引导教师学会因材施教,提出合理的教育期望(科温顿,蒂尔,2005;王守恒,姚运标,2007;李献林,张淑清,2008)。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技能,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厌学学生的问题。

 

     ()社会方面

    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电视、电影、文学艺术等宣传作品的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对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同时,加大对网吧、书刊、音像制品等的整治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张晓婉,2017)

 

    ()自身方面

    学生应该明白知识是无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要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建设国家的使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唤醒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内部马区力,增强自制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自己在不同的领域都能有所提高。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五、总结与展望

 

    ()研究对象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厌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小学、留守儿童等,未来可以扩展到单

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的夕儿童。

 

    ()测量工具建构的有效化

    就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于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的评估还缺乏一个有效、町信的测量工具,未来町以尝试构建。

 

    ()解决方法的综合化

    就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中小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大多集中在学校和家庭方面,未来可以尝试用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朋辈辅导等。

 

    ()心理辅导模式与体系完善化

    大多数学者还在探索单一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厌学心理的研究,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未来学校可以尝试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和方式体系,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师生互动的心理辅导。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