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应龙  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2018-03-01 07:54:41)


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作者: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华应龙

 

《人民教育》 2017.20

 

 

 

      错不起的学生 ,“对”不了。犯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需要。从我们“惊天动地”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就开始犯错……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犯的过错,作者有三句话:“错得好”“多飞会儿”“拾起来”……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在课上答问、课下作业和考试中难免会出现差错。面对差错,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句话。

 

      为了说清楚这三句话,我先讲一个故事——

 

      1975年,美国费城的艾伦教授到日本访问,当他参观东京技术学院时,在一间实验室的角落里看见一堆塑料闪着金属的银光。于是,艾伦教授停下来好奇地询问那是什么,陪同的白川教授不以为然地说:“那是一件废品!”白川教授介绍,这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做实验时,由于没有听清楚要求而得到的莫名其妙的废品。白川教授把它展示在实验室的角落里已经5年,作为不按照导师要求而发生“事故”的见证。

 

     艾伦教授面对这一“废品”,思索片刻后毅然停止了参观,坚持要求面见出“事故”的学生,详细询问了实验的全过程。当他得知这堆塑料还真有些导电性能时,一个灵感的火花迸发了出来:能不能发明一种能导电的塑料呢?

 

    这是一个有悖常理的大胆设想。自从1868年发明塑料以来,各种塑料都是绝缘体,这已成定论,不信请看教科书和《辞海》等,都已明确地记载“塑料为绝缘体”。

 

    艾伦教授把这件“废品”带了回去,并邀请白川教授和另一位教授到美国共同研究。他们用先进的设备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并且利用精密电脑记录分析。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艾伦教授将微量的碘加入到这种“废品”中,奇迹发生了,这种塑料的导电性能一下子提高了千万倍,真正成为了金属般的导电塑料。

 

     这一成果公布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00年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

 

     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用处的垃圾,在有心人眼里却成了宝贝。这就是说,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宝贝,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东京技术学院的教授们对这样的“错失良机”一定是追悔莫及的。

 

      错了,并不是最终的定论。只要再添一点点热情,再添一点点好奇,再添一点点信心,再坚持思考一下,你就会像艾伦教授添了一点点的碘那样,点亮人生。

 

      人生自古谁无“错”。那么,面对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个差错,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有三句话:——“错得好”“多飞会儿”“拾起来”。

 

 

第一句,“错得好”!

 

      这是我自己班级学生的口头禅。每当黑板上出现一道错题,大家分析之后,我指着黑板说:“现在我们来欣赏……全班学生总会异口同声地说:“错得好!”我也常常会接着问:“好在哪呢?

 

    什么是差错?差错其实就是与正确相差一点儿。我们产生的差错常常都是如此,只差一点就错了,再想一步就好了,再拐个弯就对了。差错中其实有很多是对的因素。成功人士的特别之处,常常就是能从差错中看见正确的。

 

    尽量少犯差错,这是做人的准则; 从来不犯差错,那是天使的梦想。有一次考试,时间到了,一位学生摁着试卷不让老师收,几乎是哭着说:“我不能错一道题!”谁能保证自己不错一道题啊?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的。”

 

    英国有的学校专门设有“失败周”: 极难的试卷,极低的分数。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失败周”可以让学生摆脱因为优秀而产生的优越感,可以让学生知道无论谁犯错都是可以接受的。

 

    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犯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需要。从我们“惊天动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犯错。在差错中,学会跌跌撞撞走路; 在差错中,学会咿咿呀呀说话;在差错中,学会用稚嫩的小手写字画画……伴随一个又一个差错,我们在一步步成长。

 

    正确会使你停在原地,而差错却迫使你去改进。差错能让我们看到问题所在,差错能让我们明确学习任务,差错能让我们找到前进方向,差错能让我们寻觅新的可能性,差错能帮助我们养成凡事往好处想的思维习惯,差错能帮助我们锤炼百折不挠的品格。

 

    一个人越优秀,他犯的差错就越多,因为他会努力尝试更多的新东西。所以,不管是对学生,对同事,还是对自己,我们都应该有“错得好”的心态。

 

 

第二句,“多飞会儿”。

 

     列宁说:“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那么,我们可以说:“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怎么从差错中学习呢? 让我们的思维在差错中多飞一会儿吧。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就看我们能不能用智慧找到藏在坏事背后好的一面。人们通常喜欢盯着结果看,不肯回顾过程。错了,就扔在一边,不去想它了。这有些像故事中的白川教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眼睛--下子能看见的。你看,艾伦教授也不是一下子就发现导电塑料的。因此,我们要肯动脑筋,多想一会儿。

 

    我们的祖先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不肯在差错的过程中多飞一会儿,是不会享受到这份美好的。

 

     差错往往是提醒,提醒我们静下心来思考: 问题出在哪? 为什么错?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思考什么新问题? 当我们怀着好奇心去咀嚼、品味差错,就会感受到差错中的有滋有味。

 

    例如,1000÷20+1000÷5怎么做? 四年级学生学了乘法分配律,是不是常常做成1000÷(20+5)=1000÷25=40,对吗? 错了。错了就对了。这是喜欢思考的学生才这么做的。它与1000*20+1000*5的结构不是一样的吗? 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其实,这是非常大胆的联想、迁移、创造。这个差错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好的问题: 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 什么时候有? 什么时候没有? 为什么乘法总有? 真能这样多思考一会儿,对乘法分配律就掌握得非常深刻了。

 

    面对差错,如果不肯让我们的思维“多飞会儿”,那就如入宝山而空返一样,太可惜了! 会像东京技术学院的教授们那样追悔莫及。

 

 

第三句,“拾起来”。

 

    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说,好学的标准有二: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是什么意思? 不在自己摔过跟头的地方摔第二个跟头。怎样才能“不贰过”呢?“壹过”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过”究竟在哪里? 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一“过”? 其次,要把这个“过”像宝贝一样拾起来,就像艾伦教授那样把它“带回去”,“留得残荷听雨声”。

 

    过去,我们在海滩边总喜欢拾起贝壳,那是为了回想大海的声音。现在,我们把差错拾起来,那是为了回顾美妙思维的声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专门用个本子记下遇见的差错,过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拿出来回味回味,反思是否“不贰过”。如果“贰过”了,就说明“壹过”时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毛病……

 

    正确的,常常千篇一律; 差错的,却总是多姿多彩。24*3=92,错了,是什么毛病? 三四十二,写21,21等于3,三三得九。因此,等于92。还可能呢? 三四十二,写21,二四得八,进了19。因此,等于92。还可能呢? 调换位置了,23x4就等于92。三种计算的步骤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个位,再乘十位,差别在究竟拿几去乘;都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差别在前一位究竟是几。

 

    找对问题才能做对事儿。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很有意思?

 

    “错得好”“多飞会儿”“拾起来”一一坚持这样做下去,我们就会达到“吃一堑,长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境界;一直做下去,我们就会感慨——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