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教育处处长 杨思窍
《基础教育参考》2015.19
近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在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缺实质、低实效”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合作之“讨论”策略
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环节。但小组讨论在实践中往往流于表象:
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却沉默不语;有的一言蔽之,有的却离题万里.....此,有必要规范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1.合理分组,激发小组讨论积极性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起点与关键。理想的分组机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独立思考的问题、能够完成的任务。合理分组要考虑诸多因素。
一是强弱搭配。一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既要有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应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依此组建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样易于进行组织合作与讨论。此外,也可采取轮流担任组长的方式,让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有机会承担小组长的职责,这样能够减少他们对其他组员的依赖思想,培养其责任感,从而使其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是性别搭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异性面前往往有较为强烈的展示自我的愿望,因而将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建为学习小组,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提升讨论的质量,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学习成果的检验也可采取组内男女同学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更乐于配合和投人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
三是性格搭配。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在性格上最好也能够互补,即组员应既有内向的学生,也有外向的学生。内、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不同的思维特质、不同的解决思路、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启发,也有助于避免组员性格都比较内向而不愿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致沉默不语,影响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
2.明确规则,突出小组讨论的目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合理的分组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各小组通过讨论制定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要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过早地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使讨论流于形式,甚至是剥夺其他同学独立思考的机会,使能力和成绩较弱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反而养成依赖心理,只等着记录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难以在多数学生中达成。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要求小组成员在讨论前各自独立进行思考,控制好时间,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组员依次发表自己的想法或有代表性的意见,然后小组成员再一起讨论,通过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或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样,小组中每个人都拥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也能从其他组员的答案中得到启发,找出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误区,由此对问题产生新的认识,真正将课堂教学营造成“思维的操场”“思维的诊所”和“思维的峰会”。
3.巡视指导,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讨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提出的意见不统一或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偏离原来的方向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巡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教师不能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成果而不关心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对小组进行相关的指导和监督,适时地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协调指导的作用,这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二是重视全体,更要重视个体。要帮助协调小组讨论问题的整体进度和方向,提高小组交流讨论的效率。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两类学生。其一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切实融入到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中;其二是平时基础较好、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适时对其提出深层次的拓展问题,以满足其合理的学习需求,实现分层次教学的要求,从而达到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吃饱”、基础弱的学生能够“吃好”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之“倾听”策略
认真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也会存在因忽视倾听而造成的问题。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发言的学生讲得绘声绘色,而其他学生觉得事不关己,做与讨论无关的事。二是有些学生为了“抢”到发言机会,根本没有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更谈不上根据他人的回答仔细思考,自顾争相回答问题,甚至不经同意抢着说出答案、打断发言。倘若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的活跃氛围反而是课堂效率低下的表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授倾听方法,使学生会听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时,注视发言的同学,并动笔记录要点,特别要记录与已有看法不一致的观点,以便思考出现分歧的原因。此外,以任务为导向的倾听也有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倾听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判断为目的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既要判断其观点是否正确,也要深人思考其产生这种思路的可能归因,进而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纠正自己的认识误区,或巩固自己的已有认知。
2.训练倾听能力,使学生听懂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诱导与训练学生提高倾听能力,以便有效地捕捉和获取信息,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一是练习听答。即教师口述问题,请学生写出答案。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练习听力的机会,并使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听清问题,才可能正确回答问题。
二是要求反馈。要求学习小组在交流讨论后派出一名同学作为发言人,及时反馈小组的思路,发言人要轮换担任。这种办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认真倾听并记录其他组员的发言,才能代表小组发言。
3.激励学生倾听,使学生想听
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认真倾听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采取激励的方式,同时也引导小组长对组员使用激励性评价。例如“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是尊重别人,有礼貌的体现”“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非常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这种小问题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真棒!”“能听出他的不足,你真是帮了他的大忙!”等。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认真倾听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在其他同学面前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以此激发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教育的润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调整,持之以恒地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仅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也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小组合作之“展示”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示”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1.培训组长,体现展示的公平性
组长在组内讨论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组长需负责组织、督促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小组共识,并选派代表准备课堂发言。如果因为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共识,可在组间交流时提出,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在小组讨论和代表全组发言时,组长要做到机会均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2.指导学生,培养展示的针对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言时尽可能地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以使班级每位学生都能听到;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质疑时,应做到语言婉转有礼,先肯定对方而后指出其不足,然后请其他小组补充。此外,在某位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做好质疑的准备;对于不专心倾听者,要及时予以提醒。
3.评价激励,提高展示的积极性
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之前,教师需要向全班同学明确每个问题或任务的评价方式。一般可采用分数或等级的评价方法,其目标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小组回答不完整、不正确,或未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可采用分数或等级转移的方式;回答见解独到、具有一定创意的,可采用特别奖励的方式;不遵守纪律的,可采用减分或降级的方式等。分数或等级可由教师记录在黑板上,也可以让各小组成员记录在本组的小黑板上。一节课结束时,宣布每组的累积评价结果,并由值日班长记录在班级日志,定期对小组进行考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很有效,从组内交流,到课堂展示,再到质疑、点评与补充,整个过程都彰显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新模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兼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的学习环境,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广大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学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彰显教学艺术与智慧,构建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推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