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从活动走向课程
作者: 北京市十一学校 王
烨 魏小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7年04月12日
课程背景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年龄特点,设置一个星期作为游学课程时间。学校的游学课程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对初中3年的4次游学活动进行通盘规划、整体安排,每次活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课程目标
总目标:学生到北京周边郊区及京外地区的不同环境进行探访、观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和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参与实地考察或调查活动,提升素养。
就不同的游学地点,教师设计了具体目标,例如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教学目标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学目标为“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用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关于‘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谬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教学目标为“了解秦、汉、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游学基地,每个游学基地的课程内容分为“游学基地介绍”“游学课程提示”“学习任务说明”和“关键评估点”四方面。
以“殷墟”游学课程方案为例。
游学地点:殷墟
游学基地介绍: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开始殷墟的发掘工作,共进行了15次,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游学课程提示:学生认真聆听讲解,自觉爱护文物,不要乱写乱画。
学习任务说明:
学科:历史
学习主题:学习商朝历史及商朝文化。
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馆内展出的部分甲骨文资源的学习,知道商朝的社会状况,认识甲骨文的价值;通过对馆内展出的部分青铜器资源的学习,知道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学习活动导航:
参观宫殿宗庙区
参观妇好墓
参观甲骨窖穴
学习时间:半天
《效果与反馈》关键评估点:
边学边做:识读甲骨文墙
学生找出3-4个自己感兴趣的字临摹在《游学导读手册》上。
学生利用甲骨文墙,找出自己熟悉的一个名字或组成一个成语,写在《游学导读手册》上。
深入探究:参考以下内容或自己选择方向,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论文。要求:原创、史论结合。
学生通过殷墟发现、发掘的史实,认识其历史价值。
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及其作用。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弄清楚“去哪里”“学什么”“如何学”。学生依据教师下发的游学课题建议进行研究性学习规划,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填写游学规划书,请教师进行指导。
“我的游学规划书”包括我的姓名、我的探究课题、与我的课题相关的学科、我的课题指导教师、我要前往的相关游学基地、我要准备的资源、我的探究规划、我的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我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等几个方面。
游学过程中,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为了让学生有抓手,教师设计了《游学导读手册》。每个游学地点,学生需要完成1-2个探究性问题的学习。
例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学生需要完成:搜集馆内强有力资料,驳斥日本政府关于“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谬论。在苏州虎丘,学生的学习任务有:游学过程中,记录与吴国相关的历史;从虎丘的建筑中,体会江南园林的特点,进行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剑池有可能是吴王阖闾陵墓的证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所思所想,修改自己游学规划书的题目。例如:西安游学前,学生的课题规划为“通过参观五间亭,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意义”。在游学中,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提出了新的题目“西安事变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可能导致的事件发展方向”。学生认为,西安事变过程中存在许多偶然因素,如果一个因素成立,可能西安事变的结果就不是教科书所呈现的结论。因此学生的结论是:历史发生、发展有许多偶然因素。
游学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小论文或课件,提交给指导教师,作为游学的终结性评价成绩。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习行为,满分为80分(表1)。
终极性评价主要评价学习成果,满分为20分(表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