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校特色发展找一条合适的路径
张熙
(《人民教育》2014.9)
近年来,关于学校特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学校特色建设已经从讨论“要不要做特色”过渡到“大家都在做特色”的行动阶段。当前,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八仙过海,充满着“个性”色彩,但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很多学校热衷于乡土校本课程的建设,追求与众不同的校徽、校门、口号等“文化标识”,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应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值得关注的现象
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曾有很多“误读”。比如,特色就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就是把全校学生的足印印在地砖上,就是修中华名人浮雕墙,就是把英语单词全部写在某一条走廊上,或者就是了不起的考试分数、不一般的教师培训、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切实到位的学校管理等。有的已经纠偏,有的还存在着,而现在又有些广泛现象出现:
其一:特色就是课程特色,尤其是校本课程特色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随之,挖掘“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涌现,甚至同一区域的学校不约而同地做同一特色。比如:以“长城文化”为主旨的学校特色等。除“山水”课程特色外,学校也比较多地开发技能类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你建一个棒球馆,我开设跆拳道;你做传统珠心算,我做魔方等智力游戏;你全校跳长绳,我来秧歌和大鼓……其根本指向,如合作精神、动手能力等。有的小学竟能开发六七十种校本课程,看上去似乎是“校校有不同”。
其二,特色的“文化标识”风
很多学校注重探寻学校历史渊源,重视学校文化标识性建设,在以校名、地名、街道名称彰显学校特色上热情高涨。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学校特色吗?
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课程甚至校本课程来彰显学校特色实际上窄化了其内涵。而文化标识类的特色建设中则有泛化、物化的误区。所谓的泛化、物化就是把一座小山、一条小河、一座小庙、一间小屋等冠以文化之名。推断其来历,考证其沿革,或从经书上寻摘几句与之相关的词句,作为一种文化来张扬。
“窄化”和“泛化”的背后,更值得重视的是,特色建设的经验“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学校特色建设陷入表层述说和就事论事的尴尬。这是把学校特色建设浅表化、形式化的表现,导致特色趋同,影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分析和讨论
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建设?
社会各界对此都有过阐述,有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论述的;有从基于学校办学的不同要素,培育和扩大学校影响力的角度分析的;也有侧重于学校规范化发展、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等进行阐述的。①归根结底,学校特色建设是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特色建设的根本指向是学校找到自我、分析自我、建设自我,发挥自我的智慧、找寻发扬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最终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这就是育人。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尽管不同时期学校教育的方向、目标、内容会有变化,但育人的功能从未改变。尽管对“质量”、“内涵”有多种理解,但其共同性是为了“满足需要”。只是因不同主体有不同需要,就有了不同的选择角度,因而有了不同的认识。高质量和提升内涵实际是对最大程度满足需要的一种回应,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性,即满足人的全面综合的发展需要。二是发展性,就是不用唯一标准衡量学校,着眼于学校的不断进步。三是立体性,从单纯的教育圈子内部转向教育、社会内外结合看质量。
基于上述原因,研究者、行政管理者以及学校才一致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紧紧依靠学校特色建设。针对前述的“误读”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第一,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还急需深化。从研究线索来讲,大致是从学习国际经验、介绍国外典型学校做法、讨论如何学习和“学校特色”的性质开始,目前更多地走向启发学校追求“属于自己的句子”,指导学校进行实际操作,讨论实践模式和现实途径,有些地区还出现了特色评估指标的研究。无疑,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为“校校不同、校校精彩”的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研究呈现出三个特征:以理论研究为主导,关注国外学校特色,关注个案分析、实际操作路径。
然而,理论研究偏于抽象说明,更多地讨论关于学校特色的概念、规律、原则等,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未获得共识。比如,究竟是建设特色学校还是建设学校特色,在很多论文中两个概念是交替使用的,在教委文件里也出现了“学校发展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最终形成特色学校”之类的表述。②又如:一所长期以学生摄影活动小组闻名的学校,在追求进步和发展时,有的专家认为将摄影作为学校特色过于狭窄,学校应该发展艺术特色,只将摄影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有的专家建议应该坚持摄影这一特色;还有的专家质疑摄影是否称得上学校特色,因为毕竟只是少部分学生的“特色”。可见,学校特色的理论研究尽管相对丰富,但仍旧带有比较浓厚的个人色彩。
着重于实践模式的总结和讨论,本是想“自下而上”地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律,但是由于概括性还不够,总结思路大多是“几招几式”,未能详尽分析“招式”的适用范围,致使学校往往产生“错觉”:特色建设可以随心所欲,扬长也可、补短也成。创品牌、特色评价体系的讨论本意是进一步促进特色建设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似乎更促进了学校产生“一招鲜”等“机会主义”的倾向。
第二,从学校层面讲,重学习轻转化。很多学校抱着极大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学习典型经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一个重要环节:转化。
1963年,有学者观察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构件系统,每个理论或概念都有它自身有限的“优势范围”,在一个有限的经验范围内正确,超出该范围之后就不一定正确,进而提出了转化理论。转化理论寻求解释学习被构件和被参考系决定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观察和解释我们的经验是转变或转化。③
转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梅茨罗认为看到了并不等于学到了,知识并非来自外界对大脑的堆积,而是人们对其主动加以理性认知的结果。用梅茨罗本人的话来说就是,“知识不是现成地等待人们去发现的,而是由理性世界的个人依据新经验,经过解释和再解释的过程而创造的。说到底,知识的形成,同时包括(知识)意义的不断修正,即是一种‘认识转化’的过程或‘观点转化’过程。”④这样的“转化”要历经四个基本阶段:
“引发”:转化由多种元素构成,整个过程往往由一种“混乱的两难境地”而触发,也就是说,当遭遇“生存危机”或“发展危机”时,便可能为转化过程拉开帷幕。
“推进”:进行批判性反思,致力于对自己原先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认知或假设进行深入反思与重新评价,这将导致“观点”的转化或“世界观”的改变。
“深入”:主要是指在上一阶段思考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性交谈”。也就是说,作为反思者,他会对别人谈及自己的新感触或新观点,并求得双方一致的认同。
“行动”:把确认了的新认识、新见解付诸行动。
对照学校的特色建设,学校很少能有这样完整的转化,往往是匆匆上马,领导和专家说了算,一学就会的情况屡见不鲜。
还要看到,我国的现代教育程度还不够高,一些教育管理者未能充分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主观意志还比较强,“心想事成”、一厢情愿的做法还有很多。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宣传自己“管辖”的学校有特色,主动帮助学校“找特色”,并给他们挂牌“定特色”。其基本程序是:先依据当地典型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特色”的特征、指标,然后据此在现实中寻找一些学校并予以分批次命名。专家、学校和行政管理人员的“非理性”导致了特色建设实践中的种种问题。
三、把握规律,进一步提升特色建设品质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阶段
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不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学校特色所指称的是一种特色,是区别于产品特色、商业特色的学校特色;而特色学校则指的是一种学校,是区别于一般化学校的学校。显然,两者不应是同一个概念,也不存在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很多学者对此都撰文做过仔细的分析。⑤在这里需要格外说明的是,学校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学者们从文化学、组织管理学、产业主义等角度进行过描述,虽然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定义,但主要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学校发展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部的,以过程改进和提高质量为目的的,包括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在内的整体变化。⑥从中小学校的发展的历史看,对特色的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大致处于义务教育的普及阶段,学校追求具有基本的校舍,有教师和学生,能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追求的是“形成一所学校”。
中级阶段:大致在普及阶段后期,学校最大的困难在于正常办学的经费和升学压力,尽管学生人数超出容纳能力、教师学历合格问题依然存在,但校舍、设施、教学管理规范都有所改善,追求的是“形成合格的学校”。
高级阶段:大致处于普及后的提高阶段,经费等方面都有改善,学校不仅开始改建学校,而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水平,管理上致力创新、希望概括出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个阶段的学校追求的是“我”的生成,追求“形成有特色的学校”。
此后就是特色的深化和扩张,最终形成深厚的学校文化传统,形成一种稳定而鲜明的个性风貌。
从根本上讲,学校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它的发展动力机制不在其外部而在其内部,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追求。
(二)学校特色的本质属性
从根本上讲,学校追求特色发展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特色是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理解,使形态各异的学校特色具有了一些共同的本质属性:
一是适切性。由于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发展起点、不同的发展过程,拥有不同个性的师生,也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这里并不专门强调独特性,因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独特实际上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学校具有特色就意味着体现学校自身品质,真正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本身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二是优胜性。就是学校在办学质量、效益等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质品质,是一种“领先”状态。
三是智慧性。代表着事物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学校特色从孕育、发端到成果呈现,必定是“人”的主动设计、主观努力和自主追求的结果,人和人的智慧是特色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从根本上说,特色是在智慧方面表现出的魅力。
由适切性、优胜性和智慧性这三个本质属性还衍生出一系列属性,比如稳定性。所谓的稳定性是指办学独特性风格和学校成果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它标志着学校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的成熟。但特色的稳定是相对的,毕竟学校特色是一个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与特定时空相联系的动态概念,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统一体。
此外,还能衍生出整体性、公认性、有效性、发展性等特征,不一一赘述,图示如下:
同时,由本质属性也能做出相关的推论,比如:学校特色不是模仿的而是自我形成的,学校特色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学校自我价值的追求,学校特色不是评比的而是积累创造的……当然,学校建校时间的长短并不必然推论出学校特色建设的情况。
(三)系统设计,科学流程
1993年,麻省理工教授哈默和钱辟出版《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呼吁美国业界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改善。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Business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在企业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新浪潮。⑦流程再造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实现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二是反映活动间的关系,同样的活动,先后次序不同,就可能构成不同的流程;三是界定活动的相关人员的关系;四是确认活动的要点,以便逐渐逼近目标。
这一理论给我们很多方法论启示:学校特色的建设不是盲人摸象,也不仅仅依赖某几个人的指导力量,而要更多强调理论的指引、方法的运用、要点的掌握。基于此,我们优化的流程为“枣形模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判断——建设——结果三个阶段(如下图)。
判断阶段也叫基础分析,或条件分析,这是特色建设的基础,建设阶段是不同路径的要点建设,结果呈现是建设的结果。流程存在于任何事物或行为中,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在各自组织环境中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交换信息和有形资源,并最终达到组织的要求。
从这个流程上可以看到下列特点:
整体目标性:流程的存在是通过一定方式的组合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最终实现特定的任务。
动态性:由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流程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按照一定的时序关系徐徐展开。
逻辑性:组成流程的活动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这就构成了活动的逻辑关系。
层次性:作为投入——产出系统的组织,它的流程复杂,具有层次性,可以由高至低一层一层地分解。
(四)学校特色建设的五条路径
我们不仅要重视让学校知道“是什么”,更要重视“怎么才能做到”。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特色建设至少存在五大路径:
第一,文化建设。就是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不断累积学校文化底蕴,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这往往表现为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常常与校长的办学思想紧密相连。
第二,管理建设。学校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它要求有与其相应的特别的思维方式、领导特色、管理实践和管理方法。学校管理建设的实质是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自觉追求管理规律,提升管理经验,探索如何从外控管理走向自主管理、如何进行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创新。
第三,教学建设。这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特色建设就是要在挖掘学校教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其实质是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即追求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的统一。
第四,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最容易表现学校的自主性、创造性与学校的独特个性。由于它强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个性,因而更能够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所在。
第五,优势项目和活动。就是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与传统、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坚持学校内涵发展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选择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进行拓展、提高和升华。
当然,不同事物的发展有不同的路径,为特色的形成和发展选择一条合适的实现路径,直接关系到特色能否形成、能否顺利发展、预期目标能否达成。特色路径的选择,是严肃和慎重的过程。应注意:
第一,五条路径是相对独立的,每一路径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可以看出有的路径更具有综合性特征。五大路径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必定的逐层上升的关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进行建设。
第二,任何路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选择时要考虑内外部因素,路径实施中同样要适时调整,避免对路径的依赖。
第三,每所学校的特色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性,既不是从学校建立起就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编造、夸大、炒作出来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无止境的渐进过程,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建设、完善形成,是一个通过自身不断循环而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内部循环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源动力,是特色活力持久的保障。◆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