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有朴素的教育情怀(李镇西)

(2014-12-09 08:04:42)
标签:

朴素的教育最美

鄙视这样的名校

做孩子不怕的校长

享受教和学的幸福感成

李镇西

要有朴素的教育情怀

李镇西

 

教育,朴素最美

    我特别提出朴素最美,当然是有针对性的,现在的教育太不朴素了、太浮躁了、太花哨了。教育本来是很朴素的事,但现在有些校长动不动就想弄成辉煌的事业,不少局长、校长一门心思想的是弄点动静,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蓝图一个比一个宏伟,“三年打造名校”的豪言壮语满天飞,还有什么“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地位的教育强县”、“教育高地”之类的口号。不是说政府不应该规划教育前景,但是你是否真的能做得到,是否是浮夸?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做再说好不好。

    教育的浮躁还表现在不少校长爱讲这个理念、那个模式,包括各种数字的办学理念,比如说“ 321”办学模式、“452”课堂模式之类的,又有各种词语命名的某种教育等。还有名师打造,教育本是一个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过程,现在名师居然可以像模具在机械上制造一样,“咣当”一声就打造出来了。还有林林总总各种课题,国家级、省级、市级,动不动就提出来什么模式、率先创立了什么什么,这种提法太多了。我再举个例子,诚信考试,那不是应该的吗?可是却先弄一个签名宣誓,把媒体搞来摄像,弄得很悲壮,好像那些学生不是进考场,而是进战场一样。

    教育要回归朴素,我认为是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有些东西很假,不需要很高的理论水平就能判别,凭常识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反对假特色

    年初我发表了《想办没有特色的学校》,这个特色是打引号的。关于特色,我的完整观点是:第一我不反对特色,第二有特色的当然好,第三没有特色也不要紧,第四特别反对假特色,第五特色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积淀而成的,不能速成。

    现在好多特色其实并不是特色。你弄书法教育,我搞剪纸教育,你人人都拉二胡,我就搞一个学西班牙语从娃娃抓起,好像就是特色了。还有一种教育服务应运而生,到学校帮着提炼、梳理、总结所谓特色,弄几个别人没有的概念特色就出来了。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所谓需要实践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现在好多特色恰恰是说出来的,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请专家来梳理提炼。所谓需要时间是说,特色需要一种长期的坚守、历史的积淀,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现在好多地方要求各学校申报特色项目,这个事很荒唐,还没有做就要你申报。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办三五年的学校最好免谈什么特

色,更别说三年达到名校的口号。

由特色自然会想到品牌,这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所谓品牌是和市场联系的,它本来是个企业概念,做大做强之后,唯有抢生源,但这个话是不能公开说的,这有悖教育公正和均衡。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为了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关系。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的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

 

我鄙视这样的名校

    现在的名校太多了。其实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新建学校之所以一夜成名,大致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校之初,不择手段四处挖优秀生源,包括重金“收购”优质生源,然后以“泪水加汗水”的野蛮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年级,学校又以各种方式“分流”,强迫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去分母”;升学考试以后,又巧妙地在升学率数字上弄虚作假……于是,第一届毕业生“一炮走红”,学校名声大振;然后学校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狠抓两个什么什么,落实三个什么什么……第二年招生的时候,学校门前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入“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

    如果你给这样的校长谈陶行知的真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他会笑你“太天真”和“过于理想化”。在这些校长看来,只有“狠抓死揪”才是教育;升学率就是学校的一切!学校就是靠这成名的。为了这些,可以不择手段地收购优生,撵走差生。当然,这些话他绝不可能对着摄像机说。

    我从心底鄙视这样的所谓名校!我经常跟老师说,我们之所以光荣,不是我们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们教的学生是有的学校不愿意教的,我们陪着他们成长,才真的是非常光荣。

 

做孩子不怕的校长

    什么是好教育?我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把孩子放在心上,随时想到孩子。

    今年3月底的一天,《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的曾国华老师和一个编辑来采访我,就在聊的时候,门口那儿出现两个小姑娘,我马上走上前问:找我有什么事吗?其中有个小姑娘就说,我是陪她来的。我就问另一个小姑娘,你找我什么事?她说,李校长,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想请您给她写几句话,作为给我妈妈的礼物。我很感动。第一,这个孩子多有孝心呐。第二,她多么信任我,我随便写两个字,她竟然可以作为献给妈妈的礼物,肯定我在她心目中是很崇高的。我让她们进来,拿出纸和笔。我说我怎么称呼你妈妈呢?我把她给问住了。我说你叫什么名字?她说我叫杨林。我就写:“杨林同学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女儿要我给你写几句话,我表达一个朴素的愿望,祝你幸福!其实你很幸福了,因为你有一个孝顺的女儿,我祝你越来越幸福!”下面是李镇西,2012329日。我问小姑娘可以吗?她说可以,谢谢走了。

    然后我就坐下来又接着聊,结果曾国华聊不下去了,他感慨地说,如果在其他地方,有的校长可能会这样做,他说同学抱歉,我现在忙,我把这个事处理完了再处理你这个事。我说,此时此刻学生最重要,她要请校长给她妈妈写几句话,肯定还是犹豫过的。她只有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她最重要。我做校长的一个目标就是做孩子不怕的校长。平时经常有学生到我这来借两本书或者聊天。有时打开门,门框下塞了很多信,跟我说心里话。把孩子放在心上,它不是一句空话。

    我经常在想,怎样的学校是我满意的学校,其实标准很简单,一是孩子每天在学校快乐,二是孩子们在学校有收获,做到这两点,这个学校就好。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喧嚣、纷繁,我们就和孩子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认真地把每堂课上好,认真地把每个班带好,让每个老师成长。每当孩子向我跑过来的时候,我都不由得怦然心动,甚至热泪盈眶,教育就是要有这样朴素的情怀。

 

让师生享受教和学的幸福感、成就感

    我们学校生源很复杂,学生之间差别太大。为了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我们在初一、初二主要是开很多选修课,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或者说个性所在;到了初三,根据学生的意愿和他的人生规划,我们搞了预培班,如音乐特色班、美术特色班,尽早地进行一些职业规划教育,主动给职业高中输送优质生源。我们搞了一年以后觉得还是很有成效的,至少学生们上课不打瞌睡了,有些学生坐得住了,有事情做了。开始家长不同意,我们就给家长做工作,给家长写信。我们向家长提出:你希望学校为你们的孩子开设怎样的课?把家长拉进来,家长提了很多意见。我们还征求家长的意见:你愿意承担怎样的课程?这些家长很多都是打工的,在某一方面是能工巧匠,比如摄影、烹饪、理发等,他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上课。

  课程改革不是非要办成特色,主要是考虑孩子的需要,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课堂改革就是把教的过程渐渐变成学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有知识分子的

自觉意识和尊严

    我经常跟教师讲,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概念,是沉甸甸的一个称呼。我们有没有知识分子的学识、操守、气节、风骨?举一个例子。我刚去做校长的时候,第一次升旗,我看见学生都站得非常端正,后面的老师站得一点都不端正。当时我跟教师们讲,什么叫良知,什么叫言行一致,如果给学生讲的都是我们不屑、不愿意去做的,这叫什么教育?后来我要求我们的老师都站中间,给学生做示范。从那以后,升旗仪式成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每次审队,体育老师先审老师的队列,然后对全校同学说,“向左向右看,以老师方队为准向老师们看齐”,一语双关。我们的老师现在唱国歌和学生唱得一样神气。所以良知不是个大

概念,它就体现在细节中。

    我常跟教师们讲,对教师专业成长,我的体会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记住这四点,坚持五年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我给教师们讲过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印度大师有一个弟子特别喜欢抱怨,于是大师要他去买盐,盐买回来以后,叫他抓一把盐放在水杯里,然后把水喝了。他问弟子味道怎么样?弟子说很苦。他说,你把剩下的盐倒进湖里面,再尝尝湖水。弟子这样做了,他问味道怎么样?有没有咸味呢?弟子说没有了。大师就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体验到多少痛苦取决于我们把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拓展胸襟,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作者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