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之巅穹窿山
穹窿山位于苏州城西南,离苏州绕城高速光福出口只有二三公里远,为苏州第一名山。山北有一以羊肉闻名的集镇“藏书镇”。
出苏州绕城高速,左拐上苏福公路,走2公里,右拐,就能看到这个“山门”——“秘境穹窿”。

再走几百米,就来到了穹窿山景区。景区宽阔的广场,气派的山门。

图中白色之路,为车行道;黄色之路,为步行道;黄色虚线,为御道。
自己驾车上山,进口在景区大门左侧,人80,车50,一人一车共130元。

如果步行上山的话,就走御道。因为我是开车上山,御道边的许多景点,如丹泉、铁竹亭、双膝泉、土地祠、洞天等等都错过了。

驱车直上山顶三茅峰,下车的第一个景点是“望湖园”

继续开车往里走,就来到了朝元亭。朝元亭右手边有个停车场,可以把车停这里,然后走上三茅峰顶。

“望湖园”,就是能望见太湖的地方。照片中村庄那边,就是太湖,可惜能见度不高,太湖一片模糊。

“望湖园”内立有集乾隆御书的“西廊数雪”碑。“西廊数雪”为穹窿十景之一。古人有《西廊数雪》诗云:“寒山日日雪,绝胜在西廊。飘忽半天月,萧条万里江。峰迷摇远塔,水歇乱归航。应有高人卧,悠然道思忘。”

望湖园边,有“祈福坛”。
乾隆皇帝老儿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穹窿山祈福。

祈福坛往西北,沿一条长廊往上走,就来到了“御碑亭”。

御碑上刻的是乾隆下江南时作的诗:“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昭陆龟蒙。”

站在御碑亭旁,远望穹窿山的主峰“箬帽峰”。“箬帽”,是我们吴地方言,就是普通话里的“斗笠”。可见“箬帽峰”状如“斗笠”,山峰呈圆弧状,并不巍峨。
箬帽峰海拔341米,是“吴中之巅”。山区的朋友看到这样的数字,恐怕难免一笑。

“御碑亭”往下走,就是“上真观”了。因为先到山顶,再往下走,所以顺序有点颠倒——先观内,后山门。

“上真观”是一处道教圣地,由多座建筑组成,有三清阁、祖师殿、观音殿、药王殿、天师殿、文昌殿、财神殿等许多殿堂,很是气派。

站在御碑亭边,就能看到“三清阁”。

“三清阁”是上真观的最后一重大殿,其后,三茅峰最高处,正在修建的一座钟楼。

钟楼往下,是一座大型“朝天门”牌坊,正面是“朝天门”,背面是“穹窿福地”。无论是牌坊的雕琢,还是地面的铺设,都非常精美。

走过牌坊,下面就是三清阁了。

“三清阁”面阔七间,三层四重檐,规模宏大。还未走近,便听得诸多女声的齐声祈福,虔诚而响亮。待我走近,排列整齐的队伍刚好散去。
我端起相机,却遭到一位女信徒的阻止:“不许拍!菩萨是不喜欢拍照的!”
我说:“这里看不到菩萨,我也不拍菩萨,就拍外面,好吗?”
她听我本地口音,望望我,上厕所去了。

三清阁左边的药王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气势宏伟。

三清阁西边,是财神殿。

“三清阁”下面,是上真观的主殿“三茅殿”,横匾“句曲神宫”和竖额“三茅殿”皆为清康熙帝御书。

“三茅殿”上挂着一条醒目的欢迎标语。当初皇帝老儿来到上真观,各位道长道士不知如何表达欢迎之意。

“三茅殿”前,有两块石碑,以证明上真观的地位。“穹宇清都”,为乾隆御书。主殿西边是“文昌殿”。

“三茅殿”东边,坐落着“观音殿”和“祖师殿”


“文昌殿”西面,是供奉着“雷神”和“龙王”的“天师殿”。

“天师殿”西边,是“乾隆行宫”,可能还未修建好,建筑物上空无一字,大门紧闭。

里面的各个大殿,看来都是新近建设或装修的,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再往下走,出山门,来到上真观山门前的广场。天上的云彩真的很漂亮。

“上真观”庄严雄伟的山门。据说横书的“穹窿山”和竖书的“上真观”,都是乾隆御笔。“穹窿山”三字,写得真的不赖。
出了上真观,要到下一个景点,就必须先回朝元亭边的停车场。出山门往右几十步,过“餐霞挹翠”,就能看到“品泉亭”。


沿品泉亭旁的御道,往上走几分钟,就能到朝元亭旁的停车场。

取车,往宁邦寺、孙武苑方向走。来到这钟鼓楼旁,一条道往宁邦寺方向,那是下山道,现在不走;一条是往孙武苑的路,暂时也不走。钟鼓楼旁有一停车场,在这里停车,然后往西沿一条小路步行,通向二茅峰的“招鹤亭”、“宁邦新寺”。

走几分钟山道,便来到招鹤亭。

站在招鹤亭上,眺望太湖,仍是一片迷蒙。

俯视山下田舍村庄,吴中风光,山明水秀。

从招鹤亭继续往西,就来到了宁邦新寺。
山风摇曳,四角风铃,叮叮作响。似在叮嘱游人,勿忘联语所嘱。

宁邦新寺内部其实是一个茶楼。正门一联为: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后门一联为: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在二茅峰上, 回望三茅峰,刚才游历过的上真观大殿,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从宁邦新寺出来,回钟楼停车处,然后驱车往“朱买臣读书台”、“孙武苑”。
往“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有两条道可走,一是钟鼓楼旁有一条道可去,从上往下走,先读书台后孙武苑,比较远;二是回到望湖园旁也有一条道可去,从孙武苑正门进,比较近。
我第一次去走的是第一条道,先在半山腰一停车场停车,再往下走十几分钟的小道,才能到达孙武隐居地茅蓬坞。小道两边竹木森森,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如入仙境。

“朱买臣读书台”其实是一块大石头,是我国古代五大名台之一。景点旁边的介绍上说,汉代名臣朱买臣初时只是个贫苦书生,其妻嫌贫爱富逼其休妻。后来朱买臣官至会稽太守,其妻欲复合。朱买臣命人泼水于马前,称其妻若能收回覆水,方肯复合。“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的典故由此而来。朱买臣酷爱读书,闲时便在此石头上看书,常将书简藏于此石下。后人为了纪念他“贫贱不移志”的苦读精神,就把山脚下的古镇称为“藏书镇”。

读书台旁边,是朱公寺。

读书台往下一百来步,就到了孙武苑。


兵圣堂似乎有点破落,四周环境欠佳,外表色彩黯淡。

兵圣堂里灯光昏黄。里边是一幅大型木雕作品,内容为《孙子兵法》全文,皆用篆书写就。

兵圣堂南,是孙武的雕像,捻须挥毫,作凝神思索、著书立说状。

一只蝴蝶,闻得《孙子兵法》书香,停在孙子所著书简上,久久不肯离去。

雕像四周,古木参天。

雕像南面,是16幅砖雕,内容为“孙武圣绩图”。

如果从另一条路去孙武苑,那么从停车场到景点,只要走几百米路就到。经过一个“兵法圣地”的牌坊,马上就到“孙武苑”。

孙武苑是孙武的隐居地、《孙子兵法》的诞生地。

孙武苑内,有一个“博弈亭”。

走过博弈亭,就是孙武居住的“茅蓬屋”了。这茅草屋,就是孙武隐居撰写《孙子兵法》之处。
茅蓬屋往上,就是孙武雕像处了。

游览完“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再往“宁邦寺”、“玩月台”。这两个景点,在下山的道路边。

宁邦寺从高到低,共有三层殿堂。第一重是“念佛堂”。

第二重是“海云禅洞”,禅洞里是一个巨大的卧佛。


再往上攀登几十级台阶,来到宁邦寺的最后也是最高一重建筑——“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看山下景观,藏书镇就在脚下。

从宁邦寺出来,实在太累了,天气又热,汗湿衣背,玩月台就懒得再上,还自我安慰说留点景点在下次。
不过,经过烧烤园门口时,还是不顾疲劳,下车拍下了烧烤园的外貌。

回到景区大门口,池水波光粼粼,山泉淙淙作响,翠竹包围中,“铁竹亭”三字隐约可见。
出景区大门,马路对面是一个大型水上生态景观——御湖,景色也是十分了得,如果不怕腿累,可以去转一转。御湖边上,有一家五星酒店,如果不怕钱贵,可以去尝一尝。

短短2个多小时的游览,在领略到穹窿山优美的山水风光的同时,又感受到皇家文化、道家文化、孙子兵家文化的丰富和深厚。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结合得如此紧密,见证了穹窿山景区近几年的开发和建设的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