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那么多英文缩写?

(2006-03-23 10:06:13)

为什么要那么多英文缩写?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风靡,各种媒体中,特别是报刊中的英文缩写越来越多,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以致对英文知之甚广甚深的人,一时也难以弄清许多较少见较新鲜的缩写代表的是啥意思。

WTO,天天见天天嚷,而且没有跟它相近的缩写,多数关心时事的人都明白是什么。MBA则只有想考想读的人才知道,不少人可能把他和NBA混淆,可是不幸又被自己造出来的一个CBA再混淆一下,真不知是不是想借此把中国的篮球水平也搞成世界一流。而这个C,大概加拿大、古巴、捷克、智利……都可以用。赶那个时髦有什么意思。

在新兴技术领域,新词新概念涌现的速度太快,许多英文缩写来不及汉化,暂时引用一下,是有情可原的,但那终归不是长久之计。笔者并不想难为编辑同志,可是我估计许多报刊杂志的编辑,也没有几个尽知WAP手机是什么手机,GSMCDMA制式是什么制式,GPRS终端是什么终端,DSL技术是何种技术,VNP解决方案是哪样方案,IPTV是哪种电视,ERP是干什么的软件,IAEA是哪个机构。科技工作者们大概也会被ISDNADSLGISGPSGSPISPCBDDSPECB……等等等等搞得糊里糊涂。

如果能够编出点理由,只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引用一些英文缩略语,还算说得过去。不幸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用语也在慢慢缩略化和西化。明明是实德对申花,偏偏要说是实德VS申花明明是火并,偏偏要说是德比明明是聚会,偏偏要说是派对明明是网络日记,偏偏要说是博客。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丈夫就会变成“黑漆板凳”,妻子也就会成为“外夫”。可以有把握地说,绝大多数不懂英文的中国人能懂得“对”、“火并”、“聚会”、“网络日记”是什么,而懂得英文的却未必能把越来越多的半生不熟的英文或汉化缩略语搞清楚”。

这种现象使得不少人开始把看报刊杂志视为畏途,不免对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产生了一点怀疑。难道我国语言真的已经无法表达新的概念了吗?我们读英文书报要使用英汉词典,那无可非议,然而,难道中国人读中文报刊时还需要手持一本英汉缩略语词典吗?更何况编写缩略语词典的速度大概跟不上新鲜词语出现的速度哩。

不由得想起我们中国人实际有很高的智慧,君不见当我们不但不直接引用Lezer,而且抛弃了莱塞“莱泽”、“镭射”的音译而使用激光这个词时,含义的表达是何等精妙!激光激光,激发的光,多么准确恰当!同样,电话、电报、复印、传真,也成功地取代了PhoneTelegraphZeroxFax等等原文和音译。当数量巨大的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有相应的中文名词时,书写和阅读是多么容易。曾经用过一时的PVC很快被聚氯乙烯取代,而表示聚四氟乙烯的PTFE则几乎没有被引用过。

的确有很多英文缩写比较简短,可以免去一大串汉字名称的繁琐,但对不能用英语思维的大多数人来说,看了简短的缩写仍然需要在脑子里把它转化成汉语,而这个转化常常要借助英汉缩略语词典来完成,这不是糙话说的脱了裤子…吗?当缩写的数量成百上千,并且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时候,简短的优势不但会丧失,甚至还会引起混乱和误解。

笔者并不一概反对使用英文缩写,在专业书籍中对没有准确的中文可以表达的概念,或表达形式很麻烦的概念,可以在一定时间里引用,而且其中个别形成了目睹即知的也可以长期使用下去。但绝大多数仍然应该用中文来表达。特别是非转业的通用性报刊杂志,更不宜随意使用英语缩写。每个专业的专家可以很快地将他所熟悉专业的英文缩写用中文表达出来,比组织一批语言学家编词典快得多。关键在于提倡和推动,而这正是媒体的优势,也是媒体的责任。如果报刊杂志上、电视广播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英文缩略语,人们自然就会追而效之,因为这样当时很省事,更重要的可能是为了标榜高深、显得时髦和有品位。久而久之我们就可能被越来越多的缩略语淹没,省事就可能省出更多的麻烦。正所谓,邯郸学步,学得不好,就连路都不会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场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