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亲语文:大气明朗中的细节关怀——听虞大明上《家是什么》及沈大安老师评课

(2007-09-12 20:50:45)
分类: 备课工作室
周一贯先生评价虞大明老师的课:课如其名,课如其人,即(大)气,(明)朗。这次,在杭州市第五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中,虞大明老师演绎了《家是什么》,亲自注解了其“大气明朗”的特质。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大气明朗中的细节关怀,许多课堂细节,映射出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怀,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关注,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无比投入。
 

    课文选自上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家是什么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警察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百姓来讲,只能说曾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么?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加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细节一  渲染情节,引发质疑

   (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后,进入第二环节:初读故事,自主设疑)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请你们边听故事边思考,听完后,提出你很想研究的问题来。(和着音乐,教师深情朗读文中的两则故事)

    初读,摒弃了目前很流行的做法——概览全文后谈感受,破旧立新,别具一格。而这一小小改动恰恰反映了虞老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全面考量。课文虽短,但主题鲜明,有较多的说理成分。虞老师单刀直入,抠出了文中的两个小故事,并通过自身范读渲染了故事情节,达到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引发质疑的目的,可谓清晰明快。

 

细节二  把“数学”请进语文课堂

   不是说,语文课就要用语文的方式进行吗?
 
(第二环节:初读故事,自主设疑。听完第一个故事,学生开始提问:)
  
 生1:家单单就是房子吗?
 
   生2:富翁明明有自己的别墅,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家?
 
   师:好,看老师记录你们的问题。板书:别墅≠家?

 (教师继续配乐朗读第二个故事,学生听完后再提问:)
    生1:是不是有个女儿就有了家?
    生2:是不是有了亲人就有了家?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表达你们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女儿=家?并板书。

 (第五环节:延伸拓展,强化感悟。学生满怀深情地读完最后一段:)
    师:你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现在都有答案了吗?用一个等式告诉大家好吗?家等于什么?擦去板书中原有两个等式里的问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家=亲情

    语文课,最好能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从而凸现语言的功能。但是,语言和思维是并进的,缺乏思维的语言犹如一潭死水,精到的思维如果能包裹上生动的语言外衣,则会散发出思想的熠熠光彩。虞老师借用“数学”中的等式,帮助语文课做好了“概括、提炼”的工作,让“抽象”更直接,使问题更明朗,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后面的探究、体验“演绎”得更为具体、委婉而鲜明。

 

细节三  词语分类教学有技巧

    在第三环节:整体感知,找重点句中,根据上一环节提炼出的两个问题,即“别墅≠家?”和“女儿=家?”虞老师引导学生带着“家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读课文。之后,首先反馈词语的自学情况。教师出示了三组词语:

       洛杉矶     卢旺达      热拉尔
   
竹篱茅舍   高堂华屋    别墅
   
辗转数地   离散丧生    温馨

    给我以深刻印象的是第二组词语的学习,教师问:第二组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体会竹篱茅舍和高堂华屋、别墅的区别。
    沈大安老师在评课中非常认同这种词语教学的方法,他认为:词语教学要尽可能走向整合。同时,他也指出词语教学常常被拆开肢解。他说,现在有的老师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认识、读好词语;课后再抄抄写写,往往就忽视了词义的理解。殊不知,不正确理解词义就会影响思维的准确性。
    沈老师还问听课者:字词的音、形、义,哪个最重要?回答当然是“义”。沈老师说,“义”是核心,教学不仅仅要关注“义”是否确切,还要引导体会其情味和用法。可见,虞老师运用了“有什么异同?”这个很普通的问题,却巧妙地进行了词语的“整合”教学。

 

细节四  挽救了一条思想的虫

    当我带着奖状回家时,                            
    当我带着委屈回家时,                             
    当我病倒在床上时,                                。 
   
当我                                           

      (这一练习出现在环节四:深入探究,自主释疑中。在理解富翁失去爱、没有亲情时,师引导学生选用一个句式说说自己的幸福。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
   
生:当我发脾气时,爸爸妈妈会安慰我。
   
师:发脾气?你为什么发脾气?
   
生:父母惹我了。
   
师:父母怎么惹你生气?
   
生:他们不由我说了算。
   
师:父母不遵从你的意愿,你生气了,发脾气了,父母还会安慰你,你真够幸福的。不过,有没有谁能够劝劝他,那样的话,他会更幸福的?

    教学过程中,当孩子发言不符合教师所预想的,教师不应该含糊带过,而应该花点时间解开症结。虞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发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循循善诱,终于捉住了那一条思想的虫——“父母不遵从我的意愿就发脾气”,并让同学“劝劝他”,这既是同伴间的平行教育,又没有错过语言训练的时机,还紧紧围绕“幸福”的主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沈大安老师评课时,对于虞老师这一处理,大为赞赏,他还拿虞老师前几年上《景阳冈》时的一个细节作对比,突出虞老师在课堂调控艺术上的进步与成熟。那个细节就是:虞老师问同学们“武松打死了老虎,你们准备给他什么奖励?”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奖励他一套别墅两个美女”,虞老师只是说了一句“你也真是……”当时,虞老师虽然已经发现孩子的问题,但反馈时处理不到位。而这节课中,虞老师不仅捉住了那一条思想的虫,还挽救了它。

 

               细节五  首尾相衔,增量尽显

      (第一环节:师生谈话,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吗?说说你爱家的理由?
   
生1:我的家有100多个平方,又大又漂亮
   
生2:我的家也有100多个平方,装修得很豪华,我很喜欢。
   
生3:我的家有500多个平方,也装修得很漂亮。
    师: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家,我知道你们的家都很大,也很漂亮。那你们知道家究竟是什么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进入第二环节:初读故事,自主设疑)

   (第六环节:回应开头,话说我家)
   
师:现在,老师相信,每个人对家都有了真正的理解,如果让你重新介绍,你会怎样介绍呢?来,让我一起分享真正的有亲情的家。(学生再次介绍家,并且都围绕了一家人的亲密和睦展开)

    对于家的认识,课前,孩子们觉得家就是高堂华屋,家是物质的;学完课文后,可以明显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认识上的提升,他们能从家人的亲情故事中重新定义“家”的概念,并学会寻找和感受亲情。并且,孩子们的认识也转化成了诗一般的语言——在第二次介绍家之前,虞老师先出示一首关于“家”的小诗,让学生合作写一写:
      
家是用爱筑成的,
   
家是用情装饰的,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家像安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家像                         
   
没有亲情和爱的人,
   
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孩子们的语言和精神同时得到了丰收:家像冬天的太阳,给了我温暖;家像爱的大海,我在爱中快乐成长;家像夏天的冰激淋,带给我凉爽和痛快;家像一把大伞,为我遮风挡雨;家像巧克力,让我们共享幸福和甜蜜…… 

     虞老师的课里,精彩细节还有很多,如体验与训练相融;主题回旋,一唱三叹……当我们细细寻味,便会越来越感受这大气明朗中,时时充溢出来的细节关怀,这种关怀,温暖着听课者,一定也温暖着孩子们。

                         写于2007年4月28日下午二时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