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最新高考模拟作文精解精析
(2022-03-31 11:04:33)
标签:
2022高考高考模拟作文最新高考 |
分类: 作文教学与备考 |
(一)
【试题呈现】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万物皆有所依。——《说苑·建本》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陶行知《自立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为两段言论。第一段强调“依靠”。“依靠”是指靠别的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材料中的“鱼儿”“鸟儿”“草木”皆有所依。而“水”“风”“时”皆为“鱼儿”“鸟儿”“草木”本身的外部因子。后一句“万物皆有所依”是对前面的总结论述。换言之,“依靠”外物,是自然界的常态,也可推而广之,人类社会同样适用。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善假于物也”。
第二段仍然强调“依靠”,不过“依靠”的对象有所不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连用四个“自己”,旨在说明要“依靠自己”;“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从反面说明“不依靠外物”,要“依靠自己”。
材料的核心词为“依靠”。两段材料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反相成,辩证统一于“依靠”二字。依靠外物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理性;依靠自己是一种心态,一种观念,一种意志。要不要依靠,依靠什么,怎样依靠,是考查考生对“依靠”的内涵理解和辨识,对人生的反思和选择,甚至是对社会的关照和思考。
当然,材料只是一个引子,一种启示,一个由头,意在启发考生对“依靠”这一概念或现象或观点的思考,并非指定写作内容。考生应该以此为基础深入解读并剖析“依靠”的内涵、对象、方法等。
本次作文旨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语文素养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写作立意的高下区分关键在于考生对“依靠”的辩证解读和个性化的思考、认识。“依靠”外物(人),或者“依靠”自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皆可立意;依靠自己并非排斥依靠外物(人),依靠自己也并非拒绝依靠外物(人)。这一点,考生一定要理解透彻,在文中阐释清楚,才能让读者看得明白。文中应避免“绝对化”“一刀切”的表述,也要避免“各打五十大板”的平均用力,导致观点游离,重心不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要符合“常理”思维,摆事实,讲道理,说“人话”。如果能够审视并论述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站在历史的高度涉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站在美学的角度涉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则更妙!
(二)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西安小规模疫情,全国各界出钱出力,全力支持西安抗疫。西安大一女生陈欣悦捐赠14000斤蔬菜,获得广泛关注。有网友们称赞陈欣悦及其父母堪称“大义”。有网友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但网络却也还有异样的声音。有网友认为:作为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要求父母捐赠14000斤蔬菜,实在是方便了社会却为难了家人。
也有网友认为:因为陈欣悦是富二代,家庭优越,否则父母不可能盲目支持,更不可能出手就是14000斤蔬菜。还有网友说:陈欣悦一家很聪明,虽然现在花了不少钱,但给女儿买了名声,甚至还可能为全家买到好的未来,还是非常合算的!
对于西安大一女生陈欣悦向学校捐赠14000斤蔬菜之事,你怎么看呢?
振华中学宏志班将要开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阐释你的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西安大一女生陈欣悦向疫情中的西安捐赠14000斤蔬菜之事”,同时还有关于这件事的几种不同的声音。题目要求考生阐释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所以这就限制了作文的内容,必须“就事论事”。
写作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观点,对于陈欣悦的义行给予肯定,然后可从“义行”的初衷,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加以阐释,困难关头伸出援助之手的都是“善举”,都值得鼓励和提倡。同时,作文中必须对材料中所给的否定声音予以回击,并指出这种错误声音背后的实质以及危害,鼓励读者要尊重“善举”,保护“善举者”,并争做“善举者”。
参考立意:
1.每一份善良都不该被辜负。
2.“大义”之举,不容诟病。
3.莫以恶意寒了仁心。
(三)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
《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跆,jiá,绊倒。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指出,有人认为“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如果按照死板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人生,那么人生就缺少了惊险的刺激和意外的惊喜,变得索然无味。材料第二段则指出,凡事都要有准备,讲话前有所准备就能言之有据,不然就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所准备就能水到渠成,不然就会陷入困境;行动前有所准备就能及时化解风险,不然就会追悔莫及。从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人生是否需要提前规划。从第一段来看,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生活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或刺激;而死板的计划既无法适应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无法培养我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少了许多探索和创造的乐趣。从第二段来看,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两段话的观点相左,考生可以认可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还可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体验和思考”“看法”等词语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谈人生不需要提前计划;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方面谈凡事都要有规划;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谈凡事需要适度的计划,以便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要灵活变通,修正计划,让我们的人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写这类意见相左或相对的材料作文,考生一定要注意,认可什么否定什么,观点必须明确,切忌含混不清。
参考立意:
1.规划人生,行稳致远。
2.人生因规划而臻于圆满。
3.人生多元,精彩无限。
4.人生多彩,且行且规划。
(四)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以婆娑舞姿重现《洛神赋》。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开场舞《洛神水赋》(原名《祈》)美出天际,红出圈外,惊艳全网。
据介绍,水下跳舞要带2到10公斤的配重,水下拍摄50秒到1分钟才换一次气还要保持水中的舞姿优美流畅,一分半钟的视频拍摄了3次共花费了26个小时……这是《祈》背后的匠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美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此次写作的中心话题是“美”。作文材料由两自然段组成:
第一自然段谈的是“美是什么”。《祈》的灵感来自敦煌飞天,舞姿重现了曹植《洛神赋》,承载了古典浪漫元素,发扬了传统优秀文化。洛神绝美灵动的气质借助水下舞蹈的形式,通过美轮美奂的舞姿、精美绝伦的光影得以充分表现。《祈》融入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使传统的美焕发着新的生机。美是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结合的产物。
第二自然段谈的是“美是如何产生的”。紧扣结尾处“匠心”一词。由材料可知,“匠心”指的是编导新颖独特的创意,舞者出神入化的舞技,摄像师、导演的精益求精……“好作品”离不开“苦功夫”。美是精心打磨和苦心熬制的成果。
(五)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行为由自己做出,名声由别人赋予。获得社会认可,争取个人荣誉,是人之常情。好名声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但归根结底是自己从修身养德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来鼓励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
以上论述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重在启发考生思考“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写作任务中的“启发意义”,要求考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名言的阐释和论证中,思维可以更为扩散、深入,充分体现自己对名言的感悟与思考,突出“行,而后得名”的思想。写作要求“选准角度”,提醒我们不能对“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泛泛而谈,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切入口,从“求什么名“怎样求名”等角度进行深入论证。
参考立意:
1.花香蝶自来。
2.勇担责任,自会留名。
3.行,而后得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