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演讲稿、发言稿
(2022-03-26 15:23:25)
					
											标签:
																				
                            2022高考演讲稿发言稿 | 
					分类: 作文教学与备考 | 
演讲稿写作指导
一、知识建构
演讲稿是一种宣传性和鼓动性都非常强的应用文体,有完备的论证逻辑是它与一般议论文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演讲稿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煽动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演讲稿就是“感情增强版”的议论文。
作为考场作文的演讲稿,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发散、论述,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等。而一篇好的演讲稿应当更加注重真切、“悬念”和激情,富有煽动性和感染力,这才能吸引人和打动人,斩获考场上的高分。
(一)演讲稿的特点
【观点鲜明集中】
演讲是为了表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而且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对于作文而言,其观点来自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以及要求。因此审读题目,得出立意是我们写作演讲形式作文的第一步。有了中心立意,下一步就需要让你的讲稿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不能出现游离的情况。
【与“读者”的互动性】
真正的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演讲中,演讲者除了运用语言之外,还可以结合肢体动作、眼神等与听众交流,而在我们的写作中,只要做到语言上与读者的互动就可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还要针对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演说者所处的地位、身份以及演讲时间等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情感性。
“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演讲是一种有声音的感染艺术,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在思想内容方面,议题要与听众休戚相关,主张要与听众痛痒与共,感情要与听众喜怒相通。在表达形式方面,要调动修辞手段,如设问、反问、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借以增强感情色彩,激发听众情绪。
3.鼓动性。
演讲词的语言要深入浅出,逻辑性强。让听众在听到每一句话的瞬间都能对讲话内容有最大限度的理解,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演讲稿就会富有鼓动性。
4.亲切性。
演讲毕竟是人与人的交流,你的语言不能高高在上给人以压迫感,而应该做到与听众的亲切互动,能够让听众听下去。
5.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
(二) 演讲稿格式
如果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需要注意下面的格式和技巧。
(1)标题
1.演讲也要有题目,位置居中。
2.演讲稿的标题应该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一般3种形式(以“劳动”为例):
揭示主旨型,如《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提出问题型,如《当代人真的不再需要劳动吗?》
思考问题型,如《劳动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2)称呼
1.人物称呼要顶格加冒号。
2.演讲稿的称呼根据听众身份和演讲需要来决定。
如2019全国卷二要求“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一篇演讲稿,那演讲稿的称呼就应该是“同学们”或情感更强烈的“同胞们”。
(3)正文
1.开头语吸引听众,引出下文。
一般有6种形式:
由基于背景的问候或感谢语开始;
以概括演讲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开始;
从演讲题目开始;
从演讲的原因开始;
以别的事件引入正题开始;
以反问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始。
(消极否定、道歉、开玩笑这几类的开头通通不要)
2.正文需要有明确的思路。切勿被自身盲目的情绪所带而忘记了说理论证。演讲稿的正文即中心内容,它大致和议论文相同。和议论文写作不同的是,为了有澎湃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演讲稿的正文最好不要出现过多句式或复杂的陈述长句,尽量多使用排比等富有变化的短句。另外,反问和设问句的使用也能使演讲稿变得更加优秀。
一般3种形式:
记叙性正文,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来表达演讲主旨;
议论性正文,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依据,以说理来表达演讲主旨;
抒情性正文,用感情热烈的抒情性语言表达演讲主旨,以情动人。
3.结语收束全文。演讲稿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收束。一个优秀的结语是要在总结全文和照应主旨中将情感推向高潮,和听众融为一体。常见的结语有提出希望、提出倡议和号召、发出誓言等等。
二、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06年,25岁的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揭出病苦为己任。
材料二:黄文秀,2019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工作,
2018年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间,一心为民,使得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材料三: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同学冲上了热搜,她高考文科成绩676分,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大考古系这个冷门专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
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次作文题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多材料任务驱动作文。材料内容由三位青年的择业组成,联系当今时代,给出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写发言稿的情境任务,内容贴近考生生活,择业话题与“青春、时代、社会、国家”紧密相联,旨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三则材料都是正面的,再加上引导语的指引,只要认真阅读,审题难度不大。
根据材料,本文的立意应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兴趣爱好、家国利益、人民需要、时代呼唤、现实担当等联系起来。三则材料所涉及到的三个人物均有年龄呈现,加上我校、高三年级学生大会、钟同学的名义这些表述,我们应该看到:命题者想要考生结合自身体悟,探讨“青年一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另外,所给的三则材料对写作既有限制,也有导向。无论是25岁的鲁迅、30岁的黄文秀,刚高中毕业的钟同学,还是即将毕业的考生,都具备青年的特征,青年一代如何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考察意图呼之欲出。发展自我,心怀家国的生涯导向也潜藏其中。因此,考生作文的主题应紧扣“青年一代的生涯规划”,立意以将个人发展和家国重任结合为佳。个性的职业选择允许,共同的家国情怀不能丢。
参考立意
1.青年择业,家国天下
2.纵马新时代,择业闯天涯
3.我择我业,我尽我责
4.让职业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
5.择我所爱,许身家国
6.职业幸福咋规划,小我融入大国家
拟题参考
带着热爱去点亮星空
坚守理想,心怀家国
此心安处是吾国吾愿
身如浪花,献身河流
满地六便士,愿君寻己月
我们身在历史何处
无问西东
何须生入玉门关
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百花齐放,执着于梦
参考例文
无问西东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选择了北大考古系的钟同学,很荣幸能与在座高三的同学们一起交流职业生涯规划。我与在座的同学们都一样,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走入高三,渴望走出脚下的土地,飞向更远的未来,在此刻,确立目标是重要的,职业的了解是目标更明确的方式。
职业之多,之博,之广,应接不暇。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了更多的新型职业,找犬师,补娃娃匠人。我们应该感谢时代,让所有的兴趣与个性都能绽放光芒,让所有的想法与才华都能用之有道。俗话有说“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反映了每个行业存在的必要性与职业的平等观,然而事实往往并不那么理想,人们把职业简单分别前景好与不好,收益高与不高,热门与冷门。在这个烦扰多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听。
听,社会的呼唤。此听不是说听众人之声,了解社会上各类职业的需求自然是必要的,更多的听是关注社会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25岁的鲁迅在日留学时观日俄战争教育片弃医从文,他的选择是勇敢的,更是深刻的,那个年代的中华需要它苍劲的笔尖,需要他灵魂的唤醒,基于社会利益上的选择更具有幸福感。你从来不是孤舟一人的奋斗,你的头脑上方是人类浩瀚的发展与变化,是社会的成长,命运、过去与未来,你来自天空,终成繁星。
听内心的声音,这从来不是一件易事,人生在世总渴望留下自己的痕迹,又渴望收获舒适与名利,职业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价值观的选择,也许你一腔热血战胜层层困难,听从了心底的声音,但你是否能在他人只顾眼前短利之时,守道义惜真信珍名节?你是否能在他人止步于高山之时,仰望高山,拨开层层迷雾,尽览朝阳?听内心的声音只是第一步,牛羊才成群结队,猛兽才能独行,也许你的路途孤独,但请别忘记当初让你坚定选择的声音。
我一直以为职业是人在社会的象征。以个人的身份进入社会的融合,对于你的职业,于人于业应是一体的,浑然天成的,达到内外合一,个众合一,在其位谋其职是自然的,享受乐趣,实现价值是必然的,两者的重合是幸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了考古学,这并不是个困难的选择,也不值得歌颂,但若能浅谈一些人们对职业对外物的成见是最好的。
同学们,回头看看历史的刀光剑影,有人淹没于间,有人名垂千古,但他们都是尘埃的一部分。听从自己的声音,听从社会的声音,我们终成人成事成己。愿听从你心,行你所行,不叹朝露,无问西东。
发言稿写作指导
一.知识建构
什么是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高考作文中要求写作的发言稿,写作情境大多是参加学校、班级或者一些团体组织的专题活动,如座谈会、读书会、讨论会和分享会,表达自己对某一人物、某一问题的思考或看法。
写作发言稿,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发言稿写作,考查了学生审读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考查了学生清晰表达自己思想认识的能力。
(一)发言稿的格式
发言稿在格式上与演讲稿大体相同,一般包括标题或题目、开场白、正文、结尾四部分。
(1)题目
要求中一般明确指出要自拟标题,标题要言简意赅地表明发言的主题,如能运用对仗手法,或是比喻等修辞手法,让题目句式整齐,或是拟题形象生动则更好。
(2)开场白
“开场白”相当于“前言”或“序”,一般写发言的缘由,表达谦逊之意或感激之意,然后引入正题。也有的开头有“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之类的称呼;或者在“序”中以东道主身份对来宾表示欢迎,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3)正文
正文是发言稿的主体部分,三四个段落。写发言的具体内容。要注意落实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任务,根据情况,有的作文从几个角度论证,有的作文就一点深入论证,段落之间注意衔接过渡。
(4)结尾
可适当概括、申述一下自己的主要观点,也可写一些要求或者省略这一部分。
结尾致谢,发言结束,表示感谢。“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二)发言稿的特点
1.语言风格
发言稿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风格相对书面化。
语言简洁明快。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但发言稿的语言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讲究文采,语言寒碜简陋。这会影响自己思想的表达,削弱发言效果。首先要追求文从字顺,语言畅达;其次能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增强说理力度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再次,要融入自己的真情,真情灌注,便气韵生动。
2.发言内容
内容上要注意:
切合情境、符合发言者的身份是发言稿的基本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宜开门见山,不宜东拉西扯。
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这里要说明一下,以前常规的立论中,中心鲜明只允许有一个论点,全文都必须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若有几个论点,就是中心不明确,或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做不到深刻透彻,作文是不合格的。但是发言稿却允许谈论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者就一件事情、一个人物表达几个方面的看法,一般为两三点,也不易多,多了就琐碎,说不透彻。这几个方面的看法和观点,要注意分段,要注意用中心句归纳段意,要注意放在段首,总之,发言稿是书面的讲稿,是口头语言的书面化,要条理清楚,要突出重要的意思,要让听众轻松把握。
二、实战演练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齐桓公:他的身份是君主,从材料中看,他“装死逃脱”,说明他是一个机智的人,能随机应变,懂得隐忍。即位为君后他能忘记“一箭之仇”,重用差点射杀自己的管仲,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不计前嫌的人,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他为了成就霸王之业,能宽容自己的敌人,志向高远,表现其不凡的抱负。他唯才是用,而不是被个人情感蒙蔽,表现可贵的理性态度,这是真正的王者风范。
鲍叔牙:本来是齐桓公的辅臣。从材料中看,他为了成就桓公的霸业而举荐管仲,自己甘居管仲之下。一是说明鲍叔牙慧眼识才,能认识到管仲的才能和价值;而且爱惜人才,不肯埋没人才,让人才能各得其宜,施展才华。二是表现鲍叔牙的大公无私,以国事为重,不存私利。他知道举荐了管仲,自己的地位必然下降,但是依然为成就国君的霸业而让贤,表现出公而忘私的精神。三是表现他有宽广的胸怀,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大力举荐贤才,而自己甘居其下,有低姿态的高贵。四是赞扬鲍叔牙重友情,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把管仲从囚徒中解救出来并推荐给齐桓公。
管仲:从材料中看,孔子称赞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他的功绩彪炳千古。他本是公子纠的辅臣,在争位之战中纠失败了,自己也被囚禁,但当历史给了他机会后,他却能很好把握机会,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说明成功的人生是需要机遇更需要实力,鲍叔牙之所以举荐管仲,齐桓公愿意摒弃前嫌,重用管仲,也是因为他掌握了治国之道强国之术。所以说有能力有才华,有作为有贡献,其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参考例文
桓公的方寸内心
(标题,要立意明确、言简意赅,力求文采)
亲爱的各位同学:(称呼顶格写,加冒号)
大家好!(问候语,退两格)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开场白,表达自己的高兴、荣幸、感激等心情。说明自己的发言题目是什么。)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正文是发言稿的主体部分。这一段文字先明确了自己评述的对象是齐桓公,但作者以退为进,指出他似乎没有什么过人的吸引人眼球的历史功绩。)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作者笔锋一转,突出齐桓公的历史功绩在于捍卫了文明。)
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作者深入分析,认为历史功绩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观点。更进一步看来,齐桓公的几次选择关乎文明存续,把阐述的重心引到齐桓公心理和心态的分析上来。)
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信任。(作者阐述两人的关系,重点写齐桓公对管仲的个人恩怨原谅,和政治上重用,更有对管仲改革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足以表现齐桓公的圣君和一代雄主的睿智特质。)
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
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进一步进行假设论证,表达成就霸业捍卫文明的根本在于齐桓公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于正确的心灵的选择。个人心灵的微澜,能形成历史的波涛。)
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运用比较论证,强调齐桓公之伟大,在于信任管仲,在于管控自己的情绪,这一过程不外显,但意义非凡。突出了做出正确心灵选择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大学》从“正心”,一路推导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许有它的道理。对于个体成功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书写,那心里的细微波动,往往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总结全文,引用儒家经典,点明心灵微澜对个体成功、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决定性作用。然后推导出要磨练内心的结论。)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发言稿的收束语,致谢听众。)
发言稿的收束语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如果是争论性强的话题,还可以说“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