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乡愁”立意分析及范文
(2021-07-19 19:41:34)
标签:
高考作文作文立意乡愁作文乡愁范文 |
分类: 作文教学与备考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生根;随着全球化进程,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国外求学谋生。人们距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其实,所谓“故乡”,不止是我们的生养之地,也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文化的原乡。乡愁源于人的内心,不仅是因身休远离故乡而生出的念想,更是因心灵之家遭遇变故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现象。
后面的两句提示语:“有人心怀乡愁---”“有人放下乡愁---”,是提示两种不同的思考路径,省略号表示还可以有第三种第四种思路,只要你的思考扣住了“乡愁”、“故乡”、“安顿心灵”的关键词就好,只要你真实自然,辩证深入地绽开自己的思考------如:“怀念故乡,又不囿于故乡,才能展翅远翔”“心中倘若有故园情,何处不问莼鲈香?”“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把他乡当故乡”“心系故乡,方能立足天下”“四海为家,是时代的召唤”“身在远方,心在故乡”“维系于原乡,进取在他乡”“乡愁为舟,伴我远航”
审题还要注意思考:材料中第一段长长的文字意图何在?主要是展现社会现实背景,暗示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希望你以关注现实的眼光,从时代变化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去驱动你思考,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是发挥试题导向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让你表达作为高三的学生,作为一个准成人、准公民对社会生活与文化传承的思考。所以,写作中要注意展现的是“你”作为一个即将为梦想远航的高三青春学子的看法和态度哦!文如其人!一句话,你的真切表达都在体现真实思想,都在展现一个优秀考生的形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有世界眼光和前瞻思想;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而且很阳光。下文就是如此!
安漂泊之魂,扬精神原乡
人生之旅,总有一种力量推着我们向外走,总有一种力量拉我们回原乡。席慕容形容故乡为一支清远的”笛”,笛声悠长绵扬,让我们在远行之中回归我们的精神原乡。若归而不得,便有了乡愁。
重升故乡人情温度。当我们回望故乡之时,贪恋的是邻里乡亲晨时一句清亮的问候,是有喜事时家门前几大桌的喧哗闹腾,是夏夜里聚在一起看电影,夜里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们贪恋的是故乡人情温度,是世代聚宗而居的血肉温情。而要有人情温度则必要有人。如今,城市化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变得拥挤繁忙。而乡村却在青年人的离开与老幼的寂寞留守中沉寂。乡村因人的存在而成为故乡,也必会因人的流逝离开而消亡。乡村的消落是故乡的离开,是乡愁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让更多在”留不下也回不去”的生存困境中挣扎的人群有底气回乡,让故乡重升人情温度。
而乡村故土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什么呢?我想,那是一种世代与泥土、与河流、与鸟为兽相处为俾而积淀形成的精神气质,待视为人品质的艰苦奋斗,坚毅不屈,体现为相处之道的直白纯朴,体现为敬畏自然的生存之道。这些却在城市化、现代化中作为落后的标志被删去,于是我们失去精神力量,在更广阔的时代里不敢趋步,也许只有将这些品质弘扬,才能让精神力量重回故乡,扬游子之精神原乡。
唯有重视故乡之内在力量,才能安漂泊之魂,存精神原乡。
乡土文化:
安放心灵的家园
余先中曾说:“将我与大陆隔离,我的汉魂唐魄也会永远萦绕着那一片后土。”的确,当人们在全球化浪潮袭来时纷纷去往异国落脚,永驻于故乡。“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似乎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只要刻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基因传承不绝,故乡便仍是心灵安放的家园。
故乡是什么?也许是诱人的莼羹鲈脍,叫人为之而弃官回乡;也许是存于心中永不褪色的画卷,令人登楼极目时不禁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喟叹。”而在这个迁徒奔波已成常态的时代,故乡更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文化的原乡。当你在异乡吃到颇具家乡风味的美食,望见回忆中一处山水,听见久违的乡音时,油然而生的感动与熟稔充斥心灵,便好似回到了故乡。史铁生在异国时,蓦然听见了回荡在童年时光中的钟声,心灵便已回到了故乡,不啻内对现代版乡愁的最好诠释。
心怀乡愁,到何处都是故乡! 不必为远离故乡而失意,亦无须强迫自己忘却故乡。鲁迅在日学医时,不忘牵挂远方无穷的国人;杨振宁在美数十年的研究生涯,未曾割断他的中国根,最终送择回国,为故乡贡献余热。你看,他们与故乡迢递相隔,却又从未远离。
海德格尔曾发问: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里,何处才是家园?
其实,故乡的文化,那绵长的乡愁,便是心灵永恒不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