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题一技虚中求实,写出识见——情境驱动类作文审题构思谈
(2020-12-09 12:06:09)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教学与备考 |
虚中求实,写出识见
——情境驱动类作文审题构思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
我校高三月考作文,考了这样一个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张亚东是大一学生,三年前喜欢上火车等机电模型。疫情期间,他开始在家钻研铁路、桥梁、隧道等建设,并在自家菜地里“施工”。为此,他搜集图纸,购买模型,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还通过看铁路建设纪录片寻找方法。摸索了3个月,微型铁路终于修通!目前,张亚东已铺设了70余米铁轨、建了6座大桥模型。他把自己的“高铁”视频发到网上,居然有2000多万的播放量,赢得很多网友点赞。据报道,张亚东从小喜欢电动玩具,初中时就开始自己动手做汽车轮船模型,几年前他还造了一艘微型航空母舰,被网友看中,花了一万多元买走。他说,他的追求一直没断,今后希望将热爱变成事业。
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当然是强大的中坚力量,那么,年青人如何才能强大?值得思考。某电视台举办了“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谈起”的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陈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先生(青年报专栏记者),蒋女士(学生家长),刘老师(高中班主任),谭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虚中有实”。先说“虚”,一是发言身份和发言空间是虚拟的。作为考生的你,可以在陈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先生(青年报专栏记者)、蒋女士(学生家长)、刘老师(高中班主任)、谭同学(高三学生),任一身份中选择一个;作为考生的你,出现的空间是某电视台举办的“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谈起”的主题论坛,所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而不是普通的电视观众。再说“实”,张亚东此人此事是真实的,最初报道于泉港广电,地点在河南周口,有图有文有视频,百度一下便可找到。
这就意味着,这场电视主题论坛交流是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是值得我们品评、思索并形成于发言稿的。
这篇发言稿不是简单可以拟就的,首先要进行身份选择,当然我们可就熟悉的三种身份来选,这就是家长、高三班主任、高三学生选其一,若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专栏记者有所了解的,也可在两种身份中作选择。
一旦选定,就意味着“虚”已变为“实”,说话、行文就要与人物身份相合,就要符合电视台论坛交流主题“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谈起”。
需要注意的是,不再就张亚东一人事事来评议,而是谈张亚东现象来发表思想、观点与看法,这就意味着张亚东是高校学生的典型,是有志有为青年的代表,是新时代青年的楷模。面对这一现象,可见“仁”见“智”,显现出识见的异同。
议论文最重要的是以理服人,关键之处在于“识见”。
下面,就不同身份来谈“识见”和“发言”思路。
陈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需要求“真”务“实”
先赞张亚东的“求真务实”(略)。
再谈自己或古今中外科学家“求真务实”的实例(稍详)。
最后谈“少年何以强——求真务实”(最详,可条分缕析)
洪先生(青年报专栏记者)——青年要走“热爱”变“事业”之路
先讲张亚东的采访故事(略)。
再谈张亚东的采访心得(稍详)。
最后谈对青年的希望:青年要走“热爱”变“事业”之路,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最详,可条分缕析)
蒋女士(学生家长)——助力孩子爱之所爱
先讲张亚东的故事所带来的感动,最主要的是对他的父母的敬意(略)。
对一些家庭阻栏孩子正当爱好的反思(稍详)。
让孩子爱之所爱的具体想法与做法,对全体家长号召:助力孩子强大,家长有一份责任(最详,可条分缕析)
刘老师(高中班主任)——以亚东为榜样,成为强大的人
先讲张亚东在校的故事
总结提炼亚东一步步强大的关键点
对全体学生,对有为青年,提出希望——有梦想,有实干精神,有事业情怀的人可成为强大的人
谭同学(高三学生)——以梦为马,不倦探索,为国效力
旗帜鲜明,表明观点(略)
亚东现象分析(较详)
打算与希望(最详):以梦为马,不倦探索,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