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5-07-20 23:26:57)
标签:
365教育裴年忠课堂教学蟠桃网 |
分类: 教学研究思考 |
【分享专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分享时间】2013年4月20日晚8点至10点(星期六) 【受邀嘉宾】王智斌 【活动策划】裴年忠 邢晓波 【活动组织】邢晓波 颜学喜 【文字整理】曲秀红 【研讨QQ群】全国语文教师旗舰总群 【引言】 作为教师,谁不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个性、独具魅力!谁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热烈!谁不想让自己的教法独树一帜,课堂效率事半功倍!亲爱的老师,您的课是怎样上的?您有什么高招?有什么诀窍?那么,请您不妨走进来,看看名师的课堂,分享您的教育智慧!这里,因为有您的参与,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吸引学生!学生的个性会更加张扬!您的教学魅力也会更加独特!期待您的光临! 【研讨概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王老师谈了自己的四点做法。他对于“二次备案”、课堂问题的“切入口”,课堂启迪心智的问题,“拓展延伸”的技巧等问题,都做了具体解释。围绕他的做法,群员们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也与王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 【活动目的】 策划组颜学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今晚,王智斌老师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讲座。 【活动流程】 一、嘉宾分享。 二、群员提问与嘉宾互动。 【嘉宾简介】王智斌 男,现年34岁,中共党员,富县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富县学科带头人,现中国教师俱乐部骨干群秘书常务助理。 多次参与高三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成绩显著。潜心科研课改,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工作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讲座要点】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王智斌老师认为,应做好四点: 一、课前准备须充分,尤其要重视二次备案。 二、课堂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过散,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三、 把出彩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四、 拓展延伸不离文本,做到从文本“进进出出”。 【活动过程】 讲座内容整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四点做法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教学体会,今晚的内容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 从事语文教学十二年,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可以说,一直在自我反思中,我的课堂教学风格逐渐形成,课堂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尤其是担任教研组长以来,听课、评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也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 平时我们备课,多注重备知识,对文本考虑较多,害怕知识讲不完,进度赶不上,却忽视了关键一点——学生能力提不高。因此,在备课中应多考虑学情,根据学情,教学情况突出重点,突出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备完课后,要在心中想一想,尤其课前静心,抛弃烦杂情绪,把更多的激情带入课堂,会为课堂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尤其是现在,许多学校实行集体备课,有些老师就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拿来用或稍加修改拿来用就可以了。其实是大错特错。 “二次备课”对于集体备课尤为重要,根据自己的学生修修补补,根据自己的风格删删减减,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有效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教师自我成长。备课组的有效讨论,对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探讨,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乃至问题的拓展,都应该集思广益,激烈争论,这才是激活集体备案的关键。有些学校在教学之后,集体探讨形成定案,以备下一轮使用,其实也是可行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好的集体备案会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二次备课主要是自己对教材、对文本、对学情的再思考。 二、课堂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过散,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语文课堂不宜满堂讲,更不易设置更多问题,尤其是一些“能不能”、“对不对”这样的无效问题。对课文要有一个主问题,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就有一位老师紧扣课文“紫色的灵魂”设计了“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切入,效果就很好。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紫色代表高贵。那么大堰河高贵的地方在哪里?让学生带着兴趣读,效果就比较好。可能更多的老师讲授是按部就班,一节一节讲,讲得很累,教学效果却不突出。 尤其新课改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更应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有利于落实文本,也有利于拓展延伸,省时省力,效果会更好。主导我认为是引导,好的引导可以促进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 三、 把出彩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语文课要突出学生的读,不要用名家示范读、优秀学生读代替大多数学生的读。要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尤其要给诵读水平低的学生更多诵读机会,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展示磨炼自己的诵读能力,得到教师的细致全面的指导,提升自己的诵读技巧。 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刚提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刚放完视频,就让学生谈感想,要让学生多想想,多感悟感悟,安静的课堂未必就不是好课堂。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更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 一节课要以“读”贯穿,即“初读感知——深入品析——探究质疑——拓展延伸”。每个环节要以学生的读为先,教师要耐心、细心、全心指导学生读。不要以讲代读,以自己乃至教参的权威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解读。 如诗歌教学,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读好停顿;然后可以让学生分段读,指名读,读出情感。这个过程可能比较费事,效果也可能不如直接示范读快捷,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不断读中提高。课堂教学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指导中等生可能比优等生要费事的多,但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可能会更大。 课堂思考也不容忽视,希望教师多给学生时间去读,去悟,去交流。尤其高中学生,更要在课堂上培养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四、 拓展延伸不离文本,做到从文本“进进出出”。 课堂切忌平铺直叙,适当的拓展可以让语文生活化,提升学生思考感悟层次。有些教师课堂喜欢使用视频导入,但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停留在视频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把视频放在总结拓展环节,渲染情感,交流感想,效果会更好。 但注意一点,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不能人为拔高课堂育人高度,学科性质不明显。 时间关系,就与大家分享这四点,希望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精彩互动】 一、关于王智斌老师“课前准备须充分,尤其要重视二次备案”做法的研讨。 颜学喜:这种情况在学校中是比较普遍的。那么,二次备课是在教学进行中备,还是上完课后,再去备呢? 邢晓波:集体备课是教学通案,要变成个人教案。 高智盈:二次备课就是把通案变成自己需要的,不是上完课再备。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回来都还要交流课上情况 然后进一步完善。 颜学喜:二次备课是否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呢?那样更利于学情呀。 张世锷:有的学校是这样要求的,但是很难。 高智盈:我觉得那应该属于教学机智。有的课上完之后还要研究, 这就更加完善。二次备课的基本定义就是通案之上自己的再思考,形成自己的教案。其实备课无尽头,有成功的老师说 ,我上一节公开课 ,是用了十年时间来备的 。 王智斌:有些学校在教学之后,集体探讨形成定案,以备下一轮使用,其实也是可行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好的集体备案会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颜学喜:我们这儿是个人先备,然后是进行集体讨论,再形成个案。好的集体备案会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高智盈:确实,可以省时高效。 邢晓波:王老师所说的二次备课是否是高智盈老师理解的那样? 颜学喜:不同地区,理解与作用的角度可能都有不同的。 贾淑霞:备课也可以超越学校的界限,比如我们群就可以资源共享,然后再各自加入自己的风格,因时因地确定课堂内容。 司玉彪:所以二次备课不受地区限制。 王智斌:二次备课主要是自己对教材、对文本、对学情的再思考。 邢晓波:那二次备课可以理解为把集体通案变成个人教案的过程了。 司玉彪:教案集体备课不能成为整齐划一的标准,应有个人理解。 张爱颂:我觉得二次备课主要还是基于充分学情分析基础上对课程资源的再次整合。 二、关于王智斌老师“课堂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过散,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做法的研讨: 贾淑霞:“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容易,再进行就难了,我常常在这上面不知所措。 高智盈:只一两个问题导入是非常正确的 只是如果需要加深 ,那就不只是一个问题了。 贾淑霞:总有一种感觉:学生太笨。自己设计的感觉很好了,可实际上总不能如期望的那样完成任务。 颜学喜:学生不笨,而在于问题引领的切入口的寻求。 张爱颂:确定课堂引领的问题是个大学问。 颜学喜:张老师这一点也很重要。 邢晓波:学生的问题多是老师引导不当引起的。 卢兴治:难道学生问题多不好吗?学生提问多,说明学生在思考。 颜学喜:学生有问题,老师要注意综合分类引导。 高智盈:卢老师的理解歧义了吧? 邢晓波:我的意思是,如果说学生反应迟钝,那多是老师引导不当。卢老师是理解歧义了。 颜学喜:主问题的引领,是我们永久的话题。文本解读的准确度很重要。 张爱颂:颜老师说的这点的确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的关注点。应该成为我们备课的一个原则。 邢晓波:阅读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取决于话题的切入。 王智斌:可能更多的老师讲授是按部就班,一节一节讲,讲的很累,教学效果却不突出。 高智盈:我们存在赶进度的问题。 颜学喜:那如何做会最好的呢?我认为,课堂,尽量减少多余的东西。进度应与学情相结合,是这样吗? 王智斌:尤其新课改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更应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有利于落实文本,也有利于拓展延伸,省时省力,效果会更好。 张爱颂:其实学情应该是我们最该关注的问题。 高智盈:我感觉,现实教学中两者完美结合还需要更大努力。 颜学喜:让每一个设计点都有引领作用,都充分启动学生自主建构建。 卢兴治:学生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确定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学生,至少,教师可以研究这么几个问题: 这篇课文的学习,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自学掌握的? 学生已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和智慧? 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是什么?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对于他们的言语生命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课文自身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课文置于当下,有何独特的积极的时代价值? 教师自身对于这篇课文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根据课程标准,这篇课文必须教给学生什么? 秘书长邢晓波:各位老师,王智斌老师需要查宿舍15分钟,我们先讨论,15分钟后王老师回来继续 。 王老师查宿舍期间,群里针对卢兴治老师的问题,讨论热烈。精彩如下: 颜学喜:这是课前研究的内容。 张爱颂: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邢晓波:卢老师的这些问题提得好。 颜学喜:我们可以说说如何把握学情。 卢兴治:笔者在教学琦君的散文《春酒》时,首先做了一下几个方面学情的调查: 1、你的家乡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有哪些习俗? 2、对台湾作家琦君的了解,有没有读过琦君的散文? 3、学过哪些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或者古诗文。 4、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5、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哪些地方用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主要有哪些描写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班上大多学生能说出自己家乡的过年的风俗习惯,比如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分压岁钱,大年初一拜年,腊月廿三祭灶神,腊月廿八过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吃汤圆等,还有杀年猪、挂春联等等,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对于琦君的散文很多学生没有读过,对琦君这个作家了解也是很少。学过的关于思想情感的散文不多,但学过一些古诗,学生能够背诵出很多思乡的名句。细节描写学生已经接触过,在教学鲁迅的散文《阿长与三海经》和《藤野先生》时就学到过细节描写,学生比较熟悉。根据以上的课前调查,我就在教学设计时,对于作家琦君很有必要做一些介绍,特别是她写的思乡情感的文章,还要补充一些像余光中先生写的《乡愁》一诗,以及舒兰的《乡色酒》等,都可以预先发给学生阅读。 张爱颂:我觉得把握学情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做 卢兴治:教学者调查“学情”必须要从四个方面关注,一是课前预测“学情”,二是课中关注“学情”,三是及时调整“学情”,四是课后反思“学情”。 邓俊:导学案不失为好办法。 贾淑霞:学情了解越细致,教师驾驭课堂就越好办。 卢兴治:导学案要根据学情来编制。 王成超:导学案因问题都是老师提出,学生是否变得被动了。 邓俊:目中有人,心中有书。 冯庆军:导学案问题都是老师们预设好的,很死板。课堂需要人性、灵活性。 司玉彪:导学案问题的提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还有学生质疑。要有问题的生成 姜发群:赞成卢老师的方法。上课前,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综合学生的提问,分类、精选,然后编制出导学案 卢兴治:我的做法是,上课前,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综合学生的提问,分类、精选,然后编制出导学案。 邓俊: 学生提问能否让所有都进入文本。 王成超:对,问题的预设与生成都至关重要。 张爱颂: 导学案里也是有学生质疑环节的 颜学喜:课前,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综合学生的提问,分类、精选,然后编制出导学案。这样做,效果要好。 张爱颂:老师的导只是一个思路的引导。 颜学喜:也是一个学的方向。 卢兴治: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 邢晓波:老师这种导学案贴近学情。 颜学喜:可以去做,我们学校一直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利于师生同步成长。 司玉彪:课前,让学生提问,存在问题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提出的问题过于表面化,有些学生提不出问题来。 张爱颂:我们去年参加烟台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学习了海阳的导学案,叫四导四学稿。 还是比较实用的。 邓俊:导学案最主要要考虑编者意图和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 颜学喜:案的活用的基点是学情,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提的问题肯定不太深入,我们在整理综合时,提出主问题,分类进行引领。 邢晓波:质疑也是一种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没有质疑的预习是低效的。 卢兴治:课堂质疑最重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颜学喜:课堂中不是单纯的动起来与展示起来,而要真实的问起来。 邓俊:学情就是学生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质疑。 颜学喜: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偏。应当是对文本,而不是对导学案。 邓俊:语文课堂要高效必须让学生真正进入人本。导学案只是凭借的手段。 卢兴治:同意。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关注学情,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活跃思维,弘扬创新精神,那种无视学情,一味跟着经验走,跟着教参走,跟着感觉走的教学,最终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学。 颜学喜:这样讨论,是可以让我们的理解更透明化了,真好。 邓俊:语文课堂要高效必须让学生真正进入人本。 王成超:解读文本对学生来说就是水平的挑战。 颜学喜:也是对老师的挑战。 邓俊:教材和课程标准是最值得关注。 卢兴治:教师首先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颜学喜:老师不解读好文本,是难以应付学生所提的各个角度的问题。 高智盈:教材也只是工具而已。 邓俊: 学情在质疑过程就可以看出。 邢晓波:对文本的解读,见老师的功力。 王成超:所以说高水平的语文老师对学生影响深远。 邢晓波:大家对学生课堂展示如何看? 高智盈:五十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成在120以上和60分之间 ,学生如何了解、掌握? 卢兴治:展示不要只展示正确的答案。要展示易错点、难点、重点。当学生展示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的介入。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主导就是主要的导向作用。 张银燕:课堂展示有什么问题?还是展示的技巧? 颜学喜:课堂展示应在学生充分的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进行。 王成超:不仅要让学生展示,更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动是形式,质疑探讨才是内化。 司玉彪:课堂展示一是体现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的能力,二是锻炼自己表达沟通能力。我个人觉得杜郎口课堂展示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邢晓波:展示课中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把握? 邓俊:展示以学生为主,教师点评。教师是平等的中的首席。 司玉彪:展示不是只看学生优点,更要看学生暴漏的缺点,这些缺点带有共性。 秘书长邢晓波:王智斌老师回来了,大家欢迎王老师继续讲座吧。(王老师看讨论热烈,忍不住也插了一句。) 王智斌:主导我认为是引导,好的引导可以促进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 张银燕:主导就是一条引流的沟渠! 曲明凯:问题是学生展示的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三、关于王智斌老师“把出彩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做法的研讨: 邓俊:教学的重点在学上,我认为导学案这种形式比较好。导学案的问题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学,学什么。 卢兴治:学在先,教在后。 王智斌:每个环节要以学生的读为先,教师要耐心、细心、全心指导学生读。不要以讲代读,以自己乃至教参的权威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解读。 张爱颂:读是语文课的本分。多读方得细解。 王智斌:课堂思考也不容忽视,希望教师多给学生时间去读,去悟,去交流。尤其高中学生,更要在课堂上培养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张爱颂:我们可以发挥优等生的辐射作用,差异合作。万事开头难,一旦学生养成了差异合作的习惯,作用会超出我们想像。 曲明凯:不能一概而论,好的示范能够创设情境,更便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特定氛围中。 姜发群:那就结合进行吧,学生读和示范读结合。 四、关于王智斌老师“拓展延伸不离文本,做到从文本‘进进出出’”做法的研讨: 王智斌:课堂切忌平铺直叙,适当的拓展可以让语文生活化,提升学生思考感悟层次。有些教师课堂喜欢使用视频导入,但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停留在视频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把视频放在总结拓展环节,渲染情感,交流感想,效果会更好 张爱颂:这是个新鲜的想法。 我们总是习惯把好的视频当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但往往会导致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学生把注意力和思维过多的驻留在了视频上,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程本身的学习。 王智斌:但注意一点,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不能人为拔高课堂育人高度,学科性质不明显。 张爱颂: 对,要上出语文味儿。这也是门大学问。 敖红:这点很赞成!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了。 王智斌:时间关系,就与大家分享这四点,希望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问题解答】 策划组严学喜: 问题一:请问王老师怎么调动“老蔫们”(即课堂上总不吱声的同学)的积极性?(高淑霞) 问题二:“读”对培养语感、理解课文的确很有帮助,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是否可以把它交给早晚读时间,为课堂省点时间来探究呢?(敖红) 问题三:学生课上的自主展示,经常会耽误时间,但是却是学生体验学习的好办法,这个矛盾怎么解决(金源潮) 【嘉宾见解】陕西高语王智斌 第一个问题,对这类学生要有耐心,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如读课文,耐心听他读完;也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让他站着,等其他学生回答完,再让他坐下。 第三个问题:金老师的问题其实也是我的困惑,自主展示费时间,有时连讨论和交流,可能要占半节课,展示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个人认为,不必节节展示,但课堂中精彩的展示就不要在乎时间。这个也要教师灵活把握。 大家的思考确实比较好,有许多都需要我学习,再次说明,我的许多观点可能考虑不成熟,我会继续考虑完善。 【群员看法】 问题一: 张爱颂:这一类学生该是把握学情时我们最该关注的群体。其实我觉得精彩美文、经典古文、优美诗歌完全可以拿出一个课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放给学生。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 陈士友:学生有目的的美读比老师讲肯定更有效果。个人觉得。也并不占用课堂时间,这也是老师学生都最划算的事。 贾淑霞:使用提前埋伏的办法,一回两回行,也不能总照顾他一个人吧? 张爱颂:“也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让他站着,等其他学生回答完,再让他坐下”,这个有悖职业道德规范哦。的确,“老蔫们”在什么样儿的班级里都会存在,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办法可能我们都用过,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可以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了。不要局限于课时,如果学生读不好,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反复读。 曲明凯:对“老蔫们”应该多鼓励,培养自信心,也可以建立一种制度,就是每个人都得发言。不要给他们造成一种印象——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 姜发群: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叫他回答,答对了给他奖励棒棒糖,或者奖励他喜欢看的书。物质刺激加精神鼓励。 问题二: 曲明凯:课堂上的读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课堂上的探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不分轻重主次。怎么才能指导好学生的有感情朗读?理解情感是关键,产生共鸣后学生就会读了,要创设情境。 贾淑霞:有人说要背下一篇文言文,需要35遍功夫,我没试过,但我赞同多读,经典文章多给一些课时,不好的可以不讲。 问题三: 颜学喜:课堂中精彩的展示就不要在乎时间。不必节节展示‘ 金源萍:很受启发,就是不必每节课都追求学生的展示 曲明凯:问题是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要展示?展示的意义在哪? 秘书长邢晓波:大家参与讨论的热情很高,也感谢大家的激情投入。 【争鸣】研讨中,有的教师说“学生太笨,自己设计的问题感觉很好,可实际上总不能如期望的那样完成任务”,有的教师则认为“学生不笨,而在于问题引领的切入口寻求不当”;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学生提问多,说明学生在思考” ,而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问题多是老师引导不当引起的”;有的教师认为“导学案不好”,问题都是老师们预设好的,学生很被动,课堂缺乏人性和灵活性,而有的教师却认为“导学案不失为好办法” ;有的教师认为“学情就是学生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质疑”,有的教师却认为是“学情是对文本的质疑”…… 您怎么看?欢迎参与讨论! 【整理感悟】这次研讨,讲座内容不多,但教师们参与和互动都很热烈,或反对,或赞同,或联系实际,或联想名家,各执己见,畅所欲言,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与群友们分享,不能不让人感动。尤其王智斌老师离开的15分钟里,卢兴治老师更是积极提出问题,把自己的具体做法拿出来,大家讨论激烈,气氛融洽,显示出了我们群里教师的风度、气质、水平和素质。作为整理员,我虽“应接不暇”,记录不停,但我的内心充盈着感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个话题很大,很小,也很长。说它大,是因为多少年来,老师们一直没有停下实践探索的脚步,也永远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和模式供人直接套用;说它小,是因为每一个热爱教育的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步骤,都有一杆标尺在衡量,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说它长,是因为这个话题没有完结,还会伴随着每一代教师、每一节今天、明天的课,继续探讨下去,研究下去。 今天研讨的话题,不是希求标准答案,只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明确某些教学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唤起老师们提高课堂效率的意识,并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我们的教育朝着良性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轨道上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群的组织者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在这里表示感谢。 |
后一篇:在师生共同成长中体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