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地到纽约看音乐剧

(2007-06-22 20:42:44)
标签:

百老汇

音乐剧

芝加歌

中国戏曲

 

特地到纽约,就是想好好看一看百老汇的音乐剧。

其实每一次去都看了一点,94年随广播艺术团到纽约的时候看了《猫》。06年看了《悲惨世界》。

这一次可以说是特意安排时间专程去看音乐剧的。

15号一早在朋友的陪同帮助下,把几天的演出票都买好了,发现还有那么多的音乐剧没有办法看,每走过一家音乐剧的门口,心里就象长了草一样,闹的慌。

晚上,看的是《芝加歌》。今天,我在查资料的时候,才知道这出音乐剧来中国演出过(真是孤陋寡闻),据说因为场地安排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效果并不理想。(这个我相信,因为大会堂实在太大)。

我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成功的音乐剧。我明白,中国观众非常渴望音乐剧,一直苦苦的期待着,但我想,这恐怕还需要不少的时间,也恐怕需要观众给一点时间,让中国的音乐剧有一个学习模仿成型的过程。

对于一个完全不懂西方语言的我来说,看音乐剧,恐怕首先吸引我的是演员的表演和唱工。音乐剧《芝加歌》中每一个演员出色的表现力让我惊叹。我想,或许就象我们学的戏曲一样,西方在音乐剧培养方面一定有非常完整完善的基础与程序。不是通常我们想当然的会唱一点、会跳一点就可以的。他们的演员在形体、表演、语言、唱工等方面都无比全面,具有非凡魅力。这使我想起好朋友说,看戏主要是看角。中国戏曲强调角的魅力,这没有错,而西方音乐剧是整台演员都棒。

虽然,我不懂语言缺少了许多乐趣,但我依然无比开心,被他们震撼。

《芝加歌》和我看的其他音乐剧不同的是乐队在舞台中间,似乎也是演员,指挥还参与表演,融入剧情。乐队有十四人,两架钢琴,七个铜管,一把小提琴,有的乐手,还兼其他乐器,如钢琴兼手风琴。还有一个大概是弹拨类的乐器。

舞台很巧妙,这出音乐剧并没有以华丽取胜,而是演员无比出彩,我想这应该是编导创意的好。

《芝加歌》的音乐主要是爵士风格,富有动感,节奏感特强。特别是鼓的运用非常好,与中国戏曲打击乐有相似之处,起到的作用也是和我们打击乐一样,除了掌控音乐节奏,还时时做为某一个表演或特别地方的强调,如戏曲在小的表演提示用(达达达……呔),激烈的地方便会用(嘟……仓)来烘托气氛,他们便常用鼓来表现,看百老汇音乐剧似乎都有这样的用法。

这次看到的几个音乐剧的说白比我想象的多,上次看《悲惨世界》似乎没有这么多的说白,不过他们的语言写的非常好,而且是既生活又夸张,现场效果很出彩,连我这个一点也不知其意的(老外)都感觉到好笑,可想而知他们本土人。特别是连唱带说的效果我想是可以借鉴的。

原来我曾经幻想中国的音乐剧很可能从戏曲派生,现在我不完全这么看认为了。戏曲固然有他特殊的一面,就是从小培养歌舞技能(虽然这个歌舞是古典模式),应该说基础还是相近的。只是要想把这种传统模式加以转化并不容易。

音乐剧是一个大工程,是需要很多人甚至是很多人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我以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高素质音乐剧的群体,(也许这话有人听了不舒服)所以,音乐剧还需要大家努力。

我期待九月《蝶》的成功。让我们尽快看到音乐剧的曙光。

毫无疑问,音乐剧在很大程度有可能取代其它连歌带舞的舞台形式,这仅是我个人观点。因为他对今天的观众具有无比强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他贴近今天人们欣赏审美趣味。他的节奏,他的性感,他的动态,他的表现,他的舞台、他的灵动、他的演员,他对观众的深究、他对现场的掌控……无一不将成为今天观众的追捧。

说实话,我无比喜欢。

如果我能够听懂语言的话,我会更加疯狂。

所以我期盼中国自己的音乐剧,我也期盼我未来的作品有这样的音乐元素,让青年人喜欢的元素。

我觉得,有责任让到剧场的观众在观剧时感觉到兴奋。至于其他的意义都是次要的。观众兴奋了,你的剧就会生存。

昨晚回北京,夜里三点就醒了,怎么也睡不着,很恼火。打开电脑,搜到好多关于音乐剧方面的消息,借着《MAMMA  MIA》的即将到来,以及本土音乐剧《蝶》的出笼,2007年,中国音乐剧又将会调动更多人的热情,形式很喜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