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今天11号了,还以为我是天天到博客来呢?一不留神昨天没有来哟.想起来了,昨天我去看<西区故事>了,是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到家都快12点了,当然忘记进博客了?这一段时间还真的在补课呢,北展剧场连着就进了两回,还与著名作家潘军兄去首都剧场的小剧场看了他的话剧<合同婚姻>,走进剧场确实是一种享受,你总能够从这一出戏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这就好.
当我拿到<西区故事>的票的时候,无意中看了看时间,天呐,万幸啊万幸.否则,准闹笑话.开演时间:21点.我想这肯定是票印错了,哪有晚上九点看演出的?哎哟,可见人的惯性是多么可怕?这也让我想起生活中很多习惯性的东西是多么害人喏.哦,别又扯远了.我把电话打给妹妹,跟她说,这票大概印错了,那有21点演出的?还好,她说我问问吧.她把电话打到北展剧场,嗨,还确实是21点,人家17点还有一场呢?真厉害!在剧场演出一天演两场的景象好多年都不曾见了,八十年代我在省黄梅戏剧团工作的时候这一天还演出三场呢?现在一年到头戏曲演出是越来越薄了.冷不丁一听演两场,还真的不太适应哦.
和阮巡早早到剧场,还约了好朋友铁金,人家可是歌剧<江姐>的主演.一听说音乐剧,连晚饭都不吃了,说要去体验更高的精神食粮.我一看,剧场内大多数是圈里的人,而且年轻人居多.这就是音乐剧的魅力,当然我不知道这一场是售票多?还是赠票多?剧场虽然不是很满,但是气氛确是很好,大幕一开,看见的就是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动感极强的音乐中热情的舞蹈,我的身体一下子不自觉的就坐直了,我喜欢他们的激情,喜欢他们在舞台上那种开放,不!是奔放式的表达,带给观众一种兴奋.不过,这样强有力度的演出,他们在这么短时间里连续演出两场,确实不容易,不愧是老外啊,体格好.没有一个掉链子的,个是个,全都激情饱满斗志昂扬的呢.佩服,佩服.
现场演出,总难免遗憾,昨天的<西区故事>最大的遗憾是两位主角不是十分的令人满足,我想外国人也分AB角吧?这AB组是咱们学人家还是人家学咱们?我没有搞清楚,估计明天会有人教我,先在这谢谢了.
阮巡在我耳边轻声说,这肯定不是一线阵容.他们总喜欢用一线二线,这大概是电视剧用语吧?跟我们不一样,管他呢?意思一样就行了.我说也许吧?是谁这一天两场连着也够戗.不过就是二线吧?我还是觉得弱了,男女主角个都不高(不高就不高吧,我也没个,还说什么呀?)刚开始男主角一唱,我还有点紧张,我想他也许也有点没有放开吧?后来倒是好些了.女主角我看她始终就没有把背挺直过?她一上场的时候,我使劲的说服自己:这个不会是女主角?肯定还有一个.我开始不放过每一个细微的人物表现,希望还能出现一个我想象中的不说美女吧?因为我也从来就没有漂亮过.至少看着舒服的一个女人吧?结果,我只能告诉自己,别找了就是她,因为只有她和在其他人不一样(这是剧本和导演安排的)她穿着白色的裙子,她不象那些疯狂的年轻人,这些都是剧本和导演给的,不是她给予我的.所以我觉得不满足.
回家的路上和阮巡讨论,最后我们这样说:也许外国人排演舞台剧,就没有什么刻意,比如,不刻意把主角美化?不刻意给你突出的主题?不刻意弄出光明的结局?就说<西区故事>吧?如果在中国,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导演出这样的结尾,而<西区故事>就是看似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给了我们,给了所有观众.
去年,我在维也纳做华人歌手比赛评委的时候,特别向主办方提出想看一场音乐剧.他们很热情的帮助查找到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告诉我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一个比较小一点的剧场演出.其他大剧院是音乐会,问我决定看那个?我说就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喜欢音乐剧,其实我到剧场里面,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剧场,尤其是舞台,我纳闷,那么高,那么大的转台有三个,他们是怎么瞬间可以都撤了,那就是说,这个剧场的侧台也是很大的?!
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几乎是完全的保留了莎剧风格,只是放在了不同时代,制作比<西区故事>豪华,我想那是他的故事背景不一样,其他也有很多相近的东西,主要是男女主角还是给我留下很美好的印象吧?
还有一些对于音乐剧的想法,今天不罗嗦了.我发现自己有时是个絮叨的人,有点可怕.
前一篇:是一颗种子,就可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