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利弗莫尔曼哈顿宋体行为金融学股票杂谈 |
分类: 《炒股,别踩这8大雷区》 |
止损违背人性
止损原则说时容易,做时难,相信大多投资者都有过在设立止损线却没有及时止损而损失较大的经历。这里,有必要引出投资界知名的涨跌“二倍心理反应”论。要知道,止损,其实是要违背心理规律,违背人性的。所以说,能成功执行止损原则,是炒股高手才能还有的作为。
两位以色列裔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和已故斯坦福大学的阿摩斯·特沃斯基证实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在遭受损失时,心理上受到的影响是挣到同样多钱所带来心理影响的两倍。这便是“二倍心理反应”论,简单的理解就是:失去100元造成的伤害需要获得200元才能弥补。
行为金融学专家们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损失厌恶”,来描述投资者而对收益和损失时的不同心理敏感度。
“损失厌恶”不仅妨碍人们买进好的股票,还会影响到投资者出售股票。假如我们的投资组合中有几只股票,有些已经赚钱,而有的却在赔钱。我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似乎都舍不得卖掉赔钱的股票,相比之下,他们宁可卖掉那些已经上涨的个股。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持有的一只股票已经下跌,”芝加哥大学商学研究院经济与行为科学系理查德·泰勒说,“但不到真正卖的时候,你是不会把它算在你心里的账目内的。”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印证了行为金融学中“心理账户”的概念,投资者常常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寻找某种心理平衡。
行为金融学家们一直提示:投资者要止损其实是一件心理上很艰难的事情。在对许多成功投资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是否具备接受亏损的能力是阻碍投资者成功的最大障碍。止损是对人性的挑战,这种做法和人的本性不符,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行。
三大止损建议
我们重新回到华尔街大熊利弗莫尔的案例中来。利弗莫尔的人生经历了四次破产。1940年11月,他的人生走到了悲惨的终章:在曼哈顿的一家饭店大醉后,利弗莫尔给他的第三任妻子写了一封8页纸的信,文中称“我的生活是失败的”,然后在饭店衣帽间自杀身亡,身后留下的财产不足10000美元。
另一位投资大师江恩剖析了利弗莫尔的灾难性结局。江恩认为利弗莫尔是个有信用的人,他虽然屡屡破产,但只要恢复元气,一定还债(包括欠江恩的钱)。但江恩认为这位大炒家的弱点之一是他除了学习如何赚钱之外,什么都不学。他从不学习保存资金的方法,所以当他赚了一大笔钱以后,就不再稳妥地进行交易。
也就是说,利弗莫尔最重要的个性是贪婪,而不是止损。
虽然,过于贪婪让利弗莫尔遭受了灭顶之灾,但正因为惨重的炒股亏损经历,让利弗莫尔有关截断亏损的建议更加可贵,以下是利弗莫尔临终忠告:
第三,时间止损。如果一只股票的走势对我们不利,在它达到某个点时,就停止这笔交易。同样,如果一只股票在确定的天数内没有按自己的愿望去表现,也应该停止这笔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