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经书评三阶段有感

(2009-11-28 17:42:58)
标签:

书评

图书

师长

论战

策划人

杂谈

 

翻看《论战:曹仁超创富战国策》一书中,突然想查看一篇师长写的书评,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爱读书之士,且一半以上精力用于投资实操。看完《论战》一大半内容后,我自然想参看他的观点,了解他是怎么评价该书及其作者,看是否对我有助。

因为本人的职业目标就想成为专职书评人,这样一个阅读书评冲动,让我突然有个领悟:财经书评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能有效、有趣地介绍好一本书的主题。

市面上大多数书评应该算这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书评传递出这类信息:有新书、新思想面世了。

如果感觉图书主题能吸引你我,可进一步选择了解该书或者购买该书。

其实,这个“有效有趣”却并不容易做到。很多书评,一看便知它只是一个图书简介,是出版社摘选的一些内容的重现。有些书评人会自己摘些有趣的故事和观点,来引出图书的主题,这能算上合格作品了。

 

第二阶段:几本书的对比,作同类图书的比较。能探讨一本书主题间的比较,能延伸同一类别图书的比较。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书评更适合都市类报纸,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新书的出版。那第二阶段的书评适合图书专业媒体,它可以为图书策划人提供一个参考。

图书策划人或许能从这类对比中,了解一本书在同类书中的位置,而不过于看重或看淡一本书一个作者。

 

本人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书评文章其实挺有难度,即便是第一阶段,要做到有趣又有效地传达图书主题,让读者不把它当作书介,就难上加难。

后来,我有个思考活动:就财经书评来看,传达主题的任务完成了,很多读者或只是知道了该书的大意,不会认为这篇文章与书有啥联系,图书评论的味道基本没有。

如果是一个书评人,就要让读者读完文章,认识到这是在介绍一本书,是在讨论图书的话题。这时,我想到了同类图书的比较。

所以,我更愿意在评论一本书的时候,找到记忆中同类书的情况:销售市场表现、其他作者的轶事,文章每个段落基本不离开图书的话题。至少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个图书领域的观察者写的,而不是一个偶然间得到这本书的人写的。

 

第三阶段:专家书评。

这类书评有更高的要求,读者已经在读这本书,却不想忽视专家的观点,特别想了解专家是怎么评这本书,如何评价作者的。正如我看《论战》,想到那位师长写的书评一样。可惜的是,这个师长的书评也没有达标,对我没有一点帮助。

或者一本新书上市,有很大的读者群是依靠这篇书评做出自己的购买决定的。

这类书评市面上最缺。它需要作者对这个图书主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较强的敏锐性和判断力。

所谓的行业专家的推荐序,其实称不上这个阶段的作品,大多还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不过,行业专家推荐行业书籍的时候,都愿意附带点自己的故事,让人感觉有点专业视角。

偶然机会接触到经济学教授孙立坚写的《滚雪球》一书的书评,我极为兴奋。心想,我已看完这本书,一定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些点拨了。写极具知名度的图书书评,可太费力不讨好了。

粗略看完,很是失望:冗长无用,滥用“专业语言”(或近1万字了)。

 

行业专家要写出这第三阶段的书评其实不难,只不过大多人不重视而已。一些专家对书评重视不够,意识不强。多数推荐序都是应景之作,有意无意忽视了对读者的影响。

这就是财经书评小领域的现状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