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国即爱国?不回国即不爱国?

(2009-07-06 15:39:13)
标签:

留学

欧美同学会

护照

人才战争

万宝盛华

中国

杂谈

    对普通人来说,选择阅读《人才战争》就是来一次大讨论:回国即爱国?不回国即不爱国?不过,这样的讨论好像除了吐一些唾沫外,没有良好结果。回国即爱国?不回国即不爱国?

 

这是一本并不好读的图书,对普通的你我而言,人才战争意义不大。不过,我们能从书中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果一些主管部门不思考人才政策的调整,我们吸引人才的速度不将加快,我们的竞争不将持续。

它是一本政策类图书,只可惜,现在哪有清闲官员读书呢!

聊以慰藉的是,作者王辉耀的身份还算有点特殊,他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他出版这本书,一两个官员朋友能翻看得到,也算此书价值得以体现。

不过,摘取书中那些人才们遇到重重阻碍的案例,对比美国的人才战略,也能引发不少震撼。也算没白瞎了作者们资料堆聚的效用。

 

美国跨国猎头公司万宝盛华曾发布全球调查报告:中国其所有调查国家当中,被认为最不关注人才外流及最没有采取推动人才回流措施的国家。

用3个案例说明我们人才政策的缺陷:

 

案例1:一位非常热爱祖国、并且发誓永不放弃中国国籍的留学生。十多年前,为了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而出国,在办理签证前才知道国家规定持因私护照出国半年以上,必须要注销户口和身份证。

麻烦就在他决定回国开始。一下飞机,他打算到银行用美元换人民币,被工作人员告知中国护照不行,中国公民必须要用身份证,外国人才能用护照。

只好让朋友帮忙换钱。

打算买套房落脚,被告知中国护照不可以买房。

漫长的过程……

 

案例2一海龟回国后,进入北京一所高校工作。

留学证明:只好专门飞回留学国家办这个证明。

调档:被告知已欠下几千元“档案保管费”。

办户口:得先回老家,然后在北京求人,博士学历申请北京户口。

学位认证:他一直认为,学位认证就是查查他的博士证书是不是真的。没想到国内的要求是;需要旧护照的所有签证页、成绩单和国内的毕业证,并且还要花钱去指定的公司把学位证书翻译成中文。

光手续上就把人累死了,还谈回国创业呢!

 

案例3:

1968年出生的德国人卢安克,22岁来华旅游时爱上中国,而后到中国留学。从1999年起,他只身一人深入中国偏僻的山村,不接受学校发的工资,在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只会讲壮族土语的山村教育当地的孩子们讲普通话、学文化。卢安克还将父亲从德国省下退休金的钱,大部分用在复印资料、捐款、学生的医疗费上,自己每个月的花销不超过100元。

但是,这个现代“白求恩”遭遇的却是过去那位“白求恩”无法想象的待遇,甚至有人指他是“负有特别使命的间谍”。1997年,他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

为了能在贫困学校免 费当老师,卢安克在广西外经贸委注册成立了就他一个人的办事处,自己派自己当老师。2006年,协助卢安克进入中国的德国“华德福教育基金”广西办事处因被关门,他办理签证遭拒,为能继续留在中国,他于是向中国驻德大使馆申请加入中国籍。但官方还是表示“爱莫能助”。

20068月,签证到期的卢安克只好返回德国。尽管后来他又回到了中国,但是他依然无法成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入籍,他的情况也无法获得刚刚开通的中国绿卡。

 

这些故事背后便有了这样的怪现状:中国拥有13亿人口,每年培养的博士、硕士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经费总额和企业研究经费总额世界第六。中国输送上百位留学生,清华和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院校,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超过6成来自中国。

但偏偏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出现了人才危机?

 

作者概括得来的五个表现形态:

1、  人才流失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2、  “有量低质”的人才资源。

3、  本土人才培养缺乏国际竞争力

4、  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合理以及年龄老化

5、  请进来的人才难扎根。

 

有什么解决方案呢?拿着放大镜到《人才战争》的字里行间来寻找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