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留学欧美同学会护照人才战争万宝盛华中国杂谈 |
这是一本并不好读的图书,对普通的你我而言,人才战争意义不大。不过,我们能从书中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果一些主管部门不思考人才政策的调整,我们吸引人才的速度不将加快,我们的竞争不将持续。
它是一本政策类图书,只可惜,现在哪有清闲官员读书呢!
聊以慰藉的是,作者王辉耀的身份还算有点特殊,他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他出版这本书,一两个官员朋友能翻看得到,也算此书价值得以体现。
不过,摘取书中那些人才们遇到重重阻碍的案例,对比美国的人才战略,也能引发不少震撼。也算没白瞎了作者们资料堆聚的效用。
美国跨国猎头公司万宝盛华曾发布全球调查报告:中国其所有调查国家当中,被认为最不关注人才外流及最没有采取推动人才回流措施的国家。
用3个案例说明我们人才政策的缺陷:
案例1:一位非常热爱祖国、并且发誓永不放弃中国国籍的留学生。十多年前,为了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而出国,在办理签证前才知道国家规定持因私护照出国半年以上,必须要注销户口和身份证。
麻烦就在他决定回国开始。一下飞机,他打算到银行用美元换人民币,被工作人员告知中国护照不行,中国公民必须要用身份证,外国人才能用护照。
只好让朋友帮忙换钱。
打算买套房落脚,被告知中国护照不可以买房。
漫长的过程……
案例2:一海龟回国后,进入北京一所高校工作。
留学证明:只好专门飞回留学国家办这个证明。
调档:被告知已欠下几千元“档案保管费”。
办户口:得先回老家,然后在北京求人,博士学历申请北京户口。
学位认证:他一直认为,学位认证就是查查他的博士证书是不是真的。没想到国内的要求是;需要旧护照的所有签证页、成绩单和国内的毕业证,并且还要花钱去指定的公司把学位证书翻译成中文。
光手续上就把人累死了,还谈回国创业呢!
案例3:
1968年出生的德国人卢安克,22岁来华旅游时爱上中国,而后到中国留学。从1999年起,他只身一人深入中国偏僻的山村,不接受学校发的工资,在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只会讲壮族土语的山村教育当地的孩子们讲普通话、学文化。卢安克还将父亲从德国省下退休金的钱,大部分用在复印资料、捐款、学生的医疗费上,自己每个月的花销不超过100元。
但是,这个现代“白求恩”遭遇的却是过去那位“白求恩”无法想象的待遇,甚至有人指他是“负有特别使命的间谍”。1997年,他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
为了能在贫困学校免 费当老师,卢安克在广西外经贸委注册成立了就他一个人的办事处,自己派自己当老师。2006年,协助卢安克进入中国的德国“华德福教育基金”广西办事处因被关门,他办理签证遭拒,为能继续留在中国,他于是向中国驻德大使馆申请加入中国籍。但官方还是表示“爱莫能助”。
2006年8月,签证到期的卢安克只好返回德国。尽管后来他又回到了中国,但是他依然无法成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入籍,他的情况也无法获得刚刚开通的中国绿卡。
这些故事背后便有了这样的怪现状:中国拥有13亿人口,每年培养的博士、硕士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经费总额和企业研究经费总额世界第六。中国输送上百位留学生,清华和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院校,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超过6成来自中国。
但偏偏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出现了人才危机?
作者概括得来的五个表现形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