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珀金斯发展中国家杀手约翰美国 |
分类: 媒体约稿 |
经济杀手、公司帝国与增长陷阱
一个黑发女子的色诱加上做一番事业的豪情,附带了其他偶然因素,约翰"珀金斯加入了美国“经济杀手”的行列。在约翰"珀金斯逐渐认同自己所处的体系时,另一位美丽女子让他不断究问自己的灵魂,帮助他看清伴随加薪升迁却更加苦闷的现实:“继续扮演经济杀手的角色将会让我永远无法获得快乐”。还有第三个女人,让他直面困难,写下揭露美国“经济杀手”的这本书……
经济杀手无所不做,通过贿赂、色情、威胁敲诈甚至暗杀等手段,拉拢、控制别国的政治经济精英,诱骗发展中国家落入预设的经济陷阱,最终让美国控制住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都来自于“业内人士”的“告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分每秒我都真真切切地活在其中。其中的每个场面、每个人、每次对话、都是我生命中真实的一部分。”这就是约翰"珀金斯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一书中带给我们的故事,而其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又被迫不及待的搬上荧屏。迪斯尼公司将投入巨资把《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拍成大片,由奥斯卡影帝哈里森"福特担任男主角。
经济杀手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哪个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他们披着这样的合法外衣,其实却肩负着建立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任务。
印度尼西亚爪哇、巴拿马、厄瓜多尔亚、伊朗……这些是约翰"珀金斯作为首席经济学家被派往的地方,是以参与发电厂建设项目的经济咨询之类的名义。我们看看珀金斯怎样描绘自己工作的实质:“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中,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其丰富的资源对美国具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而美因公司(为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的电力工程项目则是美国控制整个东南亚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美因公司让我们做出了详细计划,找一个绝好理由说服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国家开发署向巴拿马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贷款,用来投资巴拿马的能源、交通和农业部门。当然,这也不过是一个借口,目的还是希望恢复巴拿马的傀儡身份。”
印度尼西亚,巴拿马,这些经历只是本书的一个开端,故事的发展更加惊心动魄和不可思议。对沙特阿拉伯王子情色贿赂,厄瓜多尔和巴拿马总统的意外飞机失事……美国与沙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沙特变成恐怖分子最大金主美国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甚的是,美国主动寻求和接受了沙特阿拉伯队本"拉登发动旨在反苏联的阿富汗战争的支持。同样,20世纪80年代在巴格达的经济杀手为数众多,他们坚信萨达姆最终会开窍,而对萨达姆是否是一个暴君,双手是否沾满无数人的鲜血并不在乎。
经济杀手只是美国霸权扩张的一枚棋子,一个步骤,美国有着完善的战略规划。经济杀手拿着令人眼红的高薪冲锋在前,若失败了,则后有豺狼(真正的杀手)跟进。“豺狼”潜伏在黑暗的角落里,随时准备动手。一旦他们出手,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就难逃厄运——不是倒台就是在“暴力冲突”中丧命。一旦“豺狼”们意外失手,比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年轻的美国战士出马,杀戮疆场,为国捐躯。经济杀手和豺狼们在伊拉克都失败了,布什总统最终下令对伊拉克实施全面的军事打击,50万美军被送往伊拉克参加战事。
9.11事件和他长大成人的独生女儿的坚定支持让他下定决心写完这本书,恐吓和贿赂不在成为写作的障碍。对珀金斯来说,9.11事件是美国欺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报应,是为全世界所知的对美国霸权的反抗,也是他不再能容忍被操控的媒体对美国国家扩张的缄默。
回归到财经层面,《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揭露了两个议题:公司帝国与经济增长陷阱。《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告诉我们的是政府通过跨国公司来达成它的国家策略,另有一本《公司帝国》,它揭露的是跨国公司对政府和个人权利的威胁,是公司庞大化、无边的扩张带来的危害。这两本书可以对照阅读,相得益彰。
珀金斯对公司帝国感到担忧和恐惧,他认为公司王国(大企业、银行和政府统称为公司王国)的全球帝国体系远比9.11这样单纯的阴谋更为险恶,这个体系的操纵者并不是人,而是一个被他们视为真理的观念——经济增长会让人类受惠,而且增长越快,这种受惠的层面就越广。作者三十多年在全球各国的实地工作得出的结论却是:在这种观念操纵下,其结果必然是那些擅长于玩弄经济手段的人,将会从中受益;而那些贫困的人,却注定要更加贫困。“经济增长导致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将是这种绝望的境地显得更为悲惨。
在如何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成为热点议题的时候,《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和《全球化及其不满》这两本书是很好的补充,我们也可以看到,珀金斯的担忧并不孤立,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话题,其他的经济学家、学者们在这些优秀的著作中从不同层面进行阐明,论证,做出了呼应。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和《全球化及其不满》的作者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外国援助、外国投资、贸易自由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真实影响等议题,对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帮助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美式模式,只会让处于该国社会经济结构“金字塔”上层的少数人变得更加富裕,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毫无帮助,甚至会让他们陷入更加深重的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要谨记这一点。
经济杀手无所不做,通过贿赂、色情、威胁敲诈甚至暗杀等手段,拉拢、控制别国的政治经济精英,诱骗发展中国家落入预设的经济陷阱,最终让美国控制住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都来自于“业内人士”的“告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分每秒我都真真切切地活在其中。其中的每个场面、每个人、每次对话、都是我生命中真实的一部分。”这就是约翰"珀金斯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一书中带给我们的故事,而其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又被迫不及待的搬上荧屏。迪斯尼公司将投入巨资把《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拍成大片,由奥斯卡影帝哈里森"福特担任男主角。
经济杀手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哪个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他们披着这样的合法外衣,其实却肩负着建立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任务。
印度尼西亚爪哇、巴拿马、厄瓜多尔亚、伊朗……这些是约翰"珀金斯作为首席经济学家被派往的地方,是以参与发电厂建设项目的经济咨询之类的名义。我们看看珀金斯怎样描绘自己工作的实质:“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中,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其丰富的资源对美国具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而美因公司(为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的电力工程项目则是美国控制整个东南亚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美因公司让我们做出了详细计划,找一个绝好理由说服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国家开发署向巴拿马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贷款,用来投资巴拿马的能源、交通和农业部门。当然,这也不过是一个借口,目的还是希望恢复巴拿马的傀儡身份。”
印度尼西亚,巴拿马,这些经历只是本书的一个开端,故事的发展更加惊心动魄和不可思议。对沙特阿拉伯王子情色贿赂,厄瓜多尔和巴拿马总统的意外飞机失事……美国与沙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沙特变成恐怖分子最大金主美国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甚的是,美国主动寻求和接受了沙特阿拉伯队本"拉登发动旨在反苏联的阿富汗战争的支持。同样,20世纪80年代在巴格达的经济杀手为数众多,他们坚信萨达姆最终会开窍,而对萨达姆是否是一个暴君,双手是否沾满无数人的鲜血并不在乎。
经济杀手只是美国霸权扩张的一枚棋子,一个步骤,美国有着完善的战略规划。经济杀手拿着令人眼红的高薪冲锋在前,若失败了,则后有豺狼(真正的杀手)跟进。“豺狼”潜伏在黑暗的角落里,随时准备动手。一旦他们出手,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就难逃厄运——不是倒台就是在“暴力冲突”中丧命。一旦“豺狼”们意外失手,比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年轻的美国战士出马,杀戮疆场,为国捐躯。经济杀手和豺狼们在伊拉克都失败了,布什总统最终下令对伊拉克实施全面的军事打击,50万美军被送往伊拉克参加战事。
9.11事件和他长大成人的独生女儿的坚定支持让他下定决心写完这本书,恐吓和贿赂不在成为写作的障碍。对珀金斯来说,9.11事件是美国欺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报应,是为全世界所知的对美国霸权的反抗,也是他不再能容忍被操控的媒体对美国国家扩张的缄默。
回归到财经层面,《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揭露了两个议题:公司帝国与经济增长陷阱。《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告诉我们的是政府通过跨国公司来达成它的国家策略,另有一本《公司帝国》,它揭露的是跨国公司对政府和个人权利的威胁,是公司庞大化、无边的扩张带来的危害。这两本书可以对照阅读,相得益彰。
珀金斯对公司帝国感到担忧和恐惧,他认为公司王国(大企业、银行和政府统称为公司王国)的全球帝国体系远比9.11这样单纯的阴谋更为险恶,这个体系的操纵者并不是人,而是一个被他们视为真理的观念——经济增长会让人类受惠,而且增长越快,这种受惠的层面就越广。作者三十多年在全球各国的实地工作得出的结论却是:在这种观念操纵下,其结果必然是那些擅长于玩弄经济手段的人,将会从中受益;而那些贫困的人,却注定要更加贫困。“经济增长导致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将是这种绝望的境地显得更为悲惨。
在如何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成为热点议题的时候,《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和《全球化及其不满》这两本书是很好的补充,我们也可以看到,珀金斯的担忧并不孤立,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话题,其他的经济学家、学者们在这些优秀的著作中从不同层面进行阐明,论证,做出了呼应。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和《全球化及其不满》的作者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外国援助、外国投资、贸易自由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真实影响等议题,对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帮助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美式模式,只会让处于该国社会经济结构“金字塔”上层的少数人变得更加富裕,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毫无帮助,甚至会让他们陷入更加深重的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要谨记这一点。
作者:邱恒明
出处:新京报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美]约翰"珀金斯
《公司帝国》[美]查尔斯"钱伯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美] 威廉"伊斯特利
《全球化及其不满》[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