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瑰丽的华章,是浓郁的美酒,是动人的歌曲,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人人诵读的精神食粮。翻开唐诗,那灿若星河的大诗人便一个个走了出来,或举杯畅饮或月下舞剑或雪地巡边,如一幕幕展开的宏大画卷让人目不暇接。读他们的诗,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便是与先贤们交流的最好方式,在诗中去感悟他们的那个时代,去领悟诗人的情感,与他们同喜同悲同甘同苦。
少年时喜读李白,李诗雄奇壮阔且飘逸洒脱,能让年少的心无羁无绊,若仗剑走天涯般自信而快乐,加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子呼来不上船”,把诗仙的形象瞬间立体化在年青的眼中,恨己不能同饮分享其乐。时光荏冉,光阴流逝,转眼便是而立之年,身上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生涩;多了几分稳重,少了几分孟浪。喜读的诗也从李白转向杜甫,老杜的诗沉郁悲凉而敦厚质朴却又有几分俏皮轻快,读《石壕史》的悲,读《望岳》的厚,读《江畔独步寻花》的愉悦,让我们能看到满脸悲苦的老杜竟然也绽开一丝笑颜。不惑之年宜读王维,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王维的诗风格多样,但在后人心中定格的却是禅与画相融的诗,《山居秋螟》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刻画出一幅静美、澄透、寂悦得让人迷醉的黄昏意境。从诗仙、诗圣到诗佛,读诗也是讲求缘分,在我看来,缘分实在是一种很玄秘却又巧妙的东西,或许某一个诗人的某一句诗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某一个别样的心境下读来正好打动你的心,一辈子便喜欢上了。
公元833年一个冬日的黄昏,退隐在洛阳的白居易想起已经好久没有同老友刘禹铜一起共饮聊天了,兴起便写了一便签,“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全诗20字,语言平实,全无修饰,清新隽永,真情满怀,信手之作,却是妙诗天成,自20多年前读过便始终记得。在1200余年后的人看来,这酒不是什么好酒,新酿的米酒因为没有过滤过上面还浮着绿色的酒渣,口感也未必如今日的美酒般醇厚可口。只是我们想想:红红的小火炉上温着一壶米酒,酒味已经散开,一缕缕的香气扑面而来,拿着一本书读着或把玩一件喜爱之物,静静等候老友前来相叙,谈诗论画、聊聊家常,或许还有些生活中的小乐子可以分享一下,在寒冷的冬日黄昏,实在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一种诗既生活,生活亦诗的感受让人油然而生。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是高适的诗《塞下曲》,有唐一朝,无数的诗人都想像着封侯拜相,在各自的诗中汪洋恣肆,好像王侯皆是唾手可得之物,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意想而已,仅高适一人,以平永王乱之功得封渤海县侯,实现了个人的功成名就,把诗、酒与剑完美的结合起来。高适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读老高的诗,朗朗之中让人意气盎然,似有拔剑在手,睥睨一时的豪情。当然高适年轻时混得并不好,50岁那年才中了有道科(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公务员考试),分配到封丘县去当县尉(公安局长)。只做了3年,因“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而辞职到处游历,直至安史之乱后得唐肃宗赏识立下大功而发达。
陈子昂,梓州射洪人,我的老乡。唐初的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走的是柔美路线,陈子昂以其风骨峥嵘、苍劲有力的意境和质朴、刚健的诗风,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去年冬天曾去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瞻仰一番,大门口便是《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韵苍凉悠远,在1300年后读来仍是让人神往。陈老乡年青时其实并不是一个靠谱的人,大约是袍哥一类的人物,当然,唐朝还没有袍哥一说。大约18岁时他老兄才开始以发愤读书,并在学业上也颇为精进。24岁那年进京考进士,并一举而中。唐朝的进士并不像后世那样规范化,一句话,就是关系第一,名气第二。陈子昂一进京,两眼一抹黑,自然找不到门路。不过他脑子显然没有被书熏坏,还是很灵光的,花百万巨金购得一把古琴,并说在某日某地演奏,当日京城众多人前来捧场,在现场,他老兄把琴往地上一扔,还拿着东西一阵乱砸,观众自然惊呼:败家子啊!他却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沓诗稿,请大家品评。正好有一个叫王适的人,是京兆府司功参军,读了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极为赞赏佩服,陈老乡的文名一下传遍整个京城,加上自身也有真才实学,自然高中进士。今日看来,我这位老乡,除了是个诗人外,其实还是一名营销高手,当然,这也要家财万贯才能抗得住一砸百万金。
在唐朝280年的漫长历程中,有记载的诗人约2300人,有48900余首诗,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也数以百计,谁的诗排第一名?恐怕是没的定论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更多的是读者个人的偏好罢了。不过张若虚虽仅以二首诗得存于今世,却有《春江花月夜》在很多人心中实在是有孤篇压全唐的的感慨。在唐一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直至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才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张若虚及其杰作才得以展现在后人眼中。其实最初知道《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曲子,应该是古筝吧,有些记不住了。后来才读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全诗以月为魂,从月升到月落,从远古洪荒到彼时之人月,在诗中写诗,画中作画。从开始时欢愉到时最后的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予人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每每读完都觉口有余香,让人概叹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时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幸运。其实人生苦乐世事悲欢,有时非人力之所及,一个好的心态或许会让人生更美好一些吧。
一千年读诗,皆是世事沧桑;行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读唐诗,当有酒、有剑、有月光还要有大情怀。
久不动笔,好多字都记不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