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灵山岛与灵山卫的历史缘源

标签:
探究灵山岛与灵山卫的 |
分类: 驴历世界 |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Lingshan Wei of Lingshan Island
探究灵山岛与灵山卫的历史缘源
先有灵山岛,后有灵山卫。这是我青岛黄岛多次考察后的基本判断,但必须得到考证。灵山卫镇的南面隔海与灵山岛相望。灵山卫镇内的大湾港是山东省内第一家民营码头。灵山卫位于胶南市城东北15公里处,北倚有着“双珠嵌云”美誉的小珠山,南濒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据《灵山卫志》载:“其南一望无际者海也,有山涌出其间,伊若翠屏天开者灵山也。”又据《名胜志》载:“未雨先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名灵山岛,灵山卫以岛得名,当地人们有“前有灵山后有卫”之说。灵山卫古名安陵,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海上交通门户。著名的齐国三量(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就是清末于此出土的三件带铭文的青铜器,与商鞅量齐名,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古代量衡器。前几年,在灵山卫西部的沙咀子村还出土了西周时代的铜鼎、铜锛、陶器等文物。据考,早在四五千年前,灵山卫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周时期,卫地属安国,后属莒国。春秋初期,莒国迁都于莒,安阳邑旋即属莱州,齐公灭莱后,该地归齐国,设安陵邑。唐贞观十八年(644)冬,唐太宗亲征高丽(今朝鲜半岛),曾驻军卫城,城东南的唐岛因此得名。宋金时期,灵山卫为海上军事要塞。这充分说明,这里在很早就有人居住,而且千百年来的经济文化也相当发达。
2015年3月19日上午,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湾海域,正在海边散步的市民发现,在灵山岛附近,海平面出现几座高楼状的物体,原本空荡的海平面突然出现这样的奇景,多数人猜测这是“海市蜃楼”。据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2010年和2011年该区出现过两次海市蜃楼,一处在灵山岛附近海域,另外一次是在大珠山顶距胶州志称,灵山岛“先日而曙,未雨先云”因其灵气故曰灵山。海南岛之后,以海拔513.6米的高度,位居中国第三高岛,也是中国北方的第一高岛,总面积7.66平方公里。
明清时期,灵山卫已成为我国北方海域的海防要隘。据《灵山卫志》载:“灵山卫,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设立以防海也。”这里山陡水深,形势险要。西北群山环抱,东与大海旋绕,灵山岛屏列于前,齐长城带围于后,左有二崂,右有大珠,山路盘曲,有一夫守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在明代以前,灵山岛一带长久没有海防设施,倭寇乘虚而入,生灵涂炭,山荒海废。
明太祖以武功定天下后,为加强海防,上到京师,下至郡县,遍设卫所建制。据明代《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元年(1368)正月,定将帅将兵之法,凡郡县皆立卫所,大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二百二十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房所。总旗二名,小旗十名,营领铃东以指挥使军官领之,大小相联,以成队伍,有事征伐,则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那时,青岛地区属于莱州府的范围,莱州府建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七墩堡,灵山卫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卫。

灵山卫堡曾历经三次营造。第一次是明洪武五年(1372),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派遣指挥佥事朱兴来此建造土城,以防倭寇。建成后,城周为三里,高围墙为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第二次于永乐二年(1404)指挥佥事郭崇又大兴土木,城池周长扩建为五里,外色为青砖,四门加城门楼,增铺所十余所。第三次于弘治元年(1488),分巡副使赵鹤令檄指挥使张某再次重修,四方设门,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经过三次营建,卫城日臻完善。
清初,废除世袭官兵,改设卫守备。雍正十二年(1734),裁灵山卫,分地入胶州、诸城,历时三百余年。当时,灵山卫辖有前、后、左三所。前所即夏河寨备御千户所,建有城池,故址在今胶南县琅琊镇驻地夏河城;后所即胶州守御千户所,附于胶州城;左所在卫城内。同时还于沿海设烽火墩台30座,临海城堡12处,年屯30个。军户驻于屯中,烽烟告警则为战,海上平静则事农。军屯耕种收入为军费,并上缴都督府一部分钱粮,为国家军饷开支。卫的建制在当时是相当于州府的军事机构。灵山卫设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镇抚(从六品)等武职官员,还有经历司经历、儒学教授、仓大使等文职官员。卫所的武职官员都是世袭,兵都是年户。明朝卫、所都设立屯田。《卫志·兵防志》云:“烽烟告警,则民可为兵;外侮不作,则兵即为民。国无虚糜之饷,野无不耕之夫。”这个寓兵于民的办法,在当时不仅巩固了海防,而且增加了收入。灵山卫的仓廒就是为了储藏屯田收入的年粮而设置的。
沧桑古城,时城池整齐,规模宏大。《卫志·建置志》载:“四门洞达,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门入,由南水门出,汇于城南,渐次归海。”城中分东、西、南、北四街,建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等。城东有演武场,建有将台、厅堂。城外还有社稷坛、风坛、云坛、雷坛、雨坛、先农坛、城隍庙、关帝庙、玄武庙、三官庙、三司庙、马神庙、观音阁、福寿寺、朝阳寺等坛、庙、阁、寺,有文林坊、柱史坊等坊表,有通济桥、长平桥、迎鹤桥、小石桥等桥梁建筑。
灵山卫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明代以前人物无考。自明以后,明初,因所居皆军户,以武将著名。阳武侯薛禄,在“靖难之变”中英勇善战,首夺九门,得到燕王朱棣的重用,且得以赐名,后转战北方,屡立战功。朱棣即位分封功臣,赐诰券三代侯爵。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期间,灵山卫先后创建武学,后又武学改儒学,设儒学教授,灵山卫士绅因之崛起,人才涌现,显姓望族中,明清先后出过进士、贡生93人,他们或以名宦显赫,或以政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孝流芳。苏丛,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江南,剪除豪强,推荐贤能,辩明冤狱,兴利革弊,吏民畏服。焦复亨,为文别开门径,名重一时,领袖胶州文坛六十年。宋之钊,力学能文,有“莱州郡一人”之美称。苏,辞官归里,弹琴咏歌,著有《群玉斋诗集》。苏潜修,广咨博访,编撰《灵山卫志》八卷,为后世留下了研究灵山卫古城的翔实资料。
明代开创的卫所建制,设立屯田制度,深得民望,自此,灵山卫地区开始兴旺。相望,市井嚣繁,俨然一都会矣!当时倭寇不犯,民事平康,和谐福祥。
清雍正年间裁并后,日渐荒废。卫城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开始倒塌,至民国二十年(1931)只留下四门和部分城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还保留西门和部分残墙,现已全部拆除,昔日面貌不复存在,只有城南还留有烽火台遗迹。灵山岛上还存有明代初年从四川迁来的王姓人家在祖坟上栽种的数株“拔母”古树,其树稀奇,形若翠伞,杆若鹤胫,皮若鲸鳞,枝同龙爪,曾引起林学专家的关注。
今日的灵山卫,已由海防的要塞演变为一个经济强镇。随着青岛经济重心的战略西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崛起,其区位优势日益彰显,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一派繁荣喜人的景象。
灵山卫镇海岸线长12公里,具有物产丰富的海洋资源。沿海沙滩细软,沙粒均匀,风平浪小,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胜地。灵山卫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史上曾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为抵御倭寇,设防筑城,连府设卫,明、清两代均为鲁东南沿海军事重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名城古镇。而现在的灵山卫镇始建于1945年,始称灵山卫镇公所,1946年改称胶南县十一区,1958年成立灵山卫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灵山卫镇。
灵山卫镇地处胶南东部沿海,一个背面靠山前面环海的城镇区域。灵山卫镇逢一、六有大集。我就喜欢赶集啊,热闹。大集上的东西很全,也很便宜。5元钱竟然买了8斤蛤蜊,这可是活的海鲜啊。来青岛玩你可能不知道灵山卫镇这个地方,看到这里富饶的大山、湛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你是否心动了,来吧!这里就是人间仙境。不远处的积米崖港,它是国家一级群众性渔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大大方便了山后的居民出行。
从山上眺望灵山卫镇,位于胶南市东部,毗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岸海名山之称的小珠山位于镇北侧,小珠山奇石景观较多,与青岛市区的崂山享有“东崂西珠”的美誉。走在灵山卫镇的街上,有个不太宽的胡同,你往里去,里面有两棵600多年的大银杏树,这里是卫城古庙。不知道的很容易错过去。
灵岛,也称水灵山岛,位于胶南市东沿海中,距大陆约10公里,岛形狭长,南北约5公里,东西约I.5公里,面积约7.2平方公里,最高峰歪头山海拔513米,是青岛和中国北方第一高岛,在中国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有“中国第三高岛”之称。因古籍中有“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的记载,故名。现有居民3000余人,分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此岛山高海阔,景象万气千;峰峦起伏,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如锦似画。此岛为典型的火山岛,火山喷发降落之角砾岩,历经风化剥蚀,形成锯齿状山脊,发育成大小山头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灵山、歪头山等。而岛屿东南受到海水侵蚀,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蚀地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
岛上有——浮翠亭,坐落在城子口村,是为灵山岛之标志性建筑.
此处之望海楼已在其遗址上重建。相传为金完颜兀术之妹出家为尼所居。游览灵山岛,须从岛西侧的城子口码头登岸,初登岛上,可见一巨石耸立路边,上书“水灵山岛”及简介。岛上渔家风情别致,村落或居于崖边,或位于海畔,或半藏于山涧,梯田、绿树、碧海、红瓦、蓝天交相辉映,从海上望去,宛若一艳丽之翡翠浮在海面,故此地有“灵岛浮翠”之美誉。灵山岛的林地覆盖率已达到70%,成为中国北方水域难得的“海上绿洲”。
据胶州志称,灵山岛“先日而曙,未雨先云”因其灵气故曰灵山,也就是说灵山岛地处外海,山势徒直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灵山岛已经亮了,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山顶早已被云雾覆盖住。当地渔民早就流传着“灵山戴帽醚汉(醚汉即为地主干活的长工)睡觉”之说。中国四大卫(天津卫、威海卫、成山卫、灵山卫)之一的灵山卫也是由此而命名。
关于背来石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具有传奇性的是,据说,东海龙宫的女儿名字叫《水灵》因为喜欢灵山岛的景色,所以《水灵》姑娘从东海龙宫背来了一块千年灵石,在此与之相伴,因其在此留连忘返,被龙王派人抓回龙宫。因此,《灵石》就永远地留在了灵山岛上,因为灵石是水灵姑娘背来此处。固名《背来石》,据说此石很有灵性,遇到与之有缘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几己的吉凶和前途。传说灵山岛的灵气也是由此而来,人们为了纪念水灵姑娘的这一善举就将此岛叫做《水灵山岛》。当然这只是传说。背来石景色的形成,要从灵山岛的起源说起,据地质学家考证,灵山岛起源于三亿多年以前的白垩纪时期的造山运动,受地壳动荡,后期褶皱和断裂影响,灵山岛地层走向局部复杂,砂岩中小型褶曲发育,张性断裂造成的裂面倾角转徒,从而型成一系列雄奇陷峻的地质景观,从远处看石壁就像是这海上的波浪,而背来石就像是荷花的花蕾一样,正是大海怒吼萌吐蕾的一副天然石板画。
关于峰火台的来历。据胶州志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大纹口文化时期,岛上就有人类生存繁衍的纪录据说一直被海盗所占据。直到战国以后秦朝初期,才有居民在此居住。但是还是经常受到盗寇的侵袭,后来人们就在此修
建了一座烽火台,当发现海盗入侵之时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告知岛民,如来敌较少群起抗击,如来敌较多就藏入岛内的天然洞穴内,以防其害。因当时灵山岛属楚国琅琊郡管辖,来敌多出自东北的灵山卫和薛家岛一带,所以建烽火台于此处,但因年深日久,当年的烽火台已不复存在了,这座烽火台就是在古烽火台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象鼻山。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在印度只有德高望众的人,才能坐大象。据说当年印度的一位高僧坐着大象到中土来传教,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三山五岳,来到了灵山岛上,遥望前方碧波万里,已经是走到了陆地的尽头。这时高僧也已经将佛教传入到了人们心中,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遥望自己的故乡,看一眼曾经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悟到了佛的真谛《也可以说功德圆满》,他就在此坐化成仙了,而他的坐骥,也就是这头大象,永远的留了下来,在此幻化成了这座山,请大家注意看,大象的背上还是一直背着高僧曾经坐过的莲花宝座那。
关于老虎嘴的考证。这个典故要从西方的琅琊台说起,相信大家都知道那里是秦始皇接受徐福上书,让其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并在那里封神祭海地地方,话说徐福第二次出海归来,船队自动向西航返,远远的看到大海中有一只巨大的老虎趴在海面上,在老虎的嘴里有一颗金光闪闪的丹药,徐福认定,那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了,但是当船队航进了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个天然奇观,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从东面的海上看,整个海岛,就像是一只巨大的老虎,而阳就像是被老虎叼在嘴里的仙丹了,徐福知道这个岛为灵山岛时,就认定此岛必定有仙丹了。于是让其手下的一个使者在此留守,寻找仙丹这个望虎亭,就是当时的使者驻守的地方。灵山岛地处外海,交通不便,居民生活相对艰苦,在解放以前一直有许多海岛特有的民风民俗,像女不外嫁,隆重的海神节,土葬等等,说到女不外嫁,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也有此说,就是为了当地的人丁兴旺,不想让当地的女子嫁到外地去,而让当地的男人娶不到媳妇,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风俗,因为长期的近亲,近祖的结合很不利于后代的成长发育,身体、智力都要比同龄的孩子差,所以解放后这个风俗就已经破除了。还有许多像女人不许上船啊,吃饭不许将筷子放在碗上面,将东西反过来还不能说反过来,你的说正过来,要不家中的老人就会大动肝火,至少大骂一通或者棍棒相加。当天还不许你上船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渔业机械化的普及,有许多不合情理的民间风俗都已经破除了,只有海神节、土葬等很少的习俗因为受地域和宗教信仰等关系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灵岛浮翠”是自明代起当地有名的胜景。乾隆年间的《胶州志》记载,当时的灵山岛“其色四时常青,葱翠如滴,时与波光相乱”。灵山岛林木覆盖率70%以上。从积米崖港乘客轮进岛,远远望去它象淡淡的水墨画从天海之间洇了出来。临近时,只见耸翠叠绿的群峰直逼大海,山影与水光相乱,好一幅丹青长卷!岛上每座山峰都耸翠叠绿,每道山梁、每面山坡、每条山沟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居民的红瓦房和红顶小楼就掩映于这天然的绿色屏障里,红瓦绿树相衬,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了翡翠的世界。满岛的翠色倒映成大海里浮动的绿光,绿光拥抱着翠绿的海岛,把岛上的翠绿渲染的更具动感。
城口子紧连着码头,是岛上最大的村,有229户居民。在临码头的村口,路左边高高地立着一块书写着“水灵山岛”的碑,右边有一座凌波生辉的“浮翠亭”,亭内常有三两个渔家妇女在悠闲地织网。走在步步登高的山坡街道上,看到的是掩映于绿树丛中随山坡起伏而高低错落的小楼和红瓦房屋,村正中有一条沿山坡等高线而延伸的南北街,两旁多是建造别致的饭店和餐馆,游人在此不仅可以尽情品尝海中美味,而且还可以感受渔家生活风情。
灵山岛上共有山峰56座,一座山峰就是一个艺术形象。踏上码头仰望对面山峰,它是一头遮天蔽日的大象,这就是象鼻山,它的脸、长长的鼻子都活灵活现地凸现在人们面前。沿着环岛公路向南走,可见一座座翠绿的山峰极象一棵棵扎根大海的巨笋,那棵直窜到奇云奇雾的“大笋“,不知被谁折歪了“笋尖”,这是岛上的最高峰“歪头顶”。就在“歪头顶”前面,有一块兀立的巨石,那是一尊半身人像。再往南走,是被称为“石秀才”的山头。“石秀才”前面还有数峰临海而立,或如人在交谈,或如仙人对弈,或如兽望崖惊立,或如蛙对天鼓唱…
在海岛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它临海的一角,好象是用刀削了下来一样,这就是“试刀石”。相传有一年海盗入侵灵山岛,岛上一位渔家好汉率众乡亲来到海边,他为了试试刀锋,挥刀削去这个山角,海盗吓得抱头鼠窜。后来,人们就叫这块被削下的山角为“试刀石”。它的下部浸在海水里,他与山体脱离开的那道豁口,依然象是刀削的新茬儿。退潮后,豁口成了一条通道,人入其中,抬头可以仰望“一线天”,看飞云过隙;也可观左右刀削石壁。站在高处俯瞰这道豁口,让人想到这是人和自然共同刻在这里的一道深痕。

■真相有图■真相有图■
No
fact stands without pictures
观摩奥运,走读世博。看NBA,品世界杯。我观察,我纪录,我沉思,我见证。过低碳生活,倡普世价值;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无字书,做逍遥人。洞察世界,洞悉人生。生也有涯,无涯惟智;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终生学习延续生命之长度,遍走全球拓展生命之宽度,拔高境界提升生命之高度。视自由思想为空气,秉独立人格为生命,以创造精神为动力,建公民社会为使命。精通外语为我打开认识世界的几多窗户,天文爱好让我养成仰望天空的独特习惯。熟读历史拓宽生命长度,哲学研究提升思想境界,沉迷宗教展开大爱翅膀。
前一篇:一台高水准的金融服务风采大赛
后一篇:访美印象:一路向南直逼基韦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