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海兴南锣剧

(2021-09-09 14:56:38)
标签:

转载

分类: 戏曲杂特术品
原文地址:海兴南锣剧作者:海兴陈景尧


[转载]海兴南锣剧



海兴南锣剧

李志兴

    海兴南锣剧(初称打枣调),是由宋元时期的柳子腔中的《耍孩儿》和明代的俗曲《打枣杆》又称《挂枝儿》等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属于海兴地方戏。海兴南锣剧最初以秧歌剧的形式出现,属于田间地头的表演艺术,后内容越来越丰富,表演形式越来越成熟,逐渐走上乡村舞台。
    沧州东部海兴一带,文化底蕴深厚,海兴南锣剧形成初期,海兴一带流传有哈哈腔、罗罗腔、山陕梆子、昆曲、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等多个戏剧剧种以及秧歌、民歌、鼓词等多种说唱艺术。这一切,为海兴南锣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明末清初,海兴境内的民间乐队演奏南锣曲,其中以马厂、许庄子、小梨园等村的民间乐队最为出名,他们世代相传,到乾隆时达到鼎盛,出现了著名的刘希元、吕和、李玉成等演奏者。清康熙时,小梨园村秧歌班吸收了《打枣调》等曲调,由此产生了南锣秧歌剧《顶灯》、《顶砖》等传统剧目。当时最著名的演员有吕三元等。此后一百多年间,南锣剧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道光时期的赵毛陶等戏班对南锣剧的发展影响很大。光绪时,于十二集村的刘桂林在马厂村对南锣剧艺人进行辅导,并亲自参与编演剧目,使南锣剧日趋成熟。到了清末,海兴境内出现了四十多个村办剧社,其中高湾镇的良章村、前刁村、刘巡庄村,苏基镇的东尤村,赵毛陶镇的赵毛陶村、小梨园村、西常庄村、于十二集村、董庄子村,张会亭乡的三范庄、郭桥村、板桥村,辛集镇的西马村,小山乡的小山东村、东侯村,唱海兴南锣剧比较著名。
    经海兴文化工作者积极不懈的努力,2007年6月,海兴南锣剧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海兴南锣剧唱腔汲取了大量的海兴地方民间说唱艺术,演唱舒展悠扬,表演伴有杂技、武术、舞蹈等动作,道白用海兴地方方言土语,剧情多体现海兴一带民俗,传统剧目演员大多为一丑一旦,演出滑稽、幽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海兴南锣剧的主要唱腔音乐是由五声音节构成的大调式,几个曲牌都是围绕“56 321---1”这一主旋律进行发展变化。海兴南锣剧的伴奏乐器最初主要有唢呐、二管、龙头琴、笙以及打击乐的鼓和小广锣等,后经逐步改进,演变为现在的唢呐、笙、板胡、二胡、笛子以及打击乐的板鼓、鼓、板、锣、小镲等。传统剧目主要有《顶灯》、《顶砖》、《颠鸾凤》、《双拐》、《安安送米》、《双灯记》、《双插花》、《刘二嘎摔车子》等,新创编剧目主要有杨双发创作的《豆腐王》、杨长峰创作的《招亲》、高向东创作的《杨埕湖畔》等。马场村办剧团演出的海兴南锣剧传统剧目《顶灯》,多年来一直是该剧团的保留曲目。
    海兴南锣剧最早的著名艺人是清康熙年间小梨园村的吕三元,他的后代及弟子有吕和、孙洛书、刘花香、梨双玉等。光绪年间有于十二集的刘庚,解放前有东尤村的倪玉朴、马厂村的杨洪泰,现在有马厂村的刘振江、小山村的丁宝江、郭兰芳以及任景洋、邱月琛、张余飞等。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海兴参加沧州市文艺汇演,凡是海兴南锣剧参加,均得最高奖项一等奖或特别奖。
    近几年,文广旅局每年都组织海兴南锣剧下乡演出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传承人培训,而且开展了非遗戏曲项目进校园活动,为传承、发展这一民间瑰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转载]海兴南锣剧


海兴南锣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邱月琛在学校教小学生演唱海兴南锣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