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爱 》(2021年3月14日18:09摄于江苏淮安府衙正堂)
再游淮安
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历史上的淮安曾“因运而兴、因运而盛”,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全国现存完好的府衙,只有两座,一座位于河南的南阳市,另外一座正是淮安府衙。
淮安府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它与其南面的总督漕运公署、镇淮楼、山阳县衙首尾相连,雄居古城中轴线,总长度约1千米左右,占地近2万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征,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府衙建筑明确的形制规范与等级要求,具有淮安地区建筑文化特色。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天,我们去淮安府署衙门的途中,下起了大雨。来到那里后,仍然是下个不停。不过雨再大,也动摇不了我们要进到府衙里打探一番虚实的决心。买了门票后,我们穿过府衙的仪门,也就是府衙的大门,进入景区,沿着府衙的中轴线依次游览起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戒石坊,它是皇帝赐给府衙作为官场箴规,用以警戒官员的,坊额朝南的一面,题写的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苟子所撰的“公生明”三个大字。
在戒石坊的前方就是淮安府衙大堂,占地500多平方米。进人大堂首先看到的是由皇帝钦赐、宋代思想家朱熹撰写的“忠爱”二字的匾额,意思是忠于皇帝,爱护子民。是淮安知府升堂办案,颁布大典的地方。在大堂前有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楹联初看无甚雅意,但细读起来,回味无穷,写得很有内涵,即便是放到今天,作为公务员的准则,也是完全可以的。
礼科的前廊
远眺户科
清 乡试试卷(礼科陈列)
明
状元试卷(礼科陈列)
天下清官第一人:淮安人岳钟秀(吏科陈列)
一品官员的补子(吏科陈列)
山阳县户口册籍(户科陈列)
在大堂的南面有东西两排房屋并列而建,是淮安府的六科。按古时左文右武的习俗,东侧为吏、户、礼三科,西侧为兵、刑、工三科,对应中央六部,是淮安府衙内的法定机构,也是知府办事的主要场所。这些房屋内的布展很有特色,对应六科的不同职能,陈列有相应的实物、资料和展板。比如礼科内陈列的科举试卷;吏部陈列的官员的顶戴和官服上的补子,还有清官的事迹介绍;户科陈列的有关官府账目,户籍档案等等,内容比较丰富,陈列形象生动。
从正堂后门穿过垂花门,可进入筹边堂
筹边堂两侧建有配房,是知府的属下官员商议处理有关政务的场所
穿过正堂北门,过垂花门,是建于宋代时期的筹边堂。它是知府不升堂时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门外有首楹联对:看阶前竹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雀噪恐有冤情。
此副对联巧妙地借用生物景象,意在强调官员们在审理案件时,看着绿色生命,要有好生之德,不能让犯人觉得这里就是毫无生机的绝地,同时也提醒官员们在审案时,一定要慎重其事,不能偏听偏信,避免产生冤案,冤枉好人。
府衙的后花园
筹边堂的后边还有清德堂、青玉堂两处院落,是知府家眷的生活起居之所。青玉堂的后边,是府衙的后花园,占地非常广,联通了整个府署的东、中、西三路;假山碧水,曲径通幽,是知府及宾客们赏花赏月、游玩之处。
府衙的西路建筑群是军捕厅,布展了历代的刑具、刑法、库房、水龙局等,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让游客了解了明清时期淮安府的司法体系,也从中可以看到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为维持其统治而不择手段设置的各种酷刑。一方面,从这里可以了解研究古代刑法的形象标本,另一方面,也是进行廉政警示教育的历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