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顾景舟及其近年紫砂主要作品拍卖记录(潘飞翔)

标签:
转载 |
分类: 金融投资理财 |
顾景舟及其近年紫砂主要作品拍卖记录
文/潘飞翔
顾景舟(1915-1996),男,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8年4月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
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聪慧出众,常得书院导长的褒扬。1933年(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巧。20岁左右,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所仿清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因技艺高超,竟被作为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几十后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此时期为顾景舟制壶生涯中的一个最重要转折点,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顾景舟曾用家传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宠《双狮戏球》,乃不可多得之传世极品。
1954年10月,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筹划工作。1955年1月建社就绪,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的重任,培养出现今的很多位高级工艺美术人才,如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1958年参予紫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盆。1975年起,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证,并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1980年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特艺班的作品大展紫砂陶艺雄风,同时顾景舟在港为罗桂祥博士、紫砂陶艺收藏家加冕,为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出鉴定,并开办紫砂陶艺讲座。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1985年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积极引导技术人员参加出国展览,并亲自撰写文章、图册,亲手制作作品,将紫砂艺品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宜兴紫砂”被国家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1989年赴香港办展,作专题讲座,并参加评奖活动,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艺更加发扬光大。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着《宜兴紫砂珍赏》巨著,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在紫砂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傀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近年主要紫砂作品拍卖记录:
《相明石瓢》壶(吴湖帆书画)
《提梁盘》壶(韩美林设计刻绘)
《提璧》组壶(11头)
《云肩如意》茶具(3头)
《玉露》诗文茶具(5头)
《鹧鸪提梁》壶
《大提壁》壶
《矮僧帽》壶
《矮僧帽》壶
《此乐提梁》壶(韩美林合作)